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以革命精神改革规章制度——改革铁路机车检修规程的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1-19
第5版()
专栏:

以革命精神改革规章制度
——改革铁路机车检修规程的体会
  于龙江
一九六四年三月以来,铁道部有关部门,深入实际,依靠群众,坚持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精神,彻底改革旧的机车检修规程,制订出新的机车检修规程,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受到广大职工群众的热烈欢迎。
企业中的规章制度是为了管理和促进生产而制定的,它是人们的意识的产物,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因此,在存在着阶级的社会里,任何规章制度都是有阶级性的。但是,象机车检修规程这样的技术性很强的规程又怎样呢?我们认为,技术规程并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制订和执行规章制度,与人们的世界观、方法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技术规定和技术标准也要反映一定的技术政策,归根结柢,技术是要为政治服务的,任何规章制度,包括技术规程在内,不能离开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而对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态度。
在资本主义企业里,工人与资本家处于对立的地位,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不可能有自觉的劳动态度。资本家为了强迫工人为他工作得又快又好,就必须采取强迫命令、威胁利诱的办法,为工人订出详尽的许可事项和禁止事项,层层把关,重赏重罚;用烦琐的规程来卡工人、整人。在资本主义企业里,谈不到依靠工人搞好生产,资本家必须依靠规章命令办事,把工人看作规章命令的奴隶。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是企业和社会的主人,建立起自觉的劳动态度。因此,在社会主义企业里,无产阶级把人放在主导地位,认为只有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生产才能搞好。人是物的主人,在生产中,人的因素第一。在社会主义企业里,同样需要规章制度,它是企业职工共同遵守的准则,它是为生产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
因此,对待机车检修规程也必须有鲜明的阶级观点,进行阶级分析。这是我们改革规章制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用阶级观点来分析一下旧的机车检修规程,它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就很明显地暴露出来了。旧的机车检修规程的根本缺点是没有政治挂帅旧的机车检修规程基本上是旧铁路遗留下来的和照抄外国的,它的指导思想是单纯依靠规章、命令管理生产。规章极为烦琐。有关机车检修规章制度有四百一十六个部令、指示,约七十七万字。而且上行下效,各个工厂还自订补充规定,例如,长辛店机车车辆厂对友好型机车就增订了厂订标准一千六百六十九条。这一套东西,是烦琐哲学的产物,既不能适应生产需要,也没有反映新的时代精神。它极大地限制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妨碍了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主要的缺点是:
(一)政治不挂帅,就技术论技术,见物不见人,把生产中人与物的关系摆得不正。规章中只讲“钣”、“眼”、“管”、“轴”、“销”等的具体数字,不讲人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没有体现人的因素第一的思想。只强调“遵章守纪”,生产要服从规章条文,没有体现技术要为政治服务,规章要为生产服务的观点。
(二)管得过多、过细,控制过严、过死,缺乏从实际出发、因事因地制宜的精神。在庞大、复杂、千变万化的现代企业中,不讲具体问题具体处理,不论时间、条件、地点,强调按一个板眼办事,让客观服从主观,必然产生主观主义,脱离实际。
(三)没有正确反映事物真实面貌,抓住事物的本质。对各部件的要求虽然很细,但没有统一的观点,罗列了许多教科书的、常识性的、操作方法等烦琐的东西。规程中有五分之一的篇幅是禁止事项和许可事项,主次不分,概念不清。例如锅炉这个重大部件,虽然规定了一百三十九条,大部分都是些禁止事项或工艺问题,但大、中修时,修到什么程度,怎样才叫高质量,含混不清。原来设想条文越详尽越好,以便有所遵循,但结果适得其反,挂一漏万,越多越乱。而且,往往前后重复,互相矛盾,留了尾巴,造成生产上“钻空子”,相互扯皮。
(四)限制了新技术的发展。工人和技术人员在生产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经过生产实践验证、确属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往往由于规章卡得过死,采用和推广受到限制。例如,电焊技术近几年来有了很大发展,而旧规章对电焊限制最多,以致部件的修复仍然采用落后的工艺方法,使检修的质量和效率受到影响。
(五)大、中修修程的划分,已经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目前机车质量已不断改善,大、中修修程的成本和在厂周期的差别越来越小。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大、中修修程的划分是人为地把机车修程复杂化,既浪费了原材料,也影响了工厂生产组织水平的提高。
事实证明,旧的机车检修规程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缺乏鲜明的阶级观点和群众路线,缺乏为运输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而是管人的、整人的,叫人望而生畏。它实际上限制了生产的发展,限制了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工人们和工程技术人员反映:“修车修了一辈子,越来越不知怎么修了”;“现在技术人员很好干,什么都有规定,用不着动脑筋,成了规章制度的解说员”。这种不讲政治、不相信群众、单纯依靠规章制度办事的做法,助长了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对生产起了消极的作用。旧的机车检修规程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一套,已经到了非彻底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坚持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精神
改革规章制度是一场关系到解放生产力,关系到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要革资产阶级经营管理思想的命,革教条主义的命,革主观主义的命,革形而上学的命。这是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规章制度要改革得好,就必须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坚持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精神,坚持群众路线。
