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乌兰牧骑”——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榜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2-12
第1版()
专栏:

常年巡回牧区送歌献舞 如同牧民一样生活劳动
“乌兰牧骑”——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榜样
内蒙古自治区有三十个这样的红色文化工作队,他们满怀革命热情,以艰苦为荣,走遍千里草原,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民族艺术,深受广大牧民爱戴。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十日电 本社记者赵琦报道:活跃在内蒙古草原上的“乌兰牧骑”,现在已经在牧区各地生根开花结果。这些多半是由各族贫苦农牧民的子女组成的专业文化艺术工作队,长年累月地在草原上边演出、边劳动、边辅导牧民业余文化活动,为专业文化艺术工作者树立了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的好榜样。
“乌兰牧骑”,蒙古语的意思是红色文化队。这种工作队现在在内蒙古自治区有三十个,分布在二十七个旗(县)和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他们经常赶着一辆装有行李道具的马车,翻山涉水,横越沙丘,在草原上到处传播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种子。狂风暴雪,烈日飞沙,动摇不了他们一颗为牧民服务的红心。在他们的心目中,艰苦就是光荣。“哪里最困难,哪里最偏僻,就到哪里送歌献舞”,已经成了“乌兰牧骑”演员们的最响亮的口号。
去年夏天,昭乌达盟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十二名男女演员,徒步跋涉到最偏僻的那什罕公社六家子生产队,当地蒙古族牧民看见演员们走得很累,都心疼地劝他们休息一天再演出,可是,这些年轻的文艺战士擦擦汗水,喝口奶茶,就开始化妆,布置场地,满腔热情地为牧民连续表演了二十多个精采节目。每个节目演完以后,牧民中就传出“台哈德诺嘎!”“台哈德诺嘎!”(再来一个!再来一个!)的热情呼声。乌兰察布盟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乌兰牧骑”,一次来到查干哈达公社。晚上,牧民们策马飞驰到演出地点去观赏歌舞曲艺表演。一位双目失明的蒙古族老大娘,不便前往,便托人带个口信给演员们:她很想听听“乌兰牧骑”的歌声。不久以后,“乌兰牧骑”的马车就来到了这位老大娘的蒙古包,为老人家说了“好来宝”(蒙古语说唱),唱了蒙古歌。在欢乐的歌声中,老大娘激动地说:“这些演员真是懂得牧民的心啊!”
从一九六二年冬季以来,为了配合牧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各地“乌兰牧骑”演员编演了许多反映阶级斗争的文艺节目,并且及时歌颂当地牧区出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翁牛特旗“乌兰牧骑”把闻名全旗的红色牧羊人丹巴热爱集体的先进事迹编成“好来宝”。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的事迹传出以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乌兰牧骑”很快就编写了说唱节目,在全旗各地巡回演出。这些富有教育意义的节目都在广大牧民中起了比较深刻的影响。
“乌兰牧骑”的演员们常年流动在草原上,处处象普通牧民一样生活着劳动着。他们和牧民群众在共同劳动和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阶级情谊。活跃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一支“乌兰牧骑”,从一九六○年到一九六四年每年都用三个月的时间参加牧业劳动,一些过去不熟悉牧业生产的演员,现在都学会了打草、剪毛、挤奶和搭棚盖圈。有一回,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满德拉公社的社员正忙着剪羊毛,“乌兰牧骑”的演员们一来,刚刚停下脚步,便帮助社员们剪起羊毛来。从活蹦乱跳的羊身上,剪下长短适度的羊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年轻的演员们就在牧民指导下边学边做,终于掌握了剪毛技术。
有一年夏天,翁牛特旗“乌兰牧骑”的演员们正在西拉木伦河西岸的牧场上演出,听说对岸大兴公社大兴生产队的村庄已被洪水包围,大家便立即停止演出,涉过大河,投入抗洪斗争。他们和牧民们一起把陷在河滩上的三十多头牛一一抢救出来,夜晚又和牧民一起护堤。牧民们感动地说:这班孩子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到底是毛主席教育出来的演员。
“乌兰牧骑”演员在人口较少的居民点演出时,蒙古包里住不下,他们就睡在大车上或“布和克”(用柳条编盖的临时库房或厨房)里,尽量不给牧民增添麻烦。住在牧民家里的时候,他们就帮助扫地、提水、背柴、煮饭。临走时还象解放军战士一样,把蒙古包收拾得干干净净。在内蒙古各地草原上常常发生这样感人的事。“乌兰牧骑”来了,牧民们争先恐后地把演员们拉到自己家里去住,给他们熬奶茶、盖被子,当“乌兰牧骑”告别的时候,牧民们又恋恋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
几年来,“乌兰牧骑”演员们已经踏遍了内蒙古草原。他们给广大牧民送来了革命歌声,传播了社会主义的文化。在他们活动过的地方,象撒了种子一样,一团团一簇簇的民族艺术之花就开放起来。(附图片)
“乌兰牧骑”的演员们在为牧民演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