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用《实践论》的观点种试验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2-23
第5版()
专栏:

用《实践论》的观点种试验田
解放军某部连指导员 俞水泉
一九六二年,我们部队去苏北“红旗农场”执行生产任务。当年因为围子没有筑好,土地被水淹了,部队辛勤地劳动了一年,每亩地平均只收一百多斤稻子。秋收以后,有些同志对于在“红旗农场”搞好生产的信心不足,认为“划不来”,“这里无法高产”。有的同志说:农场周围的生产队,地势高,土质好,生产经验、肥料和技术条件都比我们好,一般的才亩产三百来斤,我们在这里还有什么搞头。因此,一九六三年订指标为亩产二百五十斤,有些同志还说“指标太高了”。
到底能把产量提高到什么程度?我心里也是没有数的。入伍前,我在家种过几年水稻,有一些实际的体会,却没有成套的经验。但是从当地土壤情况看,我觉得不会只是亩产二、三百斤,还可以高一些。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单凭主观想象是不行的。因此,我在业余时间,认真地研究学习了陈永康种水稻的经验,访问了一些当地的老农,研究了当地的土壤情况,又访问了在同样条件下比别人产量高出一倍以上的机炮连三排,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我觉得“红旗农场”可以高产。理由有三个:第一,这里土壤虽有碱性,但不严重,只要改进田间管理,掌握浅水勤灌,有可能提高产量;第二,当地在选种、育苗和田间管理方面,有一些措施是不合理的,没有很好地运用陈永康的经验,也影响产量;第三,在同样条件下,别人亩产一百来斤,而机炮连三排却亩产三百多斤。经过这样一调查,一分析,我对在“红旗农场”可以争取高产,心中有了些把握,我想找营首长谈谈我的看法。可是转念一想,又觉得不行。毛主席告诉我们,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我自己种稻的体会来自浙江,陈永康的经验也出自江南,而这里是江北,气候条件与江南不同,不能生搬硬套啊。怎么办呢?难道就算了吗?这时,毛主席的《实践论》就象灯塔一样,给我指明了方向。毛主席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又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我想,对呀,我所想的,还仅仅是主观上的想法,是否正确,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那我何不先试验一下呢?于是,我下决心种试验田。
我的打算向领导上汇报了之后,立即得到了营首长的鼓励和支持。营长说:要地有地,要工具有工具,需要人力叫通信班帮助你,你放心搞吧。通信班的同志听说我要搞试验田,都自报奋勇,要求参加,这些都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于是,我就和通信班的同志们一起进行试验。我们的第一件工作就是选稻种。过去部队的稻种是用的商品粮,不太纯净,我们根据“好种出好苗”的精神,自己动手,精选了十斤老来青稻种。一冬天,我们除了把地翻了两遍以外,还积了几十担肥,也挑到田里去了。
第二年育苗之前,我们遵照毛主席的一切经过调查研究的指示,又走访了老农,重新研究了陈永康的经验。当地传统的育苗方法是:不晒秧畈,不施底肥,落谷密(每亩秧田二百斤)。可是陈永康的经验证明,这种方法并不好。不晒秧畈,秧畈太软,稻谷落下去,一生芽就一根根直向下扎,分根少,吸收养分少,苗长不壮;插秧时,因根太长,不能全插下去,影响返青。不施底肥,稻秧不能一扎根就吸收养分;等长起来再追肥,如果使用不当容易烂秧。落谷密了,影响通风透光,苗不壮。我们分析的结果与当地的习惯育苗法正相反,那个对呢?我们有些拿不定主意了。如果说我们的分析是正确的,那么当地社员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经验就不管用了吗?他们的经验也是来自实践呀,可是我们也不肯放弃自己的分析。这时,毛主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教导,又给了我们新的启示。经过研究,我们觉得,老农的经验要尊重,但又不能墨守成规。既然要试验,就要敢于打破常规,如果都因循老一辈留下的规矩,那就根本不要发展了,不要前进了。我们决定大胆地试验一下。于是,按照我们研究的办法——晒秧畈、施底肥、落谷稀(每亩秧田一百一十斤)进行育苗。这次大胆的试验,最后获得了成功,我们的秧苗长得既油绿,又粗壮,大家都说我们的秧苗搞得好。这一试验的成功,对于我们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在插秧时,也是有斗争的。当地插秧的习惯是:不成行、不成垄,间隔、距离大约是4×4寸,每穴五至七株。理由是:当地是平原,要防倒伏。我们认为一是太密了,不利于通风透光,不利于耘田管理。二是不成垄,不但不能防止倒伏,反而因为不能导风,增加倒伏。经过研究,我们又来了一个大胆的破格:成行成垄插,间隔、距离7×6.5寸,每穴二至三株。
