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友谊桥”上话友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2-12
第5版()
专栏:

“友谊桥”上话友谊
于民生
横跨萨尔温江的滚弄钢索桥的建筑工程,在中缅两国建设者的通力合作下,正在日夜加速进行。那机器的轰鸣,那岩石的爆破声,震动着山岳和村庄,每天招来不少从远地赶来参观的当地居民。当看到这萨尔温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一天天在成长的时候,他们是那样的高兴。多少人禁不住激动地说:“桥,我们多么希望在这汹涌咆哮难以驯服的缅甸第二条大江上建起一座桥来。过去,美国人来勘察过,英国人和印度人也来测量过,可是始终没有人能够把桥建起来。今天,中国朋友的帮助将使我们的梦想变成现实了。”
目前,虽然这座大桥还没有建成,但是缅甸朋友已经给它取了名字,叫“友谊桥”。这的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字。多少友谊的场面在这里出现,多少友谊的故事在这里传颂!
为了大桥施工的便利,中国专家在萨尔温江上架起了一座悬空的临时便桥。远在便桥架设的过程中,许多人就跑来看中国工人的高空作业。缅甸工程人员都来到工地,他们有的仔细观察,有的细心探索研究,有的还拍了许多照片。当地的许多居民,也赶来观看,不断为中国专家的操作喝采叫好。当长达七百英尺、宽四英尺的便桥搭好后,缅甸总工程师吴钦莱说:“这是萨尔温江上的第一座桥,具有历史意义。”是的,在萨尔温江的千里流程中,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一座桥,从古到今,人们要渡过这条江面宽阔、波涛汹涌的大江,向来就是要依靠木伐摆渡的,也不知道有多少木伐被急流冲走,造成人命死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在萨尔温江上出现了一座便桥,尽管它是那样的简陋,但人民却是非常高兴的。当这便桥向公众开放的时候,当地居民那种欢喜若狂的情景简直是无法描述的。无数的人,穿着节日的盛装,有的爬山越岭,有的从几十里外赶来,只是为了要亲自走走这新修的便桥。每天傍晚,人们扶老携幼,络绎不绝,青年人扶着老太太,孙儿扶着老爷,在便桥走了一趟又一趟,个个喜笑颜开,赞不绝口。有的人吃过晚饭以后,开着车带着全家老少特意来看桥。他们在“走桥”以后,又披着晚霞、乘着凉风,坐在便桥上欣赏大桥工地的夜景,久久舍不得离去。萨尔温江啊,溅起了滚滚的浪花;人们的胸怀啊,掀起了友谊的涟漪!
在大桥工地上,有几十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是为友谊而来,也为友谊而工作。在同缅甸朋友携手合作中,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因此,他们被缅甸朋友誉为“不愧为毛泽东教导出来的中国人”。
远在五月初,滚弄县照明用的一座发电机出了毛病。从前,碰上这种事情,总要送到仰光去修理,来去要花去几个月的时间。当中国工程师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他们想,几个月的时间没有电力,这对当地人民是多么不方便的事情。胞波情谊使他们怎样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焦急情绪,他们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缅甸朋友解决这个难题。于是,在征得了当地负责人的同意后,他们决定自己动手修理。这个任务交给了中国工程师吕步辉。他一接受任务后,就废寝忘食地行动起来,不少缅甸朋友闻讯后,也聚拢来热情相助。经过一夜的辛勤劳动,终于使发电机重放光明。这件事感动了许多缅甸朋友。滚弄县有一位医生当晚要为一个重病人开刀,可是没有电力是不行的,所以他怀着焦急的心情来看中国工程师修发电机。当电灯又大放光明的时候,他高兴得跳起来,他说:“电灯亮了,我们可以动手术了!”当晚,这位医生还亲自开着车把吕步辉送回宿舍去。现在四五个月过去了,这部发电机依然向当地居民传送着光明。后来,工地上的一部推土机又坏了,有人主张送到曼德勒去修理,中国专家认为,把推土机送到远地去修理,就会影响一万多土方工程的进度。又是吕步辉把这部机器复活了。差不多在同时,当地安全行政委员会主席的一辆吉普车也出了毛病,也是中国专家为他修好的。就这样,“中国专家是多面手”的美名,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
在工地上和工地周围,甚至距工地百里以外的人,一旦机器出了毛病,都来找中国专家修理。军车坏了来找,商车坏了也来找,连萨尔温江上摆渡用的摩托艇坏了也来找。每一次,中国专家都让缅甸朋友满意而归。正是由于这样,工地上的缅甸总工程师一再号召缅甸的工程技术人员向中国专家学习。同时缅甸方面还派了几个青年人同中国专家在一起跟班学习。中国专家呢?他们一方面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无保留地告诉他们的缅甸同行,另一方面,也虚心地学习缅甸同行的宝贵经验。对当地情况不熟悉,他们就向缅甸朋友请教;遇有技术上的难题,也经常同缅甸朋友在一起探讨商量。深厚的友谊和无间的合作气氛,洋溢在大桥工地的每一个角落。
今年六月间,来自中国的一位医生到达了工地。这位中国的白衣战士从到达工地那天起,经常带着药包,深入工地各个角落,为大桥的建设者们服务。不管是烈日当头的大热天,还是云雾弥漫的日子,人们都看到他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工地上。没有人统计过,他为多少大桥的建设者医好了病,但每一个曾经找他看过病的人,都为他那种对病人体贴入微,认真负责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中国的好医生”这个美名又飞快地传出去了。虽然人们并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工地周围四面八方的病人都慕名来找“中国医生”看病。这位中国医生呢?他有求必应。病人白天来了他白天医,晚上来了他晚上诊。有一位缅甸老太太,因为夜里看戏大笑过度,下巴脱臼了,嘴合不拢。怎么办呢?她的邻居对她说:“中国医生一定能治好!”于是她就披星戴月来找“中国医生”。我们的“中国医生”立刻从床上爬起来,在几分钟之内,就给她整好了。刚来时还不能讲话的这位缅甸老太太,紧紧地拉着中国医生的手说:“你真好,中国医生!”
洋溢在“友谊桥”工地上的中缅两国建设者之间的友谊是令人激动的。他们相处的日子越长,这种友谊就越加发展,越加深厚。不用说,他们在工作中是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求得共同的提高,就是在生活中也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不少缅甸工人在自己家里作了最好的饭和菜带到工地,送给他们的中国朋友吃。而中国专家也把他们自己种的蔬菜分送给他们的缅甸朋友共享。每逢节日,他们互相邀请对方作客,共享节日的欢乐。不管谁生了病,大家都互相探望。球类比赛和友谊联欢会也是经常举行的。这是在历史上同命运、共患难的人民之间的友谊,这也是胞波之间才有的友谊。这座中缅“友谊桥”,就是在这充满着深厚友谊的气氛中成长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