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扔掉了“洋拐棍” 获得了真知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1-08
第1版()
专栏:

扔掉了“洋拐棍” 获得了真知识
在高寒地区建筑一般的房屋,基础埋多深,才能既不浪费,又耐用?这种资料,书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在寒冬,通过艰苦劳动,反复调查研究,终于揭破了这个谜。
在高寒地区建筑房屋,要把基础埋深,需用大量毛石。一立方米毛石要三十多元,而且耗费人力运力。可是,过去设计的时候,总是习惯于按照“本本”规定,把“房屋基础埋于地冻深度以下”。由于我们要设计的都是较小、较低、数量很多、分布很广的建筑物,如果按照“本本”那样设计,埋在地下的建筑材料很多,浪费很大。
基础能不能浅埋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组成了一支年青的技术队伍。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是仍然搬“本本”,套洋框框;一是从实际出发,鼓起干劲,向群众学习,扔掉“洋拐棍”。我们坚决选择了后一条路。我们坚持在严寒的冬天,长期观测房屋,把房屋的现状一幢幢绘制出来,将裂缝的部位一条条记录下来。我们先后调查了一千七百多幢工业和民用房屋,访问了五十六位工人师傅。之后,我们又把调查资料,在群众中进行了三十多次讨论,发现问题,再下去调查研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老乡住的房屋有许多基础都是比较浅的,可是有的坏了,有的没坏。这说明房屋基础浅埋是有可能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浅埋,究竟多浅才算合理,仍然是一个谜。
为了揭开这个谜,我们又进行了二十三幢浅基础房屋的试验,建立了十五个土壤冻胀试验站,钻孔九十五个,挖冻土探坑二十一个。为了探明冰在冻土层中的分布情况和土壤冻胀的关系,我们冒着寒风,坚持用镐头一镐一镐地刨开冻土坑,用尺一层一层地量出冻层厚度,一层一层地取出冻土进行实验分析。通过这样艰苦的劳动,我们亲眼看到了冻层分布情况,找到了冻层和土壤冻胀的关系,总结出一套野外鉴定土壤冻胀的办法。我们为了探明房屋基础附近温度场变化情况,在严寒的冬天,在野外历经了一百五十个昼夜的紧张战斗。
这样长期地反复调查,反复实验,反复实践,我们共取得了四万二千多个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进行了多次分析对比和十九次总结,终于初步掌握了这个地区土壤冻胀的变化规律,探明了土壤冻胀影响房屋基础的主要原因。同时根据不同土壤的冻胀性,提出了不同建筑物基础埋深的不同规定,制定出这个地区浅基础设计和施工暂行规定。这些都是书本上找不到的。现在这些成果已经在民用建筑和一般工业建筑中广泛采用,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只有付出艰苦的劳动,才能获得真正的实际知识,才能作出正确的设计。要想设计革命化,人的思想必须首先革命化。有了革命的思想,就能破除迷信,就能大胆地做出符合客观情况的正确设计来。
大庆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
刘坤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