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高举教育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红旗——评介《教育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1-06
第5版()
专栏:

高举教育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红旗
——评介《教育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雪柯
人民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本书:《教育战线上的一面红旗》。这是一本农村普及小学教育工作的活教材。
《教育战线上的一面红旗》是一面什么红旗?是农村教育贯彻党的贫农下中农的阶级路线的红旗,是教育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红旗,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红旗。一句话,是贯彻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红旗。
这本书包括十一篇文章。它满腔热情地歌颂了河北省阳原县贫农下中农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文化革命,铲除愚昧落后,实现文化大翻身的成就。它告诉我们,阳原县几千年来饱受旧社会摧残、压榨的广大贫苦农民所受的“睁眼瞎”的痛苦,已一去不复返了。全县随着小学教育的普及,已为农村培养了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一穷二白”的阳原县的人民群众,开始掌握了文化,加快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脚步。
这本书还通过阳原县普及小学教育的经验,对农村教育必须走贫农下中农路线以及如何走这条路线等带根本性的问题,给予了深刻的说明。
农村教育为什么要走贫农下中农路线?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把问题提到阶级斗争的高度,从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原理出发,以很多事实和论述说明:贫农下中农是党在农村的阶级基础;农村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就要走贫农下中农路线,为贫农下中农服务。
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阳原县普及小学教育是教育战线上的一面红旗》指出,贫农下中农占农村人口的百分之六七十以上。他们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我们办人民公社要依靠他们,在农村中进行阶级斗争要依靠他们,发展农业生产和从事农村各项建设事业也要依靠他们。这是党在农村中必须长期实行的阶级路线。毫无疑问,发展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必须坚持这条阶级路线。第二篇文章《阳原县是怎样普及小学教育的》也说明,普及农村小学教育,实质上是解决贫农下中农子女学习的问题,是贫农下中农文化大翻身的问题。文章反映了贫农下中农的迫切要求和呼声:阳原县广大贫苦农民,过去吃尽了没有文化的痛苦;今天解放了,政治上翻身了,经济上有了发展,但是他们知道,要紧紧地掌握“印把子”,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还必须文化上大翻身。文章还叙述了阳原县的教育,是在“一切为贫农下中农子女学习”的思想指导下,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发展的过程;说明在农村办教育,坚持贫农下中农路线,路就越走越宽,成效就越来越大。
为了加深人们对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问题的认识,这本书还介绍了旧阳原县的一些教育情况,作为反面教材。
旧阳原县的教育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性质的,它走的是地主、富农的阶级路线。小学大都设在平川地区地主集中的六个集镇和少数比较富裕的大村庄。在这些学校里上学的,主要是地主、富农和少数富裕中农的子女。这些学校虽无明文规定,限制或禁止贫苦农民子女入学,但是,由于学校要收各种费用,只有地主、富农和有钱人家的子女才能上得起。广大贫苦农民身受重重剥削,连吃饭都成问题,哪能上得起那种学校。使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旧王家梁。王家梁二十八户人家,住在箭口山里,祖祖辈辈除了给地主种地,就是给地主背煤,从来没有登过学堂门。过春节想贴副对联,没有人会写,只得把锅底黑抹在碗边上,往红纸上扣几个黑圈圈。在旧中国,由于贫苦农民被剥夺了掌握文化的权利,不是到处都有王家梁吗?
