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僮乡里的歌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1-06
第6版()
专栏:

僮乡里的歌声
广西僮族自治区文化局 梁耀松 潘其旭
先说个唱山歌的故事吧。
那是前年七月间的事了。在东兰县巴学公社一个明月当空的晚上,和往常一样,俱乐部宣传员的山歌又在村头唱起来了。可是,那天晚上的歌声特别感人,许多社员都不愿入睡,有的老人坐在家门口巴答巴答地抽着旱烟侧耳聆听,生怕漏掉其中的一句;有的提着灯朝歌声起处走去,歌场上人越聚越多。为什么歌声这样引人呢?原来这天晚上在唱俱乐部新编的长篇叙事山歌,唱的是第四生产队队长董鸿运的家史。董鸿运解放前为地主打长工受尽了苦难,解放后翻了身,过上了好日子。但他忘了本,思想退坡,不愿当队干部。党支部对他进行了耐心教育,并且要俱乐部把这件事编成山歌,在群众中演唱。那天晚上,董鸿运听了山歌,一夜翻来复去睡不着。第二天晚上,生产队开会,董鸿运第一个来到会场,痛哭着向贫下中农社员检查自己的忘本退坡思想。在大家的帮助下,他认清了自己思想变质、不想革命的危险。并表示要好好领导生产,永远革命到底。后来,由于他在工作和劳动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去年四月间被评为劳动模范,出席了县劳模会。后来,俱乐部又把董鸿运转变后的模范事迹补充到山歌里。这首活生生的阶级教育的山歌很快就在各个生产队里流传开了。
东兰是广西右江老革命根据地,当年红七军的宣传员就曾用僮族山歌进行宣传,传播革命思想和鼓动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今天,巴学公社俱乐部,继承了大革命时期红军宣传员的革命传统,用红色山歌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了生产和中心运动;用山歌来进行阶级教育,提高了群众的阶级觉悟。他们组织了近百人的八个山歌组,分散在各个自然屯里开展活动。根据当地出现的人物、事件,编成山歌,宣传党的政策。一首山歌编成后,马上印成小传单分发到各片、队去。晚上便在村头路口、会前会后给群众演唱。就是在白天工余,无论是在田里或山上,只要有俱乐部青年参加劳动的地方,就会听到他们的山歌声。前年六月,抗旱进入最紧张的阶段,他们便编了一首《两个旱年》的山歌,带到抗旱工地去唱:“民国十九年大旱年,逃荒讨饭泪涟涟;多少人家锅挂起,多少人家卖儿女……如今抗旱心不惊,生产生活安排定;党来领导与天斗,旱天也要夺丰年……”大大地鼓舞了社员的抗旱情绪,推动了抗旱运动。
巴学公社俱乐部在用山歌占领农村社会主义思想阵地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前几年,巴学和附近公社的不少青年,经常乘喜庆、聚客、会友的机会唱旧情歌,有时竟跑到远处去唱几天,不仅影响了生产,而且不少青年被不健康的旧情歌和旧习俗腐蚀,精神振作不起来。公社党支部针对这种情况,决定以共青团为核心恢复巴学公社俱乐部,除了学习毛主席著作、读报、广播、学文化以外,还组织山歌宣传组,把韦拔群当年在这里领导革命时唱革命山歌的传统继承下来。现在,在巴学公社,旧情歌很少听见了,唱革命山歌已成风气。同时,巴学公社俱乐部的山歌宣传,已成为广大社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接受新思想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要是他们停几晚不唱,社员就要问:
“你们为什么不唱啦?”六十多岁的老贫农黄姆兰明对共青团支部书记董拔贵说:“我年老少参加开会,你们多唱山歌我就多懂些革命道理。”当年的红军战士——七十一岁老社员董鸿辉,爱唱山歌,也爱听山歌,每当俱乐部山歌组的青年们唱起山歌时,他总是喜欢蹲在自家门口聆听,还不时地赞扬说:“唱得好,唱得对,就好象当年我们宣传员一样,革命的歌断不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