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歌颂英雄铁道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1-23
第2版()
专栏:

歌颂英雄铁道兵
林海雪原中
铁道兵某部九连奉令到小兴安岭去参加修建森林铁路。在部队行动之前,要调一批战士先到林区作施工准备,消息一传开,要求先遣的申请书象雪片似地飞到了党支部。支部研究以后,确定由共产党员牛春和共青团员梁志碧带领三十二名战士,组成两个班,随兄弟连队出发。
时令虽已三月,小兴安岭仍是寒风凛冽,冰雪遍野。这三十二个从小生长在南方的战士,在白茫茫的密林里,背着背包和工具,踏着积雪,拨开荆棘前进。饿了,吃一口饼干;渴了,吞一口白雪。夜晚,睡在伐木工人遗留下来的破房子里,半夜气温下降到零下二十多度,彻骨的冷风从四面灌进来,战士们被冻得睡不着觉,就起来蹦跳唱歌,背靠背互相取暖,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夜。
紧张的施工准备工作开始了,三十二个战士分散在几处施工,他们为后续部队建住房、架帐篷、修道路。在冰冻的大地上,他们刨一镐,冰渣迸起一尺多高,两臂震得酸痛,虎口裂出血纹,就用布缠起来继续猛干。修房屋的时候,上屋顶架梁,穿上笨重的皮靴,爬不上去,龙清明和喻忠舜就脱掉皮靴上去,双脚在寒风中被冻麻木了,下地来烤烤再上去。遇上寒流袭击山林,他们仍然坚持在房屋梁架上工作,站不稳,就用绳索把自己绑在房架上干。
三十二个战士就这样以高度的革命自觉性和顽强的劳动,战胜了风雪严寒,提前完成了先遣任务,迎来了全连的战友,也迎来了林海的春天。
深山峡谷间
铁道兵战士经常在悬崖绝壁上修路架桥。有一次,“雪山铁九连”开到一个野羊、猴子都不曾通过的悬崖绝壁上修公路。
这里长度虽然只有一千四百多米,但是要分上中下三层施工,修个S形的路。特别是第三层全是绝壁,其中有一段十八米宽的地方,由于千万年流水的冲刷,光得发亮,它的下面是吼叫在峡谷中的滚滚大江,以前,勘测人员因为无法通过,只进行了目测。
九连的战士在高原施工中,练出了一手硬功夫。他们反复研究,再三勘测,决定采用峭壁作业:先用两根二十多米长的大绳,拴一根碗口粗的圆木,顺绝壁放下去,搭成立足点,然后站在这个立足点上开山劈石。
十一班长何元安和战士杨显辉被批准下去打第一个炮眼,何元安腰插一把大锤,杨显辉斜背一根钢钎。连长给他们交代了注意事项,亲自检查了绑在他俩身上的保险带,指挥他们下去。何元安先往下吊,他脸紧贴石崖,赤脚登着光滑的石壁,象荡秋千那样,慢慢地滑到圆木上,紧跟着杨显辉也吊滑下去,两个人小心翼翼地站在立足点上。白云在身边飞驰,苍鹰在脚下盘旋,江水在崖下吼叫,山峡中响起了铁锤的“叮噹”声。这两个战士经过好多天劳动,在绝壁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之后,又由点到线开辟了一条三寸宽、一丈多长的通道。然后,十一个战士把身子悬在半空进行打眼爆破。一个多月后,这个险峻的绝壁上,出现了一条崭新的路基。
桥梁工地上
有一次,铁道兵著名的杨连第连,接受了一项高空作业任务,要攀登到三十四米高的一座大桥的六个桥墩顶上,处理“铆螺栓眼”中的木模桩,为铺轨架梁做好准备。
高空作业在杨连第连并不是稀罕事。他们从解放战争中,杨连第在陇海铁路创造只身攀登四十五米高的“八号桥”、高空爆破百余炮的登高奇迹以来,大多数时间都在修建大桥。不少老战士练出了一身高空作业的过硬本领,把眼前的任务交给老战士去完成,并不是难事。但是,党支部认为高空作业正是培养新战士继承连队光荣传统,锻炼勇敢精神和过硬本领的好机会,他们根据大家的申请,决定挑选八名新战士,由老战士杜忠礼率领去完成。
砌筑得光滑整齐的桥墩,高高的耸立在峡谷中。新战士们围着杜忠礼问他怎办?他领着大家到山顶上仔细地观察了两座山头的地形后,想了一个施工方案:在峡谷间架一条空中索道,用空中斗车,把人运到墩顶进行作业。
准备就绪以后,新战士们都要求第一个飞上桥墩,连长陆继修批准了杨连第生前所在班的战士赖成礼第一个飞渡索道。这个壮实的小伙子在战友们的鼓励下,沉着地跳上斗车,说了声:“放车罢!”只听斗车哗哗直响,飞向了桥墩。他站在高高的墩顶上,兴奋得频频向大家挥手。接着第二个、第三个飞上桥墩。
桥墩宽不够二米,长仅有四米,上面有三十二个“铆螺栓眼”,里面的木模桩结结实实的嵌在混凝土里,要一锤一锤的用钎子凿碎,然后再把木屑掏尽。开始工作的时候,新战士们站在高耸的桥墩顶上,看着天上游动的白云就觉着头晕。打起锤来缩手缩脚,虽然系着安全带,心里还有点胆怯。杜忠礼一面告诉大家要胆大心细,一面带头猛干。新战士们以他为榜样,越干胆越大,越干越熟练,干完一个又一个,不仅提前完成了任务,还学得了一些高空作业的本领。
机械修理棚里
在铁道兵部队的机械修理棚里,有个标兵叫韦彩猷,他为了保证机械开得动,不分白天黑夜,随坏随修,有时一连十几个小时不下现场。修理工本来够忙的了,可是韦彩猷经常利用空隙时间,作些“份外”的活。有一天,他路过一个隧道工地,忽然听到风枪声不响了,他过去一看,风枪手们正围着风枪着急。他连忙跑回工棚,拿了工具,返回来帮助他们把风枪修好。这件事发生后,他便随身带着工具,一有空就到各连去转,看到哪里风枪坏了,就在哪里修理。后来,他觉得这样太被动,等坏了再修,多少总要耽误些工作时间,就改变方法,上工地时扛上一支好风枪,一听到风枪声音不对头,便马上把它“送上门”,再把坏风枪带回家,抽空修理好。但是,再一想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怎样使风枪减少故障。于是,他就利用雨天停工和星期日到施工连队去帮助他们保养风枪,教会风枪手保养和排除故障的技术,使风枪经常保持良好状态。        (据新华社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