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表现新人物,先要学习新人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1-20
第6版()
专栏:

表现新人物,先要学习新人物
武汉部队五好战士、特等射手 雷子明
我很喜欢搞曲艺,但初到部队时以为让人笑笑就行了,写就更谈不上。当时,战士问那些旧段子究竟表现些什么,我也回答不出来。但在一次练习实弹射击,全连打了个总评优秀,我也打了优秀,心里高兴得很,我们就写出了相声《参观记》,自写自演,写完了也就背熟了。第二天给连首长看,受到首长的鼓励,又根据首长的意见,稍稍修改一下,就在星期六晚上给全连同志们演出了。这个节目一再受到欢迎,自己想:为什么这么受到欢迎呢?因为这是战士自己的生活,昨天才发生过的事情。从业余创作和演出中,我体会到要写出象样子的东西来就得深入生活。周谷城说文艺的源泉是情感,就是反对深入生活,让人们关在屋子里写作品,这是写不出好东西来的。战士业余演出队的哪个节目不是来自生活的呀!
就拿《该谁换岗》来说吧,这完全是个真实的故事。事情发生在除夕晚上,部队马上要去看电影,这时正好轮着新战士雷河清站岗。为了让新同志看电影,愉快地度过除夕,全班同志都抢着替他换岗。老同志说:“我是个老兵,又是五好战士、共青团员,应该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班岗怎么也得该我站。”班长说:“你们说得对,作为一个班长更应该以身作则,这班岗怎么也得该我站。”全班战士争论不休,各有各的理由,后来实在无法解决,班长说:“好吧!咱们都去,到那里新同志让谁换岗就谁站。”大家同意了。不一会就到了哨所,到那儿一看,新同志早已不在了,站岗的是一位上尉指导员。这一下真把大家惊呆了,
“连首长比咱想的还周到啊!”这种革命部队的阶级友爱、官兵关系,这样的场面怎不叫人感动呢?回来以后大家心里一直不能平静,有的立刻拿笔给黑板报和报社写稿。连里演唱组的同志更是积极得很,组里几个人围在俱乐部里七嘴八舌就把这件事凑成了一个小快板剧的提纲,由韩仪和沈靖华同志连夜写出了初稿,当时叫做《放映之前》,后来边演出边修改,一直到现在这个样儿。尽管还比较粗糙,但因为它是反映连队现实生活的,大家看了格外亲切,一个刚入伍不久的新战士看完演出激动地说:“部队真是一个革命的大熔炉,我一定要学习小张(剧中人)助人为乐的风格,争当五好战士。”还有一位老大爷深受感动地说:“部队这样好,我把儿子送到部队可放心啦!”这个小戏之所以收到这样的效果,并非是作者的写作水平很高,玩弄了许多笔墨和花招,也并非作者关在房里突然产生了什么“情感”,一下子把它写成这样感人的,而是在我们部队生活中的确发生过的事情,并且就是作者亲自经历过的生活,因此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感动人。
数来宝《射击标兵莫立荣》的创作过程更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莫立荣是我们团的射击标兵,也是全军区的射击标兵,当然我们要大力宣扬啊!但是起初好多人也写了好多节目,都不能令人满意。第一次是把他一般的事迹用软绵绵的湖北小曲唱出来,效果不好,还有人提了不少意见。有人说:“射击标兵嘛,主要是从难从严苦练过硬本领,应该搞得有强烈的战斗气氛才是,搞个小曲半天唱一个字,软不拉机的”。我们接受了这个意见,过不多久有人就把它改写成相声,这样虽然不是软绵绵的,但闭门造车,总要出差错,靠个人的“情感”,关在房里捧着脑袋瞎想出来的东西不是不符合事实,就是挖得不深。后来领导上给我们指出:“你要写莫立荣,就必须深入地了解莫立荣,熟悉莫立荣,必要的时候,你就要真的跟他结成一对红,和他一起苦练,这样才会发现很多可写的东西”。的确是这样,作者李德生同志就按照领导的指示办了,有空就到莫立荣他们连队去和莫立荣或他们班里的同志三番五次地交谈,后来团里集训时他们正好在一起了,经常与他往来,就发现了很多动人的事情,都是过去材料上所没有的。如莫立荣为了增加臂力练托砖、练单杠;为了克服击发偏左的毛病,睡在床上还用大拇指当扳机练击发要领;晚上看不见靶,他就对着星星、月亮、灯泡进行预习;白天练瞄准,总是把绿靶子扯到秧苗里面。总之,他一举一动都是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练过硬本领,而不是单为了争特等射手,当射击标兵。这样,作者李德生逐渐领悟到在莫立荣的行动中,贯串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练为战”的思想,他就抓住这条红线把它贯串到整个节目中去。因此,整个节目的思想性又提高了一大步。作者写完这个节目后说:“我现在深深体会到要写英雄必须先学英雄。”
从以上例子足以说明,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如果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不深入生活,凭个人感情冲动或胡思乱想,是写不出好作品的。毛主席教导我们: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这是唯一正确的真理,是周谷城之流否定不了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