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一张靶纸》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1-04
第5版()
专栏: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鲜艳花朵——战士业余演出队、演唱组演出介绍
《一张靶纸》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济南部队某部战士业余演出队 徐声桐
《一张靶纸》是在各级领导直接指导下,集中了群众和业务部门等多方面的意见,经过反复修改加工而写成的。这个节目的创作过程,也是我们在业余创作中,贯彻“三结合”创作方法的过程。
部队贯彻了郭兴福教学方法后,训练成绩普遍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同志便只看到自己的进步,而看不到总的形势,从而产生了沾沾自喜、故步自封、锦标主义的思想情绪,对于继续提高部队训练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某连的一个排考核成绩很好,部分同志便觉得自己不错了,营首长看到了以上情况,首先整顿了这个排,并指示该连演唱组写个节目,教育部队以防止骄傲情绪和锦标主义思想。
由于我们开始时候还没有深刻领会领导的意图,初稿很不象样子,没有靶纸这个中心情节,对副班长这个人物写得过于夸张,不象受党教育好几年的副班长,班里除班长外没有人来反对副班长的骄傲情绪。演唱组演出后,战士们说根本不符合部队的实际情况。这时,我们有些失去信心。团政委李景民同志了解了这个情况,认为这个题材很好,对部队教育意义很大,于是指示我们一定要加工好,有困难依靠领导,发动群众来解决。演唱组在领导帮助下,提高了写作信心,首先分析了当时部队情况,明确了本连有骄傲情绪和锦标主义的同志只是小部分,而且他们在领导和群众的帮助下很快得到了解决,绝大多数同志都是不分昼夜地苦练本领的,特别是很多神枪手、优等射手更是精益求精,从不满足现有成绩。在这个基础上,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有的同志便提出了在打靶时首长根据他打过的靶纸,对他进行过教育的情节,大家一致认为很好,便加进了一张靶纸这个中心情节。但对于副班长这个人物如何处理,又引起了争论。有的同志主张:把副班长写得夸张点,可以引起观众的笑声,戏演得才有“效果”。有的则主张要掌握好分寸,写得不真实,单单为了引起观众笑,这不成了出洋相了吗?还有什么教育意义呢?
争论的结果,绝大多数同志认为,我们创作演出必须首先考虑要起到什么作用,文艺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是抓活思想的有力工具,是教育部队鼓舞斗志的有力武器,因此必须宣扬部队朝气勃勃、生龙活虎的面貌。经过集体研究,添上了“一张靶纸”这个中心情节,对副班长这个人物也作了新的处理,注意了写他积极热情的一面,当他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时,也知道自己不对,所以总是“关上门自己说”。对于新战士傅彪,处理成在副班长影响下,开始滋长了自满情绪,经过班长帮助很快得到了解决。修改后的剧本,同志们反映不错。但也提出了不足之处,主要是由于作者是机枪兵,对步兵常识不足,剧本还有些不合理之处。于是演唱组又带着剧本到有关部门去征求意见,正好当时部队派出了部分同志到硬骨头六连去学习,这些同志回来后提高很大,学习了硬六连的好作风,推动了部队的各项工作,有关部门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并在业务知识方面指出了不少问题,演唱组又受到了不少启发,又重新修改了剧本。
到军里会演后,军首长和机关干部给了演唱组不少鼓励。同时也认为:这个剧本虽然提出了部队当前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但解决得不够有力,其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把班长和石刚这两个先进人物突出起来。于是又组织了加工这个剧本的小组,并且指示一定要从树立典型的先进人物着手。这次加工坚决贯彻了领导指示,对班长和石刚这两个人物做了较大修改,加上了石刚帮助傅彪找打靶的缺点,以及班长让傅彪看靶纸后面写的话等情节,把这个班也处理成都是积极肯干,好学上进的同志,矛盾只是在取得成绩以后应该怎样对待,副班长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班长则处处以硬骨头六连来对照自己。这样就形成了先进思想和中间思想的斗争,从而教育部队决不能满足现有成绩,而要以高标准、严要求练就过硬的杀敌本领。
经过了这次修改,剧本才有了较明显提高。给部队演出后,红一连当晚便进行了讨论,各班一致提出要向剧本中的班长和石刚学习,胜不骄、败不馁,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通过《一张靶纸》的创作,对我们也是一次最好的教育,创作过程不但是向先进人物学习的过程,而且也使我们真正尝到“三结合”创作方法的甜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