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半工半读学校毕业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2-14
第1版()
专栏:

半工半读学校毕业以后
去年八月,我从天津制药厂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毕业了。毕业后,被分配到本厂第三车间氢化分离组当工人。这个车间生产氢化可的松,我们组的产品收率一直居于先进水平。能不能更上一层楼呢?我们都有决心争取上游更上游。可是也有一些技术上的难关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去闯。一个是怎样从菌油中取出氢化可的松;另一个是怎样使中间体母液氢化可的松收率高?
对于我们生产氢化可的松的工人来说,没有比看到菌油更令人痛心的事情了。明明知道菌油中溶有大量的氢化可的松,可就是没有法子取出来;只好白白扔掉。在这个急待突破而又难于突破的技术关口前,我想了许多许多。从去年十一月起,我开始进行试验,直到今年六月,做过七十多次实验,统统失败了。但我并不灰心。
有一次,我洗刷盛有菌油的试管,发现水同油接触时出现一种乳白色的悬浮液。我问自己:油同水有什么关系?又联想到物理化学课讲过的胶体知识和化工设备课讲过的粘度知识。我就以这方面的理论作指导,进行了新的实验,终于把菌油中的“宝”取出来了。当时,我高兴极了,同志们也高兴极了。
我没有因此而满足。我想到厂里著名技术革新能手李宗林老师傅对我说过的话:“要做技术的主人,就得革技术落后的命。”我们向中间体母液夺取氢化可的松的一场新的战斗又开始了。我在组长、老师傅孙秀华的启发下,运用在学校里学得的有机物质加热炭化的知识,经过多次试验,找到了分次浓缩法,又把中间体母液的氢化可的松收率提高了。经技术科测算,两项革新每年可给国家增加三万多元。
有一天,小组给我做一年劳动的鉴定。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小马心踏实,技术学得快,还能解决小组的大问题。”这个鉴定对我评价太高了。我心想:如果说我有一些进步,在生产中做出了一点成绩的话,那是同半工半读学校的教育和培养分不开的。
回想五年以前,我从初中毕业刚刚踏进天津制药厂半工半读技术学校的时候,对劳动是不热爱的,还怕脏怕累。我第一次在车间劳动,踩了两脚又酸又粘的滤泥,嘴里直嘟囔:“真倒霉!”第二天就不想上班了。经过老工人耐心的教导,经过长时间的劳动实践,我对劳动的看法改变了,而且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
在半工半读学校里,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学到的知识比较巩固,能在生产上用得上。
我是在半工半读学校老师和车间老师傅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今后我还要在老工人帮助下更快地成长。
天津制药厂学工 马吉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