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话剧《南海长城》的舞台美术设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1-24
第5版()
专栏:

话剧《南海长城》的舞台美术设计
周承人
话剧《南海长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话剧团演出)舞台美术设计,以强烈的时代感,浓郁的地方色彩,简洁而多变的舞台空间,对整个演出和为塑造一台新人作出了贡献。
设计现代戏的布景和服装,说它容易,因为它都是日常所见和易于了解的;说它难,因为要从日常中表现出最美最好的图画,并不是信手拈来,而是要经过加工和创造。首先必须认真地深入现实生活,设计者在设计前就曾和南海的渔民们一起生活过,和作者、导演共同商讨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素材,为进入创作做了准备。他们在素材面前,既没有走向猎奇,或表现异乡情调,也没有把好东西满台堆砌,弄得暗然失色。而是紧紧遵循剧本的思想和艺术的任务,去进行集中和概括。他们在布景的处理上,着眼点是在表现现代渔民,及其生活环境的时代精神。在第一幕中,通过船队,捕捞鱼产的丰盛,彩旗、灯笼,表现现代渔业的集体规模,以及和平劳动的欢乐;层层迭落的渔舍,平远辽阔的海面,敞亮的阳光。在第三幕中的渔镇呈现出明朗、安详和稳定的面貌。在第四幕中则是透过翻身后的渔民陆上新居,展示他们新的幸福的生活。在第五幕,以宏伟的祖国的海洋为背景,全歼匪特。外景在这里丝毫没有失去表现人的作用,表现时代的作用,正是通过它,我们看到的是明朗的,乐观的,生气洋溢的形象,看到的是明锐的思想和英雄行为。这是南海渔民现实的写照,也是我们时代生活的最真实的概括。这样就把戏剧冲突放在强大的社会力量面前加以解决,使矛盾的发展在明朗的基调上进行着,越发显出我们同时代人的精神力量,因而在看戏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强烈的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和接受它的冲击。
布景是以具体的丰满的艺术形象,烘托或加强戏剧冲突的表现,并依靠人和物在空间中的有机组合,依靠景物和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有机组合,才能创造有表现力的舞台形象,从而表现出人来。我们在这个戏的演出中看到不少动人的场景。设计者在第一幕里,是集中地渲染和平劳动的生活。国庆前夕的渔港一角,船队归航,息帆晾网,桅绳上灯笼、电珠串串,桅头上红旗面面,映得海面五光十色,一派节日的景象,散发着沁人肺腑的芬芳。布景准确地交代了规定情景,同时,阿螺和林望高的和平麻痹思想,有了物质生活背景衬托,而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它也更加鲜明地托出区英才的阶级觉悟的高,革命警惕性的可贵。为内部矛盾的提出和发展,下了有力的注脚。当阿螺和英才为回家过节问题而相持不下的时候,面对着息帆的渔船,灯光,多少人欢聚着准备迎接明天,节日欢乐前的宁静,这一切对于迷恋家庭生活的阿螺,该有多么大的吸引力啊!可是,英才想的是值勤、守卫,两种不同的生活观,在这环境中纠葛着,斗争着,都得到鲜明的表达。再如第五幕的布景,以大礁石为主体,与小礁石组成三角形构图,凌厉的笔触描绘了礁岩的险峻,夕阳的桔红色表现出热烈而隆重的情调。当观众正惊叹其险恶的时候,岩石上出现了一只手!立刻引起一种悬念,继而看清是英才,海和礁石就反衬出其英勇顽强的性格,在他立于岩石高处,面冲何从,并从政治上瓦解他们时,背景上的巍峨的礁石,把他衬得异常高大,犹如巨人在惊涛骇浪中威严屹立的形象。如果说这是在激荡中求稳定,第二幕的处理则是在静中求动了。倾斜的桅杆,舱棚,拉扯的桅绳,形成斜十字构图,给人以不安定的感觉,黑夜,空中不时划过去的云,轰响的涛声,增加了船的动势。暗淡的光线和低矮的舱棚,黑洞洞的天空和大海,造成一片沉郁低压的气氛,敌人在窄小的舱棚内拥挤着,阵阵涛涌使他们摇晃不定,又狭又低的舱门,促使演员产生的形体动作是象狗一样的(匪特们)钻来钻去。整个结构简洁精练,人和景物是和谐统一,共同构成一组颠簸不定,内心惶恐、残忍暴戾的舞台形象。
为什么有一些现代戏的布景,是概念化的,或者和实际生活不和谐呢?原因是很多的,但是对于冲突性质的理解,也就是说,对人以及对人和人的关系,对人和物的关系理解的不准确或不深刻,是带有根本性的。《南海长城》的布景设计,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以他们的创作,和演员一起歌颂着我们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