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到农村建基地 同农民相结合 农业科学研究促进农业增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1-18
第2版()
专栏:

到农村建基地 同农民相结合
农业科学研究促进农业增产
许多农业科学工作者实践过程中,加强了群众观点,提高了阶级觉悟,证明这是一条向着又红又专前进的正确道路
据新华社十七日讯 过去一年中,全国有数以千计的农业老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工作者,携带着科学仪器和行囊,出现在各地田野和村庄里。
走出办公室和实验室,上山下乡,同群众结合,建立农村研究基地,长期蹲点,是我国许多农业科学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所走的一条正确的道路。去年一年,上山下乡的农业科学工作者人数之多,涉及的学科范围之广,在推动生产和提高思想方面的收获之大,都是过去几年内少有的。这一年,农业科学的研究基点和各种类型的高产样板田,遍布全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农业科学院二十二个直属研究所(室)和二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直属专业研究所(室),在全国各地一共建立了一千多个研究基点和样板田,在这些基点工作的农业科学工作者共达两千六百多人,他们所属的专业有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业经济、农业机械、植物生理、农业物理、畜牧兽医、养蜂养蚕、农业气象、土壤微生物、品种资源等。
大批农业科学工作者深入农村蹲点,从学习和总结群众经验开始,并且同各级干部和社员一起,共同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实验。农业科学工作者同当地干部、群众种植的各种类型的稳产高产样板田,无论是遇到大灾、小灾或是正常年景,都获得很好的收成。东北地区的十六万五千亩高粱样板田,在三十多年少遇的多雨情况下取得了好收成,比邻近的一般田大约增产百分之十以上,最多增产百分之五十。太湖流域的三千亩水稻样板田,亩产量比一九六三年增产百分之二十点九。川西平原的四千七百多亩小麦样板田,产量超过了历史上最高的一九五七年。北京市的一百万亩小麦样板田,去年阴雨多、锈病严重,但是产量也比前一年有所提高。此外,在河南的盐碱地上,在湖南祁阳的水稻低产田里,只要是有科学研究人员蹲点的地方,大都传来了丰收的捷报。这些样板田的好处,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它所采取的科学方法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许多地方通过样板田把大面积的生产带动了起来。群众中出现了“绣花要图案,生产要样板”、“四五百斤靠天,六七百斤靠干劲,八百斤以上靠科学”的说法。
农业科学工作者来到农村,还为农村培养了科学技术人材,撒下了科学技术的种子。现在,全国农村中的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小组,已经发展到几十万个。科学研究人员在当地办的业余技术学校、夜校、训练班和科学实验小组里,根据当地生产需要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参加学习的社员和知识青年干什么就学什么,然后又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成千上万的小片试验地里,这些试验地对周围农民的生产活动又起了示范推动作用。
许多蹲点的农业科学工作者通过和贫下中农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遇事同商量,加强了群众观点,提高了阶级感情。他们说农村基点和样板田既是推广先进科学技术的阵地,也是锻炼人和改造人的学校,是培养真正又红又专的农业科学工作者的熔炉。有些农业科学工作者说在机关里搞试验,路子越走越窄;现在来到农村的广阔天地里,通过种样板田,进一步检验和丰富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室内和室外、专家和群众、单科研究和综合运用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克服了只由专家在室内搞单科研究的片面性。他们掌握了大量在实验室和小片试验地里不能得到的宝贵的科学资料和数据,对于科学来源于实践这个真理,有了更加亲切的体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