试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秧苗插上去十几天以后,我们的试验田里的秧苗因为插得距离大,株又少,显得稀稀拉拉的;而周围的秧苗插得密,株数又多,返过青来,比较好看。怎么办呢?这天晚上,我又重学了《实践论》。毛主席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这段话我读过好几遍,但却从来没有象这次受到的启发这样大。经过一番思考,我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尊重客观规律,犯了主观主义。秧插上去以后,因为急于催苗返青,我施了一次化肥。施肥这天,气象预报说晚上有暴雨,我看看天气很晴,又急于求成,便施了肥。结果下午施了肥,晚上一场暴雨,冲了个溜光;庄稼象人一样,吃不饱当然要面黄肌瘦了。从这次失败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不论在日常工作还是生产实践中,都必须严格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树立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来不得半点蛮干。否则,它马上就会给你颜色看的。
现状已经是这样了,怎么办呢?毛主席又告诉我们:“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这些话既给了我力量,也给我指出了方向。说得对,失败并不可怕,只要认真找出原因,总是会成功的。听说王林鹤试制高压电桥是经过了几百次的失败才成功的,陈永康试种“老来青”,也是三四十年才搞出来的,我遇到的这点挫折又算什么呢?我又不是图名图利,失败了再来,为了多打粮食,我什么也不怕。想到这里,我的信心足了,决心继续试验下去。
从哪里入手呢?我分析了一下,返青不好的主要原因是缺肥料,只要肥料能跟上去,还是有希望的。毛主席告诉我们,一切矛盾都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我想,要使我们的稻子向好的方面转化,就要解决肥料这个条件。于是,我们割青草,罱[lǎn览]河泥,造绿肥。干了三天,割了三千五百多斤青草,罱了三船河泥,经过一周发酵,成了很好的绿肥,每亩地施上六七十担。为了使稻子迅速好转,我们几乎成天地泡在稻田里,拔草、耘田,拔出来的青草,我们拧成一团,顺手塞在稻根下,增强肥效。接着又追了一次化肥。不到一个月,我们试验田的稻苗,长势大大好转,并且很快地超过了周围的晚稻,每一穴都分蘖五至六株,长得又粗又壮。以后,我们又不断地加强田间管理,使水稻的后期长势越来越好。
我们试验田的水稻,后期的长势很好,比一般稻田的稻苗高出三十厘米左右。这时来看,丰收是有希望的。但是还有一关——防倒伏没有解决。不过好这一关,丰产了也不能丰收。防止倒伏的有效办法是:设法使水稻根系发达,使稻秆粗壮。怎样达到这个目的呢?有一天,我在拔菜的时候,受到了启发。我从拔菜中发现:低洼、潮湿、有水的地方长的菜,根浅而少,菜叶都比较脆;在高处、旱地、没有水的地方长的菜,根深而又多,菜叶的茎也多,不易折断。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我想了半天,觉得旱地长的菜所以根深、根多,可能是因为旱地水分少,菜的根少了,根扎浅了,不能吸收到它所需要的水分,为了生长,它势必要多分出一些根来,并且要扎深一些,去吸取水分。水分少、根多而又深,就显得挺拔一些,不易折断。由此我联想到,如果在水稻发棵定型以后,在一个阶段内适时地把水放掉,让田晒一晒,不是也可以促使水稻根系发达,稻根扎深,茎秆粗壮吗?在我们家乡有一种做法,就是在水稻发棵定型以后,把水放掉晒几天,农民叫它“烤田”。过去只知道要这样做,却说不出道理来。经过拔菜的启发和研究,我觉得这大概就是防倒伏的措施吧。可是当地的习惯却是在这时要灌满水,到水稻快孕穗时,再把水放掉,催它快长穗。经过认真研究,我们觉得我们想的办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最后,我们决定再大胆地试验一下,在别人灌满水的情况下,我们把水放掉了。实践的结果证明,这种办法是有用的。我们试验田的稻子,长得比别的田的稻子高,穗大,谷粒多,但却没有发生倒伏的现象。
秋后,获得了较好的收成。我们自己选种、自己育苗插的那一亩半田,收干谷一千一百十九斤,平均亩产七百四十六斤。
毛主席告诉我们:“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我们的试验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我们所取得的经验,也还只是初步的,是否正确可行,还有待继续在实践中去检验它、丰富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