• 45阅读
  • 0回复

林业建设是根本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1-14
第5版()
专栏:

林业建设是根本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
董智勇
林业在我国是一项新的极需发展的事业,林业与农业的发展有极密切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解决林业问题是根本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一项关键性的措施。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社会主义大国,但是,几千年来,由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我国的森林资源不断地遭到砍伐和破坏,保存下来的天然森林是很少的。全国现有的森林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十左右。这些森林多半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南及西北等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偏僻地区。沿海和其他地区的森林很少,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几乎没有森林。森林面积少而且分布不均,这是我国广大地区发生风沙旱涝灾害和水土流失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这就给少林缺林的地区提出了严重的造林绿化任务。
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造林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在山区、沙区、平原和沿海地区,都广泛掀起了群众性的植树造林运动,获得了很大成绩。例如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已经营造了一条八百多公里的防护林带,保护着二千多万亩农田;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盟沿着乌兰布和沙漠边缘营造了一条一百七十多公里的防护林带,保护了十万多亩农田和近百万亩牧场;陕北营造了一百多万亩固沙林,控制流沙三百多万亩;全国沿海地区也营造了七十多万亩海岸防护林。其他如晋北、豫东、冀西、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玛纳斯垦区等,都营造了不少防护林和成片幼林。全国现有三千多个国营林场,正在有计划地营造大片用材林,不少国营林场已初步形成了新的用材林基地。十五年来,全国每年造林都在一二千万亩以上,一九六三年全国造林面积相当于旧中国一九一一年到一九四六年造林面积总和的五倍。所有这些都表明在党的领导下,有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正是我国林业建设能够蓬勃发展的基本因素。
林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早在一九三四年就指出:“森林的培养,畜产的增殖,也是农业的重要部分”(《我们的经济政策》。《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二六页)。农林牧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这个辩证关系,已经在历来的农业生产中得到充分的证明。林业发展了,可以解决燃料和农村用材问题,可以抗御自然灾害,保障农业增产,促进农业的发展;有了林,可以增加饲料,保护牧场,为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牲畜增多了,增加了畜力和肥料,从而又可以促进农业和林业的发展。
为了具体地说明林业与农业的关系,我们不妨举一些实际例子。例如,处于风沙灾害严重的山西省河曲县城关公社沙畔大队,从一九五四年开始,十年来坚持不懈地营造起五千一百多亩茂密的幼林,保护着三千二百多亩农田和村庄,再加上其他一些必要措施,使这个地区改变了历史上“出门是沙梁,四季黄风狂,土地被沙淹,人口走外乡”的荒凉景象,恢复了弃耕地三百多亩。和十年前比较:粮食平均年产量增长百分之六十三,大牲口增加一倍,羊增加三倍。又如河北省密云县西庄子公社西湾子大队,解放前是一个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生产、生活都十分贫困的地方,八年来,通过造林和封山育林,现有林达一万一千二百六十多亩,有一半荒山已基本绿化,平均每人有林子十三亩半。栽培各种果树六万二千多株,平均每人七十五株,并且在四旁零星植树二万二千六百多株。有了林,逐渐改变和影响了这个大队的自然面貌和经济面貌。和一九五七年相比:全大队一九六三年粮食总产量增加百分之三十六,平均亩产增加一点二倍,果品增长三倍,社员收入增加百分之四十八;几年来,社员建新房六百七十二间。再如河南省内黄县,位于黄河故道,沙荒碱荒面积很大,农业生产条件极差。几年来,由于建立防护林一百五十多条和营造其他林木一万四千多亩,原来的五十多万亩“跑风地”,已有三十多万亩控制了风沙危害,在林带的保护下,有二十万亩不毛之地变成了耕地,该县毫城公社裴辛庄大队,由于有了防护林,一九六三年麦田由过去的二百零五亩扩大到七百多亩。根据河南农学院在豫东防护林带历年观测资料:在距林带平均高度十倍范围内,风速平均降低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四十五,十五倍范围内,风速平均降低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三十五,二十倍范围内也可降低百分之二十左右。空气湿度在二十到二十五倍范围内,平均提高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十一,蒸发量降低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三十五。林带庇护下的土壤水分比无林带的地区增加一倍以上。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不一一列举。
农业增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林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则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从上述的例子中可以看到,无论在山区、平原、沙区和沿海地区,都充分证明发展林业可以有效地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微域气候、改善自然面貌、美化环境和保障农业稳产增产的重大作用,还可以生产木材和多种林产品,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繁荣农村经济。同时,也说明了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林业的发展。把林业建设作为根本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完全符合发展农业的客观要求,从而有利于农业更好地向前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如何做到林业与农业、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呢?这个问题并不是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有些人由于不熟悉林业生产,认为发展林业,无非是“挖坑栽树”,存在着简单的片面的看法。也有些人认为“远水不解近渴”,造了林,一时看不到成效,存在着消极情绪。因而,有的地区出现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情形,有的地区农林牧的矛盾比较尖锐,影响了林业生产的正常发展。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六三至一六四页)。同样,发展林业为农业这个“基础”服务,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也必须了解林业生产的性质,它和农业、牧业的关系。我们认为,根据林业生产的性质,做到林业与农业、牧业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前,要注意解决好下述几个问题。
