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要工农兵英雄形象,不要“中间人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2-15
第5版()
专栏:

要工农兵英雄形象,不要“中间人物”
抚顺业余煤矿学院 顾虹
邵荃麟同志提出的关于写中间人物的许多论点,都是为一个基本论点服务的,那就是: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中,不要创造工农兵英雄形象,而要大写特写
“中间人物”。他提出的那些论点,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站不住脚的,不合乎逻辑的,是用一些虚假的判断,作为前提条件,因而得出来的结论也都是错误的。
我们的文艺是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它是整个无产阶级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因此,我们文艺创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努力创造工农兵英雄形象,体现出社会主义文艺的阶级性、战斗性和现实性。
我们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成千上万的英雄人物,从工农兵群众中涌现出来,绝不是邵荃麟同志所说的少数,而是“六亿神州尽舜尧”(毛主席诗《送瘟神二首》),“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主席词《沁园春·雪》)只要你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而不是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的老爷,你就会看到的;只要你投身到人民群众的火热斗争中去,而不是离群索居,躲在阁楼里面,你也会看到的。这些英雄人物身上,充满了共产主义思想,闪烁着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光辉。他们是我们时代的精华、阶级的精华、人民的精华,他们是革命的新生力量,是建设共产主义大厦的突击队,是人类奇迹的创造者,他们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今天和明天。请问,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无产阶级文艺家的人,你们却极力贬低工农兵英雄形象的价值,尽量抬高“写中间人物”的作用,反对着力创造工农兵英雄形象,提倡“写中间人物”,这又是什么居心呢?
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我们的文艺家们,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入工厂、农村、部队,与工农兵群众同甘共苦,和他们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在火热的斗争中,获得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创造了不少完美的工农兵英雄形象。例如:刘胡兰、李有国、董存瑞、朱老忠、许云峰、雷锋、梁生宝、李双双等等。通过这些英雄形象的塑造,反映了现实的本质面貌,为人民群众树立了学习榜样,起到了巨大的教育作用。毫不夸张地说,这些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妇孺皆知,人们对于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些艺术形象,形成了巨大的鼓舞力量。我个人就不止一次地被这些形象鼓舞着,使我克服了不少困难,帮助我认识了不少事物,鼓舞我朝着光明的前途迈进。再举一个普通的例子说吧,今年暑假,一位回乡参加生产的高中毕业生跟我说:他从城市走向农村的时候,刚开始,过不惯农村生活,庄稼活一样也拿不起来,产生了畏难情绪。一天晚上,县里电影放映队到村上放映了《万水千山》。他看过以后,受了很大的教育。第二天下地干活的时候,党支部书记问他:“小张!昨天晚上看了电影,有什么感想没有呵?”小张很郑重地说:“给我上了一堂很生动的政治课。我过去错了,遇到一点困难,就有些退缩不前了,和红军过雪山草地比起来,还有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的呢?我一定要学习李有国同志的革命精神,在农村干一辈子,把祖国的农村建设得如花似锦。”从那以后,他爱社如家,勤学苦练,勤勤恳恳地工作着。社员们都说他是个好青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五好社员。这就是伟大的英雄形象给予人们的教育作用,绝不是“中间人物”的描写可以代替的。
全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年多么渴望能在文艺书刊上、戏剧舞台上和银幕上看到自己最理想的英雄人物呵!要知道,我们是最爱看红脸的,决不象邵荃麟同志说的那样:“都是红脸,人家就不爱看了。”恰恰相反,我们不爱看的却是那些苍白贫血的脸。
我们并不是一般地反对“写中间人物”,而是反对把“写中间人物”强调到文艺创作的首要地位上去。如果按照邵荃麟同志的主张干下去,文艺家们都大写而特写“中间人物”,那么我们的文艺刊物上、戏剧舞台上和银幕上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呢?不妨设想:英雄人物少见了甚至不见了,只有那些摇摇摆摆的、彷徨不定的、保守落后的、开小差的、浑浑噩噩的、麻木不仁的、满嘴怪话的、不满现实的、满腹牢骚的、悲观失望的、唉声叹气的、无病呻吟的、油头粉面的、杨柳细腰的、苍白贫血的、神经衰弱的等等稀奇古怪人物,活动在读者和观众的眼前,会给人们什么样的影响呢?毫无疑问,只能起到腐蚀人们心灵的作用,使人们的斗志消沉下去,沿着资本主义的斜坡滑下去,一直坠入罪恶的深渊。这是多么危险的事呵!
难道忘记了吗?那些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诲淫诲盗的黄色书刊、歌曲、戏剧和电影,曾经毒害了多少纯洁无瑕的心灵,使他们堕落下去,走向犯罪的道路。这样的例子,旧社会比比皆是。就是在新社会,资产阶级也没放弃这付腐蚀剂,社会上不是有不少这样被毒害的例子吗?写到这儿,想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两件事儿。我六七岁的时候,很喜欢听故事,有一次,邻居的一个老头子给我讲了一个猪槽子成精的故事。从那以后,晚上就不敢出去了,一出去,就觉得有个猪嘴獠牙的怪物跟在身后似的,一直到十七、八岁才敢走黑道,但有时也害怕,因为那个妖精的形象还时常出没在脑子里。在高小读书的时候,能够独立阅读一些东西了,那时没有什么好的读物,就在那渴望知识的少年时期,几乎每天都要跑到小书铺里去,蹲在地上,看《三侠剑》《雍正剑侠图》之类的武侠小说,很羡慕那些会飞檐走壁、玩弄刀枪的“侠客们”。读来读去,着了迷,被那些“侠客们”领出了课堂,和几个同学跑到野外去,练掷镖,耍单刀,互相厮杀、决斗,记不清旷了多少次课。要不是解放了,要不是党的培养教育,谁能担保不堕落下去呢?回忆起来,不寒而栗。旧社会到处是陷人坑,处处是迷魂阵,就是对一个无知无识的儿童和少年也是不放过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兴无灭资是主要内容之一,帮助人民群众尽快地摆脱资产阶级思想和一切旧的习惯势力的影响,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我们党对青少年和儿童一代,更是无微不至的关怀。为了使他们健康地成长起来,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包括抵制资产阶级黄色书刊和歌曲,号召他们读革命的书,听革命的故事,唱革命的歌曲,大量出版优秀读物,供应他们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如果能有一点革命观点的话,能有一点群众观点的话,能替青少年和儿童一代着想一下的话,那么就不会提倡什么“写中间人物”的。现在我们要问:“写中间人物”的倡导者们,你们对于广大工农兵群众有益的东西、对社会主义有益的东西为什么那样不感兴趣呢?你们对不利于广大工农兵群众的东西、对不利于社会主义的东西,又为什么那样热中去宣扬和鼓吹呢?你们想把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和儿童一代引向何处去呢?尽管你们发明了多少词藻,说的是怎样有条有理,采取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巧妙,但是欺骗不了广大人民群众。我们的人民群众,不是象你们说的那样,而是绝大多数具有高度阶级觉悟的革命群众。在历次阶级斗争风暴中,得到了锻炼,经得起考验,站住了脚跟儿;在困难面前,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昂首阔步,向前挺进!经过学习毛泽东思想,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更加提高了,学会了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看问题。“写中间人物”的主张,不是什么好玩艺,而是资产阶级害人的东西。你们鼓吹“写中间人物”,就是想用一种巧妙的偷梁换柱的方法,从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中挤掉工农兵英雄形象,从而抽掉社会主义文艺的阶级性、战斗性和现实性,使社会主义文艺变质,成为资产阶级文学,为资本主义复辟开辟道路。这是我们决不能允许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