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矿工欢迎宋广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2-10
第1版()
专栏:

矿工欢迎宋广来
本报记者 郭洁 山西日报记者 张一文
在太原西山矿务局西铭矿,在过去一段时间,有些人曾经这样议论老工人出身的安全监察员宋广来:“宋广来快变成生产工人了,真不象个样子!”
可也怪,宋广来却很受工人的欢迎。他刚到采煤二十三组不久,二十五组的采煤队长就从后面跟了来:“老宋,可得到我们那里去呀!”
掘进队长张八只找到矿党委书记刘庆昌,说死说活要让宋广来到他们的巷道里去!
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 干了出人意料的事情
难怪人们纷纷议论。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宋广来确实发生了出乎一些人意料的变化,干了许多出人意料的事。
一天下午,宋广来到安全生产问题最多的采煤二十三组,正碰上工人打支柱,他便跟着干起来。这一干,发现了问题:支柱上边没有木楔,下边没有木墩,工人们用一些方不方、圆不圆的石头块来垫衬。
“这怎么行!”他想着,找到了支柱工人问:“为什么要垫石头?这可不合安全规程呀!”支柱工怨声怨气地告诉他:“老宋,要有木楔、木墩,谁还愿意死气白赖地搬石头!”
他听完工人的话,放下手里的斧头返身上井,径直跑到材料供应科。
已经六点钟了,电锯房的工人刚刚下班,办公室里只剩下供应科长贾二考,他就钉住贾二考解决木楔子问题。贾二考和他打交道已经不是头一次了,就说:“电锯工下班了,明天再说吧!”
“明天?可生产怎能等到明天?”宋广来心里嘀咕,可没说出口来。一转念,想出个好办法:“贾科长,我看这么办吧,你开开电锯房,今晚我加班锯吧!”
“你!”贾二考吃了一惊,顿时觉得不好意思起来,赶紧说:“你已经在井下干了十几个小时了,怎能叫你加班!这么吧,你先回,我们自己加班。”
直到电锯哗哗转动起来,宋广来才离开了供应科。
半夜,宋广来又钻进电锯房,进门就问:“够装一车了吧?”说着,就动手装车。然后,跟着车下了井。工人们没想到宋广来半夜三更给送来楔子,感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好,七手八脚把他推出来:“回去睡,回去睡!”
还是在二十三组的工作面。这一天,宋广来发现工人们抬着坑木绕道一百多米才走到工作面,就问:“为甚么不走近路绕远路?”工人们告诉他,挨近的那个通风道通风不好了。宋广来知道这个工作面还要采四个循环,就去找通风区的干部问:“为什么通风道通风不好?要赶快解决。”
通风是为了安全生产。通风区的干部没有迅速解决通风道的问题,宋广来真的急了,他找到矿长,直等到问题解决,达到生产安全要求,他才离去。
沿袭老的监察办法 游来摆去指手划脚
不过,要是在五个月以前,宋广来就不会管这些“闲事”。遇到工人违反安全规程,他就让停止生产了事。
这是真的。虽然宋广来是在井下干了十几年的老掘进工,以前对矿上安全监察人员的作风也挺有意见,可是自从一九六二年当上安全监察员以后,很快就沿袭了那一套老的监察办法:装上一本安全规程,整天在井下游来摆去,指手划脚,这里不合规程,动动口;那里不合规程,摆摆手。他的工作,只用十二个字就可以概括:“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停止生产!”
那时候,有一次,他下井检查安全情况,在井口发现一个电车司机的口袋里装着纸烟。这事情本来是可以个别处理的,可是宋广来却把开电车的钥匙给没收了。这列电车停在轨道上不能动了。接着开来的一列又一列的电车都堵塞在半路上,煤运不出来,生产停了。
整整两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
工人们忍不住,拥到宋广来跟前问道:
“你这是什么办法?”
“我按规程办事!”
“规程是为了保证生产,不是妨碍生产!不能因为一个人的问题,让全矿停了产!”
就这样,工人们越来越和宋广来离远了,宋广来也一天比一天变得沉默了。
正当宋广来苦苦问自己“出路在哪里?”的时候,今年五月,大庆油田的革命精神传到了西山煤矿。宋广来睡不着觉,他翻开《毛泽东选集》读起来:“……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他读着、想着…… 
在劳动中摸清情况 在劳动中解决问题
宋广来到了采煤二十三组。开始,工人们并不怎么欢迎他。有的工人说:“咳,烧饼上加芝麻——谁来也白搭!”也有的工人说:“安全人员,‘天桥’的把式,光能卖嘴!”
宋广来就以实际行动来回答这些冷语。他参加劳动,和矿工们一起打支柱,和工人一起举起电钻打炮眼。歇下来,他乐呵呵地跟工人说长道短。一天、两天,慢慢地,工人们什么话都说出来了。二十三组不安全的问题“盖子”也被他揭开了。
二十三组开采的是一个条件很坏的地方:六十米长的工作面,就有四个断层,把一个工作面上上下下分成四截,顶板下面还有一层九十厘米厚的煤岩混合层。这煤岩混合层很讨厌,只要有一根柱子支得不及时,就会发生假顶塌落事故。条件不好,就需要加强安全措施,可是工人们怕耽误生产,不那么严格按安全规程办事,因此,有时就出事故,循环不能正规,生产任务完不成。
宋广来摸清了这些情况,认为有三个问题:密集支柱打的质量不高,数量不足;不按规程打眼;乱采乱掘。
宋广来发现了问题,再不是指手划脚,下令停产了,而是拿起工具,和工人一块干起来。柱子不合格,他一口气打了十根,一边打,一边向支柱工人说:“这支柱可是关系大家安全的事,打好了,不出危险,生产又不耽搁……。”顶板碎片容易塌落,宋广来和工人们研究来,研究去,终于找出一个窍门:把放大炮改成放小炮,从中间往两头放炮,一连试了三个班,果然好。接着,打眼深度也改了,支柱方法也改进了……二十三组的安全面貌变了:支柱合格了,顶板碎石不掉了,循环正规了,产量上去了。工人们特地跑到安全监察局表扬他。
安全监察员的岗位 不仅仅在生产现场
宋广来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和工人一起全面贯彻安全规程的时候,出了一次事故:一个在井下干了好多年的七级工郝崇善,在冒落顶板回柱子的时候,让绳套把脚碰伤了。
并不是什么大事故,但对宋广来猛地敲了一下:有技术的工人为什么也发生事故?他找到郝崇善。
“今天是怎么出的事故?”
“没有注意!”郝崇善说了一句话,就低下头不言声了。
宋广来察颜观色,觉得他好象心里有什么事情,又问:
“你不是有什么心事吧?”
“咳,老宋,不瞒你,家里有病人,刚才脑子开小差啦!”
答案找到了:以往从技术上和操作上注意多,却没有把工作做到工人的心上。于是,他工作的范围更大了,管得更宽了。除了到现场,还到工人家里谈心,到集体宿舍聊天。许多以前不注意的问题,都摆到他的面前来:工人食堂的饭菜是不是热,谁家的孩子闹病,下井带的干粮合不合口味……。
“这些小问题,都能造成事故啊!”他想着,有了新的收获:安全人员的岗位不能仅在井下,还得到井上,到科室,到食堂,到工人的心里去!(附图片)
密集支柱打的好坏,关系到工人的安全。宋广来(右)正在帮助工人打密集支柱。 新华社记者 王文学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