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来自生活的艺术——看内蒙古自治区群众业余艺术演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1-27
第6版()
专栏:演出评介

来自生活的艺术
——看内蒙古自治区群众业余艺术演出
北京第一棉纺织厂工人 庄才根 李德怀
我们是首都的纺织工人,也是业余文艺爱好者。当我们看了内蒙古自治区兄弟民族的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的节目之后,很受感动,觉得十分亲切。我们认为,这次观摩演出,意义是很大的。象这样规模巨大的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会演,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破天荒第一次。只有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才能出现这样的盛况。
参加演出的演员,大都是来自生产劳动第一线,其中多半是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五好牧民和五好社员。演员本人就是当代的先进人物,是革命的促进派,是新生活的真正主人。他们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也是精神财富——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的创造者。由于他们本人就是优秀的劳动者,生活的主人,所以他们对生活是最了解最熟悉的,体会和感受也是最深的。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说,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当我们观看了内蒙古自治区群众业余艺术演出后,对毛主席的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就拿蒙古族农民、五好社员、生产队妇女队长哈森和蒙古族牧民、五好社员、生产队妇女队长喜贺日等演出的《女民兵》来说吧,有关这方面题材的音乐舞蹈,我们以前看过不少,可是给我们印象较深的还得算这一次。我们听着音乐,看着舞蹈,内蒙古千里草原女民兵的战斗英姿,顿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草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看着听着,忘记了自己是观众,就好象到了内蒙古草原上一般。我们想,演员本人如果不是长期生活在草原上,或者说,她们对草原上的生活不熟悉,体验不深,是很难演好的。可见艺术是来自生活的,演员对生活越熟悉,也就越能创造出好的艺术来。
在我们的印象中,蒙古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兄弟民族,他们是很有艺术才能的。可是,在旧中国,他们这种才能被长期的压抑着,得不到发挥。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哪里还有心思和时间来唱歌舞蹈呢?再加上反动统治阶级排斥摧残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因而在解放前我们对兄弟民族的艺术简直不了解。可是今天,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我们看到了他们艺术的新生。除了蒙古族的表演以外,这次还同时看到了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兄弟民族的歌舞表演,我们的内心是很激动的。这些亲爱的民族弟兄们,都是十分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的,这些构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因此,歌颂党和毛主席的伟大,就象一条红线,从头到尾地贯串在他们这次演出的节目中。他们把党和毛主席比喻成灯塔、太阳,这是很自然的。它集中地表明了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对党对毛主席的无限深情和热爱。
这次演出的节目都是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朴素自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解放前,文化都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如今兄弟民族的弟兄们不仅是生活的主人,而且也是文化的主人。就拿这次演出的节目来说,其中许多优秀节目,都是他们自编自演的。例如一些独唱,就打破了只能由少数专家独唱的清规戒律,新鲜活泼,很有创造性。
参加这次演出的都是业余演员,是我国三大革命斗争的直接参加者,因此,这次演出的特点,就是能及时地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他们用实际行动,实现了党所提出的文艺为当前政治服务这一伟大号召。蒙古族农民社员那顺巴图自拉自唱的《党支书是咱的好领导》,唱得十分亲切自然,感情真实;达斡尔族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团支部书记吴占高等演出的
“乌春”(说唱)《去尼尔基的路上》,反映了达斡尔家乡的繁荣景象和达斡尔人民热爱共产党、热爱毛主席的心情。鄂伦春族舞蹈《第一次出猎》,让我们看到了鄂伦春人民的打猎生活。鄂温克族舞蹈《有了电灯》,反映了鄂温克人民一片幸福和欢乐的心情。
内蒙古代表团的演出是成功的,对于我们首都的工人业余文艺爱好者,也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附图片)
有了电灯(鄂温克族舞蹈) 罗远明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