旧阳原的情况,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剥削阶级对利用教育这个阶级斗争的工具,从来是不肯放松的。他们的阶级路线也非常明确。他们的教育和阶级路线,和我们的是完全对立的。在旧社会,上学的人少,少的是什么人?不是贫苦农民吗?现在,上学的人多了,多的是什么人?不又是贫苦农民吗?这不就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吗?把阳原县的今昔教育情况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农村教育走不走贫农下中农的阶级路线,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的分界线。在任何一个农村,你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还是资本主义教育,听你嘴上讲的不算,重要的是看你做的是不是走贫农下中农路线。
有人说:“在旧社会,地主、富农当权,他们给自己办的教育,当然要走他们的阶级路线。现在人民政府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教育普及与否,只是数量多少和时间先后的问题,不存在什么阶级路线的问题了。”不对,事实完全不是这样。阳原县的经验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今天我国的农村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还很尖锐。学校为贫农下中农等绝大多数人的子女敞开大门,提供方便,还是
“仍按旧社会那一套办”,只为少数人敞开大门,提供方便,这就是在教育战线上两条道路斗争的问题。如果不走贫农下中农路线,不为贫农下中农服务,尽管是口头喊着普及教育,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阳原县的长期普及教育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教育道路战胜资本主义教育道路的充满着战斗的过程。
党的阶级路线是群众路线的核心。这本书以阳原县的经验说明,普及农村教育只有真正贯彻贫农下中农的阶级路线,才能真正贯彻群众路线。列宁说:“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又说:“劳动者渴求知识,因为知识是他们获得胜利所必需的。”在我们的国家,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贫农下中农对文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我们普及教育要为他们服务,同时也必须依靠他们。阳原县在十五年的普及小学教育的道路上,突破了重重难关:“贫农下中农的子女上学困难,山区贫苦,居民星散,既无校舍,又无教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普及小学教育?这是一道关。天灾肆虐,连年歉收,人民生活困难影响普及小学教育的工作,这是一道关。……”特别是自一九六○年以来,阳原县连续四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在这种情况下,困难更显得突出。但是,由于贫农下中农迫切要求文化翻身,阳原县的党的各级领导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从调查研究入手,制订规划直到贯彻执行规划,都充分地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校舍,他们就利用破旧庙宇亲自改建;没有用具,他们就亲自制造;国家教育经费不够,他们就节衣缩食,自己筹划。在大家的努力下,一个个困难被克服,普及教育工作不断前进。阳原县的事实又一次告诉我们,贫农下中农不但需要教育,而且可以办教育。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多快好省。
教师革命化,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阶级路线的一个关键问题。这本书用相当多的篇幅,生动地反映了阳原县教师队伍革命化的情况。《劳动和革命的桃李满天下》《为贫农下中农子女敞开学校大门》《一切为着贫农下中农的子女》《九年巡回教学万余里》《当一辈子的山区文化播种人》,都是介绍模范教师的事迹。阳原县的教师为普及教育而奋斗的英雄形象,一个一个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年近半百的教师李宾,为了向山区贫农下中农播种文化,背着锅,提着风箱上了山。五十四岁的老教师高成元,坚持山区巡回教学,九年如一日,行路一万多里,不论严寒酷暑,风里雨里,他总是跋山涉水,不辞劳苦地奔走。共青团员李采,青年教师班承满,不畏艰苦,迎着困难,自愿到山区扎根落户,为山区贫农下中农的文化翻身献出青春。贫农出身的教师陈正启,为了帮助贫农下中农解决上学困难,提供方便,带动全县教师,打破旧框框,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沙河窑小学创办全日制、半日制、午班和“送字上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学校。在阳原县的教育战线上,正是由于涌现了这些先进人物,带动了整个教师队伍,创造了伟大的奇迹。
这本书更发人深省的,是有关介绍阳原县教师如何学习毛主席著作,走向革命化的过程。一个教师,要有高度的阶级觉悟和强烈的阶级感情,才能真正和贫农下中农同呼吸、共命运,更好地了解他们,很好地为他们服务。阳原县的教师,经常学习毛主席的著作,提高思想觉悟,不断推动工作前进。这本书记载有这样的事,有一年,有一个学校在招生时,来了一个叫“朱呆子”的孩子。他的智力发育不太好,有的教师说把他收下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又有一个学校招来一个名叫员补来的学生。这个孩子未入学前在街上和孩子们玩,人家在地上给他划个圈圈,他就不敢出来,有的教师也说收他是凑数。大家带着问题学习了《谁说鸡毛不能上天》等文章按语,经过了讨论,批判了资产阶级轻视贫农下中农子女的“天才论”思想,很好教育这两个学生,结果,他俩进步都很显著。正是由于教师明确了为了贫农下中农绝大多数人服务的立场,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提供方便,因时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学校形式和教学形式,使所有学龄儿童都入了学,消灭了“白点村”。
阳原县的教师队伍,并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他们运用毛主席的“一分为二”的思想,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工作中还有许多缺点和问题,例如,如何在发展的道路上巩固的问题,如何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的问题……。他们正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学习毛主席著作。可以预料,随着他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深入,革命化的进一步提高,他们将能更好地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使阳原县的教育事业获得新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