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学习“乌兰牧骑”好榜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1-15
第6版()
专栏:“乌兰牧骑”——文艺工作者的榜样

学习“乌兰牧骑”好榜样
中央歌舞团舞蹈演员 资华筠
看了“乌兰牧骑”的示范演出,受到很深的教育。“乌兰牧骑”的同志们以自己那颗赤诚的心和坚定不移的革命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的榜样,为我们开创了一条革命化的宽广大道。
回想自己所参加的演出,大都在大城市、大剧场,仅有几次接受任务到前线、工地或农村送上门演出。每当这种时候,就感到与观众的心是那样贴近,直接从群众那里受到许多鼓舞和教育。但是,现在回过头来认真地检验一下自己,对于这种“送上门”的演出,究竟怎么看呢?只不过当成一种临时性的政治任务,因此热情也只是一时的。真正为之动心的还是那种在所谓“正规舞台”上的大型歌舞晚会,下功夫的节目也大都是所谓“专业技巧”性强的舞蹈,其内容大部分是“花鸟鱼虫”“仙女”“飞天”等等。现在从“乌兰牧骑”代表队的演出中,我看见了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的活样板,懂得了怎样做才算是真正地而不是口头上遵循毛主席的教导,从而找到了自己根本性的差距。只有象他们那样真心地、无条件地送上门去演出——哪里最偏僻、最困难,就首先到哪里去送歌献舞,并长期在群众中扎根,才是真正地为工农兵服务。向他们学习,必须首先从这一条学起。
我也回想起去年曾两次到海岛、农村深入生活,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练兵的过程中,对工农兵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从心里想为他们服务,为他们服务得更多更好。当地群众知道我们是北京来的舞蹈演员,也迫切地要求给他们演节目。但是演什么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唱了几支革命歌曲,又从过去演的节目中选出了几个比较健康、富于时代气息的舞蹈拿出来表演。虽然我们受到社员的热情鼓励,但是眼看着周围有那么多值得歌颂的英雄人物,我们却表现不出来,心里真不是滋味。尤其是有一次和渔岛业余俱乐部联欢演出,感触更深。他们的节目全部是自编自演,反映当地的实际斗争,而且歌、舞、戏形式十分多彩。我们这时才切实地感到自己是那样无能。虽然有满腔的热情,却拿不出象样的东西来为群众服务。看了“乌兰牧骑”代表队的演出后,很自然地又回想起了这种情景,并且得到了新的启示。他们的节目具有鲜明的阶级感情和火辣辣的生活气息,个个有的放矢,这才是真正在传播社会主义文化。记得一位武装部的干部,曾对我说:“××文化工作队到我们村演了个三角恋爱的舞蹈(指两女一男抢扇子),我真不愿让那些小青年民兵看,怕影响他们的斗志。”这是多么尖锐的批评!是的,光有送上门的决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拿出“乌兰牧骑”式的好节目,真正起到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宣传鼓动作用才行。向他们学习必须学好这一条。
“乌兰牧骑”代表队一共十二个人,但是说、唱、弹、拉、舞,样样俱全,个个精彩。我们过去组织演出队,往往是精简了又精简,至少还得三十人左右。所用的服装道具一卡车也装不下。这样怎能长年深入基层呢?而且由于演员只会单打一,所以一减人,节目质量就很受影响。很长时间以来,领导上也号召我们向“一专多能”努力,但自己却受“专业框框”的束缚,不能付诸行动。说穿了,无非是怕“多能”影响“一专”、而不“专”又怎能成“家”的个人主义思想在作怪。看了“乌兰牧骑”代表队的演出,他们用活生生的事实说服了自己。他们长年累月在牧区演出,流动性那么大,工作条件那么艰苦,但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却练出了这么多本领和硬功夫。由此使我想起白求恩大夫的一句话:“党性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是我们才能的摇篮。”为群众服务是无限的,应该切实地学习“乌兰牧骑”的“一专多能”,才能真正地轻装上阵,既便利群众又扩大了服务的手段。
总之,应该向“乌兰牧骑”学习的方面实在太多了,一时也说不完。我想千条万条,首先应该学习他们那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心。我决心急起直追,在今后为工农兵服务的实践中,作一个“乌兰牧骑”式的革命舞蹈演员。
〔原载《光明日报》〕(附图片)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代表队演出的民乐齐奏:《社员都是向阳花》
本报记者 陈志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