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成本核算上的一个变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2-25
第5版()
专栏:

成本核算上的一个变革
财务科 张书元
成本核算上的变革,是财务工作革命化的中心内容之一。能不能跳出“框框”,搞出一套适合生产发展的核算体制,是衡量成本核算是否革命化的一个重要尺度。
旧“框框”,一方面在思想上束缚人们的头脑,另一方面又在实际工作中捆住人们的手脚。这是一种既不利于促进生产,又不利于提高核算质量的核算制度。为什么呢?
第一,手续烦琐。计算成本,既按产品又分车间,使计算手续陷于“烦琐哲学”。厂内成本报表共有四十多种,每月结算成本经过六十多道程序,算一万四千多笔账,施工、领料凭证每月要签章三万多次。
第二,重复劳动。由于产品成本分车间计算,因而成本里套成本,费用中摊费用。全厂十七个车间,一切成本计算资料要算十七个,而且车间与车间、车间与科室之间还要来回互相转账,先摊进去,再扣出来,反复折腾,浪费劳动。
第三,互相扯皮。分车间计算成本,促使车间与车间、车间与科室之间,考虑问题往往从本单位出发,“踢皮球”。例如,有一次,工具车间使用锻工车间一台半吨汽锤,每月要负担蒸汽费两千元,工具车间认为多,不肯接受;而锻工车间却说少,硬要对方承认。双方车间主任、设备技术员、计划员三次聚会,十次个别联系,三次停锤测算,仍未得到很好解决。
第四,责任不明。费用指标既考核科室又考核车间,有的指标,车间能管,可以考核。但是,有的指标,如设备修理费等完全决定于设备科,车间无能为力,只能是发生多少,认账多少。如果也要车间负责,其结果必将使责任制流于形式。
第五,产品成本不能真实反映生产活动情况。产品成本分车间计算,不仅造成车间“小天地”,同时也促使相当多车间、班组和工人,在材料和工具等方面,为了本单位使用方便,都有大小不同的“小仓库”,材料工具该领的不领,该退的不退。这就直接影响到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第六,财务人员陷在计算圈子里拔不出腿来。车间财务人员每月除了参加固定的生产劳动和理论、业务学习以外,几乎全部时间都陷在计算业务里。月初计算成本;月中计算、发放计件工资、各种奖金和半月挂支;月末计算、发放清算工资,并着手下月成本计算工作。特别是票、证的签章,更是拴住了财务人员的腿,使财务人员有事无事都不敢离开办公室,因而,长年陷入写写算算的泥坑,变成“算账先生”,不能深入班组。
要根本改变这种状况,使财务人员能够深入班组,为生产服务,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跳出“框框”,根本改变体制,彻底革命。否则,只是改革一些表报,简化一些手续,就只能是改良。
为了提高思想,统一认识,带着财务人员、规章制度应该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经过学习《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和《矛盾论》等几篇文章,并结合工厂实际情况,座谈讨论,一致认识到财务人员、财务制度必须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斗争服务。如果抱住过去的一套不放,不仅服务不好,更重要的是长此下去,就难保不滑到资产阶级办企业的道路上去。
人的思想问题解决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如何进行成本核算上的革命。我们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从实际出发,经过反复研究,确定砍掉车间这一级的成本核算,这样就挖掉了造成手续过繁的老根,其它一系列枝节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并根据“计算要简,管理要细,分析要准,考核要严”的原则,重新组织成本核算。凡是过去按车间分别计算的,例如车间经费、生产工人每小时平均工资率等,都由全厂统一计算,取消车间之间的互相转账;属于费用性质的厂内水、风、电、汽和运输等劳务成本,只计算人工、材料和能够直接计入的费用,不再负担其它间接费用;科室,不再考核车间;施工领料凭证,在各主管单位严格按定额、计划进行日常掌握的前提下,确属共同性的,则按工资法分摊计入成本;在成本项目中,把“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实际上不易划清的三个项目,合并为“材料”一个项目,把“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停工损失”、“动力费”性质基本相同而且分摊方法又完全一样的四个项目,合并为一个“间接生产费”项目,在每月产品产量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由原来摊入完工和未完工全部产品,改为完全摊入工厂当期完工产品成本;材料料差由过去的五个合并为一个,同时在分摊方法上也改为当月发生次月摊完,全部摊入工厂当期完工的产品成本;自制锻铸件的半成品成本,不再按成本项目进行还原计算;工资计算与发放由每月两次改为一次;成本、资金等综合性指标,只考核有关主管科室,不再考核车间;施工、领料凭证,在各主管单位严格按定额、计划进行日常掌握的前提下,不再由财务人员签章。把车间财务人员和业务集中上来,受财务科直接领导,服务到班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