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赞“上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1-25
第6版()
专栏:大家谈

赞“上门”
王贵淼
几千年来,都是病人上门求医生,或者出高价请医生出诊,今天却出现了医生自动上门给病人看病。为了支援工农业生产,在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医生挑着“货郎担”,或背上小药箱,活跃在车间、矿区、田间。他们不怕盛暑严寒,爬山涉水为病员服务。各防疫、医疗单位更从便利群众出发,抽调大批医生经常翻山越岭地在各地开展预防接种、卫生管理等工作;不少地区还把X线机送上门给社员检查透视。这种上门检查、上门接种、上门治疗的新的医疗作风,充分体现了党一再教导的群众观点和生产观点。
然而“上门”的何止是医务人员。工厂里的师傅们带着各式各样的器具、器材上门为社员检修农具;剧院的演员奔向农村、厂区为工农兄弟巡回演出;电影放映员踏着电影胶卷般又狭又长的山径去为山区的公社社员放映露天电影;学校老师在一个个村子里办起了简易小学教社员们识字;供销社的营业员推着一车车、挑着一担担的化肥、工业品也上门来了,使农友们坐在家里能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在那纵横阡陌的田野间,在休息时,还可看见理发师为社员理发;队里的“小先生”教社员识字;年轻的“小医师”为社员敷药;俱乐部的故事员在讲述革命故事……
在旧社会,也有工厂、医院、剧院、学校、商店,不同的是它们专为少数资产阶级服务。旧社会里,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民不聊生,哪里还能去学校念书,更谈不到欣赏什么舞台艺术。住在城市的医师、演员、教师、店员们,在当时反动统治下,当然也不能为解决山区劳苦人民的苦难而效劳。尽管山区四季不闻读书声,三年没听锣鼓响;生了病,要到几十里路外去求医;买块肥皂、买盒火柴,得花上大半天,却也无人过问。
上门服务,当然不比“待客上门”来得方便。无论是送货上门、送医上门,还是上门修理,上门演出,总要遇上各式各样的困难。但是,当人们看见损坏了的工、农业机械,重新发出吼叫声;今天仍卧床不起的社员,明天又荷锄上山岗;社员毫不费时就能买到心爱的商品;辛勤劳动了一天的社员能看到演出,而且通过演出,把一条条党的政策通向农村,化为巨大的动力的时候,一切艰苦又随之烟消云散。他们所以能浑身是劲,始终不懈地笑迎困难,把方便送给工人、农民兄弟,正是由于他们同战斗在田间、车间的亿万社会主义的生产者和建设者欢乐与共,忧患相关,从而促使思想上的革命化,心里充满着丰厚的感情,感染到活跃的生命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