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改天换地的斗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1-19
第3版()
专栏:阿尔巴尼亚通讯

改天换地的斗争
本报记者 李克
“三块地”
在阿尔巴尼亚的东北角,有一个名叫“特罗波亚”的地方。特罗波亚在阿尔巴尼亚文中的意思是“三块地”,表示土地极少的意思。特罗波亚位于北阿尔卑斯山高耸的群峰中,解放前,它曾是阿尔巴尼亚最封建、最落后的地区,饥饿和贫困一直是山民们的终生伴侣。但就在这个自然条件极差的地方,当地人民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了粮食问题,不仅人人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根本改变了无衣无食的凄惨荒凉面貌,而且每年还可向国家提供商品粮。
为了了解山民们在这个只有“三块地”的地方艰苦创业的情景,我们最近专程去进行了访问。从地拉那乘汽车,要一天半的时间才能到达。愈接近特罗波亚,道路愈发难走,公路盘旋在巍峨险峻的群山的山腰上,一边是深渊,一边是峭壁,“三块地”的名称真是名副其实。然而就在这里,我们仍然看到一块块长满庄稼的绿油油的田地和成群的牛羊点缀在怪石峥嵘的山峡间,显得虎有生气。
到了特罗波亚之后,我们首先访问了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区委书记依泽特同志。据他说,特罗波亚地方很大,占地约一千平方公里,可是百分之九十几的地方都是石头,过去粮食一直不够吃。解放后,组织起来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他们通过开荒、消灭田埂地界等办法,把耕地面积扩大了一倍,并且用兴修水利、精耕细作等方法,把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百分之九十。依泽特同志补充说,各村发展粮食生产的道路虽然是共同的,但每个村都有自己独特的动人的历史,他举出一系列合作社的名字,建议我们去访问。
与石争粮
我们访问的第一个合作社是卢加村的“十一月八日”农业生产合作社,它是全区十六个合作社中最普通的一个,我们去访问,是因为到卢加村的路比较好走,在这个山峦重叠的地区,交通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农业合作社主任哈桑向我们介绍了合作社的情况并领我们参观了社里的家业。
为面包而斗争曾是卢加村世世代代的问题。解放前,这里收获的粮食不够半年吃,山民们不得不依靠打柴、卖松香换点粮食糊口。最悲惨的是冬季,大雪封山,在盖满冰雪的崎岖的山路上运货进出要冒生命的危险。再加上这里地主、富农、拜依(封建主)对农民的剥削特别野蛮和残酷,农民们生活的悲惨是可以想见的。解放后,封建主和地主的统治推翻了,农民分得了土地,但还必须组织起来,发展农、牧业生产,才能摆脱贫困的处境。所以当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号召农民在山区发展粮食生产,做到自足自给时,立即得到农民们热烈的响应。一个名叫尼曼的八十岁的老农民说,“老一代是饿着肚子长大的,我们再不能让孩子们挨饿。”“首先是粮食”——这是山民发展生产的关键:是他们从过去苦痛的生活经历中得出的共同结论。哈桑主任最后又补充说,我们在山区发展粮食生产还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阿尔巴尼亚处在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包围中,时时受到敌人的威胁,但只要我们有武器、有粮食,有衣穿,我们就是不可战胜的。农民们正是怀着这种自觉,这种雄心,在这个荒僻的山村里开始改天换地的斗争的。
寸土必争
特罗波亚区山多石头多,要发展粮食生产,必须和石头争田夺地。针对这种情况,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提出了“充分利用每一块象手巴掌大的田地”的战斗口号。卢加村象全区其他地方一样,在充分利用土地方面取得很大成绩。解放前,那里只有八十公顷土地,最近几年间,他们开垦了四百公顷新地。农民们说,“每一寸新地都是用汗水垒成的啊!”这不是自夸,是自豪。
自从一九五八年合作社成立以来,卢加村的村民们就在不影响水土保持的情况下,有计划地砍伐山坡上的树林。他们披荆斩棘,清除掉扭结的葛藤和没膝的芜草,刨出老树的深根,开垦出一片片的土地。有些山坡地因为有大量石块和沙砾,不能立刻耕种,社员们就动员妇女和孩子把大小石块一块块地捡出来,使这些无法耕种的土地也变成良田。山脚下有一块洼地,由于受地下水、泉水和雨水的浸蚀,不能耕种。为了改造这块地方,农民们从一九六一到一九六三年间挖了八千米排水沟,在各条排水沟间垫上石头,在石头上铺上十几厘米的土壤,就在石头上铺的这层薄薄的土地上种出了庄稼。就这样,年复一年,他们开垦出的土地已比解放前全村的土地多好几倍了。
在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社员们还按照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提出的农艺七项法典,进行精耕细作。社里规定,所有的田地都要耕三遍才能下种,并且还要对某些丰产田深翻。除了大量施肥之外,社员们还兴修了许多水渠,使三百九十公顷的土地得到灌溉。
由于全体社员的辛勤劳动,粮食年年增产,去年全社的粮食产量是三千零七十三公担,今年已增为五千九百多公担了。去年每公顷小麦产量仅八公担,今年已提高到十公担。社员们除留下足够的口粮外,还把余粮卖给国家,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今年卖给国家的小麦达一千三百公担。
引水上山
特罗波亚区粮食生产搞得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水利建设。一条名叫伏尔包那的小河正好在全区流过。当地农民很早就想把这条河水引上山,利用它进行灌溉,但正象阿尔巴尼亚民间谚语所说,“一个手指头握不成拳”,这不是一个或一村农民所能办到的。索古王朝时代,确也曾有人在农民中募集过基金,但除了使拜依和地主们多了一个搜刮和剥削的机会外,什么结果也没有。
从一九四八年起,组织了起来的农民开始在国家的帮助下实现引水上山的理想。历年来,全区兴修的水渠已达四百公里,百分之七十四的土地已得到灌溉,我们访问的卢加村就是从这个灌溉系统得到好处的。
访问了卢加村以后,我们花费了一整天时间参观引水上山工程。我们起初沿着灌溉总渠溯河而上,灌溉渠回旋在悬崖峭壁的山腰,许多地方完全是在岩石上凿出来的,上面一伸手就可摸到突兀的悬崖,脚下几十米的地方,潺潺有声的伏尔包那河奔流而过。有时,灌溉渠道要通过木制的渠道桥飞渡过几十米宽、几十米深的山涧。我们在一处地方就看到一座长三十米的渠道桥,悬空架在离地面六十米的峡谷上,从桥上望下去令人眩晕。据说这些渠道桥是一位名叫塔拉的普通农民设计建造的。我们最后爬上一座山峰,放眼处,四周都是崇山峻岭,山峡间一河如带,从小河的源头穿过几乎无处立足的山腰引出第二条人造河——灌溉渠,真是气势磅礴,令人惊叹工程的艰险和农民的勇敢和智慧。
全区水利化工程还在进行,爆炸石方的沉雷般响声不时从山后传来。据陪同我们参观的同志说,到一九七○年,全区所有土地都将得到灌溉,粮食产量将再提高一步。
就这样,“三块地”改变了面貌,创造出幸福的生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机关报《人民之声报》在不久前发表的一篇社论里,把特罗波亚称为许多地区应当向之学习的榜样。这一榜样,放射着鼓舞人心的光辉。(附图片)
阿尔巴尼亚小麦今年获得丰收。国营农场的小麦收成特别好,每公顷平均产量达十六公担,而去年每公顷的平均产量只有十点八一公担。图为武尔格国营农场待运的小麦。
阿尔巴尼亚通讯社稿(新华社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