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关键在于革命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1-15
第6版()
专栏:

关键在于革命精神
北京第一棉纺织厂 杜宝富 范以本
看了“乌兰牧骑”的演出,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冲天干劲,使我们非常感动。我们不是在看演出,而是受了一次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毛主席文艺思想的教育。他们演出的许多节目,都具有强烈的革命内容、深厚的阶级感情和对党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他们贯彻毛主席的文艺方针最坚决、最彻底、最有效,他们不愧为实现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急先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乌兰牧骑”在台上表演,只有几样乐器(一把马头琴、一把二胡、一面鼓、一架手风琴、一架洋琴、一枝横笛),却奏出动人的乐音,使我们好象随着歌声飞到了千里草原。我们厂有价值三千多元的中西乐器,光手风琴就有五架,同“乌兰牧骑”相比,我厂乐器够多的了,可是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还喊不够用,因此去年国庆又做了一个添置一千多元乐器的计划,幸亏领导未批准。用“乌兰牧骑”的精神对照我们的思想和实际,真是相差很远。
“乌兰牧骑”的演员们演出的时候,没有华丽夺目的服装和布景,穿着朴素大方的牧民服装,但演出的节目激动人心,使我们联想到我厂在半年以前,常常为演出服装东租西借,借不到,就不能演出。例如演《芦荡火种》,我厂已有布景,但有些演员说没有专业艺术团体的布景好,怕演出效果不好,我们只好跑到离厂二十多里以外的地方,花了三十多元租一场布景。有一次演相声,演员非得穿长袍大褂。有的演员说:“自古以来,演相声都是穿长袍大褂的,没有大褂,演出效果不好,象个猴似的,我不干。”但外面又租借不到长袍大褂,怎么办,为了“效果”,为了“上台”,就专做了两件说相声的长袍大褂。大褂做好,上台演出一次,就再也不穿了,放进库里存了起来。为什么?因为这时党提出演现代戏了,再穿黑大褂上台说相声职工不欢迎!最近半年的文艺演出,我们已穿工人服上舞台了,不穿那华丽的服装,受到职工的好评!
“乌兰牧骑”演出的都是短小精悍的节目,这使我们联想到我厂在前两年还有求大求全的思想,总想演大戏,不愿演小戏,认为演大的,教育意义大,能提高演员水平,演员也“过瘾”,有“奔头”,因此在一九六三年底一九六四年初,组织了很大力量排演话剧《年青的一代》,经过三个多月的准备和排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快排成了,但这时我厂已有百分之八十的职工看过这个剧了,加上剧情与当前形势、生产中心配合不十分紧密,演出的效果不好。这就是求大向专业看齐的结果。后来,我们学习了党的文艺方针,讨论了文艺如何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明确了方向,端正了态度,因而厂里的文艺活动也出现了说中心、唱中心、宣传中心的新局面。
少数民族和战士业余演出队的节目,都是密切结合中心,及时、生动地反映了当前的三大革命运动,热情歌颂了当代的英雄模范人物。演员不少是五好社员、五好战士,真是英雄人物演英雄人物。而我们厂业余文艺队伍十年来演出的节目,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从专业团体抄来的、学来的,内容离我们工人生活很远,演出时职工看的不多,尤其是京剧,演出的尽是宣传封建迷信、才子佳人的神鬼戏,几乎没有职工看,全是家属、小孩和老人看。自从党提出演现代戏、革命戏以后,明确了业余文艺队伍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生产中心服务以后,我厂已出现了自编自演当前现实生活和生产斗争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例如去年十一月,我厂开展了一个大干四十天迎接一九六五年的生产大决战,为了促进生产发展,鼓舞士气,我们厂先后组织了两次密切反映和歌颂新人新事的业余文艺会演,登台演员二百多人,演出五十九个自编自演的快板、诗歌、说唱、相声、大实话、歌曲、舞蹈等等,受到职工热烈的欢迎。
这次登台演出的二百多业余文艺积极分子中,也有不少是五好职工、先进生产者、党团干部。例如先进生产者、细纱女工杜继秀,先进生产者、准备甲班团支部书记包亚军,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修机钳工李德怀等等,他们不但是生产上的能手,而且也是文艺活动中的骨干。
“乌兰牧骑”队员一专多能,十二个人能演一百二十个人的节目,可是我们厂有些业余文艺积极分子,还有向专业道路发展的思想,例如演话剧的就不能说相声,一说好象就降低自己的身份;吹大号的不能吹小号;拉手风琴的不能拉二胡;唱京戏的不能演评剧;唱歌的不能跳舞等等。为了满足各人的要求,我们厂曾经成立过中乐队、西乐队、评剧、京剧、话剧、说唱、舞蹈、音乐、创作等等组织。由于领导力量不足,骨干力量分散,既不能使所有的队团都能正常开展活动,又不能充分发挥业余队团的教育作用和战斗作用。看了“乌兰牧骑”的演出,给我们启发很大,我们确实有贪大求全、向专业文艺团体看齐的倾向。前几年,我厂舞台小,总是请不来专业剧团来厂演出,他们来厂一看舞台,就说舞台小,不好演。因此,我们前几年千方百计想扩大舞台。看了“乌兰牧骑”演出以后,我们回厂再看厂里的舞台,不但不觉得小,而且相当大。能同时容纳五六十人的舞台还小吗?我们认为这里有一个要不要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如果真心诚意为工农兵服务,就不存在舞台的大小问题。否则,舞台再大,也是白搭。“乌兰牧骑”同志们的革命精神,不是清清楚楚地说明这个问题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