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依靠集体经济力量 奋发图强兴修水利 灌云分级分批治理大小河流 全县沟渠纵横,桥闸星罗棋布,控制了涝灾,保证了粮食增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1-14
第2版()
专栏:

依靠集体经济力量 奋发图强兴修水利
灌云分级分批治理大小河流
全县沟渠纵横,桥闸星罗棋布,控制了涝灾,保证了粮食增产
据新华社南京十二日电江苏省灌云县用六年多的时间给全县的农田开挖了大量的排涝沟,实现了初级河网化。由于治了涝灾,粮食增产,现在当地各人民公社社员精神焕发,又在兴修灌溉工程,进一步建设稳产高产的农田。
灌云县东临黄海,位于沂河和运盐河的下游。地势低洼,成了内涝、洪水和海潮经常袭击的地方。解放以前,这里的农民年年都要逃荒,解放后不少农民也要靠国家救济。一直到实行公社化发动群众大规模治涝之后,这个情况才发生变化。最近五年来,这个县平均每年要向国家交售七千二百多万斤粮食,广大社员的生活也逐步改善了。记者最近访问了这个地方。那些过去年年受涝的荡田现在沟渠纵横,桥闸星罗棋布。不少社、队在沟渠两旁栽的树木已经长大,非常壮观。
解放以来,党就领导灌云农民向水作斗争。一开始,灌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参加治理沂河和修筑海塘等工程,沂河的洪水灾害和海潮侵袭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内涝灾害仍然严重。灌云县仍然是大雨大涝,小雨小涝,无雨即旱的局面。如果日降雨量达到一百五十到二百毫米,全县就有百分之八十的农田积水,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农田成灾。一九五六年实现了农业合作化以后,他们又着手整治内涝。一九五八年成立公社以后,全县总结过去的治水经验,制定了统一规划的河网化计划,依靠公社集体经济力量,开展了规模更大的水利建设活动。根据分级办水利的原则,县负责治大河,架设大桥大闸;公社负责挖大沟,办中型桥闸;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分别挖中小沟,架小型桥闸。在整修这些水利工程时,采取“先急后缓、先通后畅、先小后大、先稀后密、先点后面、先重点后一般”的方法,分期分批地施工。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河道、大沟、中沟逐步加宽加深,小沟也逐步增加,桥闸涵洞逐年增多,逐步配了套。这样,全县农田排灌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过去这里一下大雨,田间普遍积水,一般要过五到七天才能下田干活。现在全县大部分地区已经做到日降雨二百毫米田间不积水,两三天后就可以进行田间管理。
灌云县治水工作一直坚持自力更生的精神。造桥建闸需要石头,社员们就上山开采;缺少资金,许多公社、生产队就组织社员搞集体副业来积累;缺少技术人员,就由干部、采石工人、社员结合起来,一面设计、一面施工,有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干部和社员不畏风霜冰雪,起早摸黑地冒着寒冷开沟挖渠,架桥建闸。不少生产队都做到“腊月干到二十八,过了初三又动手”。六年多来,这个县的人民,就是用这种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革命干劲,开挖了四万多条大小沟渠,兴建了三千多座桥闸。修建这些工程的费用共达一千一百多万元,其中国家支援了四十三万五千元,县地方财政投资一百多万元,其余都是各社队自己解决的。(附图片)
灌云县的广阔田野上沟渠纵横 新华社记者 周庆政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