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革命的群众文艺活动改变了旧习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2-09
第6版()
专栏:

革命的群众文艺活动改变了旧习俗
本报记者 朱树兰
《难为迎亲伯》是福建代表团在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上演出的一个别具一格、富有风趣的讽刺小演唱。这个节目,演的是畲族地区劳动人民生活中的一件新事。它表现一个新娘破除旧习俗,不坐花轿,不办嫁妆,不办酒席,不请鼓乐班,带着劳动生产用的工具和学习用品,自己走到爱人家去的一段有趣经过。事情发生在新娘出嫁的路上。当新娘和伴送她的妹妹、女友正往爱人家去的时候,同按老规矩派来接她的“迎亲伯”相遇,于是,新娘和有着满脑子封建思想的迎亲伯之间,展开了一场新风尚和旧习俗之间的斗争。在这个小演唱中,演员演唱的畲族人民喜爱的新山歌,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姑娘出嫁,在我们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生活中,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情;可是,在畲族地区,特别是在解放前的旧社会,对劳动人民来说,却是个沉重的负担,有的人甚至闹得倾家荡产。按封建老规矩,娶新娘要办三次婚礼:第一次是订婚,第二次是催婚,第三次才是结婚。每次都要送一大批礼物,鸡、鱼、肉之外,还要五谷、衣服、首饰等等。而且要的数量很多,鱼肉常常是几十斤,上百斤。到了结婚这一天,不论生活怎么贫困的人家,也要借钱请客。客人来了,不是吃一顿、两顿,要吃三天。这些老规矩使得许多人娶不起亲,有的只好向地主借高利贷娶亲,弄得一辈子翻不过身来。解放以后,畲族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象结婚要坐花轿、大办婚礼以及摆酒席请客等这些习俗,却没有改变,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甚至影响生产。
畲族地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后,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男女都起来坚决反对封建的落后习俗:主张结婚时不要娘家的陪嫁,不坐花轿,不办酒席。党支部就组织一批青年人用文艺形式来进行宣传活动。人们唱着畲歌,演着说唱节目,到各个村子去宣传。在《难为迎亲伯》中扮演迎亲伯的演员、茶岗大队第二生产队队长雷一鸣,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去年,同村的一个贫农雷长利,正准备大办礼物嫁女儿,队里俱乐部的人听说后,立即运用评话的形式到雷长利家宣传结婚大办婚礼的坏处,终于说服了新娘和老人。结婚那天,俱乐部的人打着锣鼓,唱起山歌去送新娘,非常热闹。群众反映说:还是新式结婚好,又热闹,又省钱。小演唱《难为迎亲伯》,就是在这样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动人故事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当这一类的节目在群众中演出后,影响很大,有的青年男女,本来为结婚已经发了请帖,准备了花轿,连办酒席的猪也宰了;听了新畲歌,看了类似这样的节目以后,他们赶紧回家,打通了父母的思想,退了花轿,高高兴兴地到政府去登记结婚了。
畲族人民大多住在深山。解放前,他们不仅在婚礼中要请会唱山歌的人作迎亲伯去迎新娘,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或是节日里,也喜欢盘诗对唱。因为缺乏文化生活,所以每到传统的庙会节日,例如每年的
“二月二”、“三月三”、“六月一”、“七月七”,活动非常集中,连续几天,白天抬菩萨、敬神、拜祖宗,赌博,酗酒,晚上就盘诗对歌,常常是通宵达旦,唱的多是色情的山歌。解放以后,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不但在畲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建立了文化站,还帮助群众业余文艺活动积极分子组织了俱乐部,大力开展了许多新的、革命的文艺活动,来代替各种旧的、有害的活动。去年“二月二”的时候,双华县的文化站,事先组织了积极分子,发动当地居民家家户户大搞卫生,把屋内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同时,将文化站布置一新,举办书报阅览处和各种游艺活动;还根据畲族群众的爱好和传统习惯,举办了大型的盘诗会。在盘诗会上,带领群众大唱革命山歌,歌唱党和毛主席,歌唱三面红旗,歌唱汉畲团结,歌唱畲族人民的新生活,使盘诗会成了庆功会、学习会和团结会,受到群众的赞扬和欢迎。大路公社有一个老太太回双华县娘家过“二月二”,看了这种情景,感动地说:“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好,连我们家乡的‘二月二’都办得这么热闹,件件事正经,比起解放前到处摆赌摊,聚唱邪歌的样子好千万倍了。”
迎亲不坐花轿,传统节日不敬菩萨,盘诗会上唱革命歌,这些看起来似乎是生活中的小事情,它却反映了畲族地区的人民,在移风易俗的道路上,大大地向前迈了一步。在这方面,革命的群众文艺活动,确确实实贡献了它自己的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