改革规章制度,首先必须解决一个敢不敢革命的问题。有些人认为,铁道部有关部门的规章制度是多年积累起来的,系统性强,各方面配套,比较完善。他们说:“现在要彻底改革,岂不是无事找事!”有些人认为,过去检修机车没有发生大问题,是规章卡得严的缘故;如果说过去也有过质量不好的情况,那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按规章办事,或者规章制定不严的缘故。他们迷信那一套本本,怕改革会引起乱子。他们说:“规章制度这么细,生产上还有漏洞,要把这些条条改掉,不更乱套了吗?”有些人根本不想变,有些人不想根本地变;如果要改,只要少数几个专家内行修修补补就行了。所以,习惯势力,迷信本本,对革命化阻力很大。敢不敢彻底改革规章制度,实质上是敢不敢革命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过:“现状和习惯往往容易把人们的头脑束缚得紧紧的,即使是革命者有时也不能免”。①又说:“气候变化了,衣服必须随着变化。每年的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各要变换一次衣服。但是人们往往在那‘之交’不会变换衣服,要闹出些毛病来,这就是由于习惯的力量。”②而我们有些同志就是不知道变,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被习惯势力束缚得紧紧的,作了本本的奴隶,在革命的面前畏缩不前。
要决心革命,必须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在修改机车检修规程中,我们首先抓学习毛主席著作,明确规章制度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要随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的道理,明确必须用阶级观点来分析规章制度的道理。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学毛主席著作,提高思想,统一认识。对于旧规章制度,要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析,明确它的性质,抓住它的主要缺陷,揭露它的危害性。抓住主要问题,确定改革的基本原则,再解决一系列的具体问题。
在树立破的决心以后,又要防止走到另一极端,就是要放都放,连原则的规定都可以不要的思想。因此,还必须强调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精神。明确规章制度是现代化企业中管理生产必不可缺的一种手段,对改革规章制度不能采取简单化的办法,必须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
在修改机车检修规程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极为严格的科学态度。遇有不同的意见,要摆事实、讲道理,根据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并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例如,新的机车厂修规程第三十四条三款规定:“汽缸中心至主轴中心的距离,较设计尺寸的偏差:吊缸时须在三毫米以内,不吊缸或铸铁汽缸单侧吊缸时,须在六毫米以内。”这一条对于影响汽缸互换的关系很大,而旧规程里是没有的。加不加上这一条,争论很大。我们调查了所有检修友好型机车的工厂从一九六一年以来的资料,并在戚墅堰机车厂有系统地调查了一个季度的资料。数据和实践都证明加上这一条是正确的,争论也就解决了。经验证明,严格的科学精神不仅对于检验规章制度是必要的;而且对于统一思想,破旧立新也是必须的。
规章制度要改得好,还必须贯彻群众路线。过去修改规章制度往往是少数专家、领导干部在大楼里搞,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劳而无功。这一次修改机车检修规程,由干部、技术人员和老工人组成专门小组,走出大楼,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运用“三结合”的群众路线的方法。前后六个月,共组织了五千多名工人和两千多名技术人员参加制定和讨论,提出三千多条意见。初稿出来后,又交给机车工厂的工人讨论提意见,反复修改五次。初步定稿后,又在各机车工厂进行试修,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现新的问题,再进行修改,然后定稿。因此,新规程比较切合实际,具有很多优点。
新规程的优越性
新的厂修规程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贯彻了革命化的精神。明确政治工作与技术业务工作的关系,坚持政治挂帅,把一切工作建立在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生产实践出发,贯彻为运输服务的方针。规程既是生产实践的反映,又是促进生产的手段,应该总结我国自己的经验,制定出一套符合客观实际的、具有中国风格的好规程。
第二,针对原有规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的改编时,抓住了主要问题加以解决。新规程从原有的七十七万字减到三万六千字。它着重解决分级管理问题,更好地发挥各级组织和人的积极性,启发群众自觉地严肃地执行规章制度,强调在总则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鼓励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敢于大胆地创造革新,充分调动工厂的积极性,发挥总工程师及各级技术人员的作用,使技术人员在其职权范围内,独立地处理技术问题,不断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第三,新规程在形式上结构上也进行了革命,用我国自己的形式反映了自己的经验。新规程总则部分,明确厂修规程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处理问题共同遵守的原则,用总则的精神指导技术、业务问题。新规程突出了总则的指导作用,对产品质量、效果有了明确的要求。质量好坏的标志,主要在于是否能满足运用需要,解决使用上的关键问题,保证完成规定的厂修公里,而不完全取决于新换多少配件,以便促进工厂不断提高质量,掌握宽严适度的标准和物尽其用的原则,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做到省工省料。
机车检修规程改革后,将原来的大、中修两种修程改并为厂修一种修程,这样,就消除了人为的修程复杂化,减少了浪费,大大解放了工厂生产能力,为动力革命提供了条件。有关机车工厂按厂修规程试修的初步情况证明,可以提高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在总结现有实践的基础上制订的新的机车厂检修规程,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是绝不能故步自封,妄想一劳永逸。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是一次一次深化的,客观现实又是不断发展的,反映客观现实的规章制度也应该通过实践和总结经验不断改进,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同时,好的规章制度虽然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但是规章制度本身不是万能的。规章制度是要通过人来执行的。有了革命化的规章制度以后,还要有革命化的人来执行。只有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促进人的革命化,才有可能进一步把规程搞好、执行好,为铁路运输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①②毛泽东:《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