第一,发展林业,培植森林,是一个较长期的建设事业。从造林到成材砍伐,一般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这同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应该树立长期建设的思想。只有正确地认识林业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才能切实地把发展林业作为根本解决农业问题的一项迫切的长期性的建设任务,从而加强领导,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事实证明,全国有不少公社、生产大队和许多县、市,由于坚持不懈地发展林业事业,在改变自然面貌,保障农业生产,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还应该看到,从一个地区以至全国来说,林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且还有大量的宜林荒山荒地迫切需要造林绿化,今后的任务仍然是相当艰巨的。因此,我们要把眼光放远,奋发图强,坚定向大自然作斗争的信心,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继续抓好林业建设,使林业事业在保证农业稳产高产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林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一样,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如林木种子的采集,苗木的培育,造林和育林,都有不同的季节),错过时机,容易招致损失甚或失败。同时,林业生产在生产发育各个阶段,必须进行经常性的抚育保护工作,才能长大成林,实现速生丰产的要求。这与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在性质上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林业与农业在同一季节往往出现互争劳力的情形,安排不当,就形成顾此失彼,同时林业与农业、畜牧业还有互争土地的情形,这又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发展林业必须正确处理好长远建设与当前利益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处理好农林牧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就有必要制定农林牧全面发展的长期规划。每一个地区以至每个公社、生产大队,都有必要根据不同的自然、经济特点,既要高瞻远瞩,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又必须树立长期建设的思想,从实际出发,按照宜林者林,宜农者农,宜牧者牧的原则,制定一个十年或二十年的农林牧生产规划。有了这样一个规划,再根据年度生产计划,妥善地安排劳力和资金,进行各项生产建设。山西省平顺县羊井底大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大队在一九五三年制定了一个全面建设山区的十年生产规划,提出了万亩林、千亩园、五千亩牧坡、百头牲口千只羊,粮食亩产四百五的奋斗目标。这个规划到一九六二年已经先后完成了。现在这个大队有林地一万一千亩,果园一千亩,每人平均有果树一百六十四株。和办初级社前比较:大牲口达到一百一十七头,增长百分之七十七,羊达到一千一百四十只,增长百分之二百一十八,猪的头数也增长百分之四百八十七。粮食平均亩产五百三十九斤,总产量增长百分之九十五点八。羊井底大队在不长的十年间,已经变成一个农林牧副全面发展、风景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山村。事实说明,有了这样一个规划,就可以按照既定的奋斗目标,奋发图强,逐步地争取实现。
第三,发展林业,应当认识和掌握各种树木的适生环境和生长发育规律,制定正确的技术措施,从而实现造一株,活一株,造一片,成林一片的要求。我国从南到北,从山区到平原,都生长着不同的适生树木,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林业的生产实践,通过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认真地总结各地林业生产经验,制定正确的技术措施,以便更好地指导林业生产。几年来,不少地区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总结群众的林业生产经验,大搞试验山、试验林,许多科学研究单位密切结合生产,建立林业试验研究基点,都有助于提高我国林业科学技术水平,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第四,发展林业是向自然界作斗争的一项巨大的全民性的建设事业,要加强领导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广泛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加强对林业生产的具体领导,妥善解决与林业有关的问题,从而调动群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事实证明,凡是林业生产取得显著成绩的地区,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当地领导将农林牧副各项生产进行了全面规划,抓住生产中的主要矛盾,加以适当安排。并且在林业生产中认真地贯彻了“谁造,谁有,谁管,谁收益”的造林政策。例如,广东省电白县的人民群众,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到要克服水旱风沙灾害,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就必须一手抓水利,一手抓造林,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森林则是水利的源泉,于是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不懈地大力兴修水利和开展造林运动,终于使“电白”变成了“电绿”,全县三百二十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通过植树造林与兴修水利密切结合,初步控制了二百四十平方公里,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不少社、队已由缺粮变余粮。可见,在具体领导和正确政策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和依靠广大群众,是迅速地发展林业生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积极发展林业事业,这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这一总方针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我国人民的一项十分艰巨的建设任务。十五年来,各地党政领导积累了丰富的林业工作经验,同时,广大群众又迫切要求发展林业生产,只要我们正确地贯彻党中央的有关政策,制定切合实际的农林牧生产规划,加强调查研究,掌握林业生产规律,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扎扎实实地开展造林、育林、护林,可以预见在二、三十年后,我国的自然面貌一定会大大改观,从而为保证农业稳产高产,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