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封建庄园换了人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1-21
第2版()
专栏:

封建庄园换了人间
新华社记者 周郁夫 宋厚清
不久前,我们访问了拉萨河谷平原上堆龙德庆县的羊达村。这里原是西藏大农奴主、叛国头子拉鲁·策旺多吉占有的一个封建庄园。
民主改革前,“拉鲁庄园”暗无天日,领主恣意压迫奴役农奴和奴隶,生产凋敝,田地荒芜,五十多户农奴和奴隶过着非人的生活。民主改革后,过去的农奴和奴隶成了这里的主人,羊达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残破的土屋整修一新,堆垃圾的地方变成了菜园,行行柳树围绕着村庄,条条水渠伸向农田。家家炊烟缭绕,到处散发出炒青稞的香味。村里还办起了一所小学,有三十多个翻身农奴的子女在校中学习。
过去一到冬天,贫苦的农奴和奴隶们蜷缩在残破的小土屋里,啼饥号寒。如今全村却热气腾腾,齐心合力地搞生产。一千一百多克(相当亩)农田早已耕翻完,有的人正在引水冬灌,有的人在草塘和水渠边挖塘泥,运到低产地里改良土壤。全村男女老幼都参加了积肥活动,村前村后肥堆累累。妇女们背着粪筐,踏着田间小道,把肥料送上地头。村后的山岩上不时传来爆炸的轰响,那是羊达村和附近各村联合起来开山炸石,为兴修堆龙河堤准备石料。为了发展生产,翻身农奴和奴隶组织了互助组,依靠集体力量,几年来全村共兴修了二十多条大小渠道,扩大灌溉面积五百多克,还改造了三百多克低产地,粮食连年增产。去年,全村的粮食总产量比一九五九年民主改革时增加了一倍多。
在发展生产中,羊达村的翻身农奴和奴隶发扬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去年夏天,这个村连续七十多天不下雨,水渠干涸,正在拔节的青稞和小麦日渐萎黄。在严重的干旱面前,全村一百多翻身农奴和奴隶,在行政组长札西顿珠和群佩带领下,赶到堆龙河上游同全乡农民一起修渠抗旱。修渠工程比较艰巨,村里的二十多个男青年吃在工地、睡在工地,六十多个妇女也都拿着镐锹上阵。当抗旱斗争最紧张的时候,白天家家门上一把锁,晚上堆龙河畔一片灯火。经过顽强斗争,终于引来河水,战胜了干旱。紧接着,他们又赶着毛驴和牦牛,前往邦古牧区驮来了五百多袋优质畜粪,给庄稼增施追肥。八月里连日暴雨,山洪暴发,从邦古山谷口冲泻出的洪水,夹带着泥砂石块,一下就淹没了羊达村六十多克农田。这时正是晚上,全村农民奋力抢救,人们纷纷跳进洪水中,用自己的身躯挡住洪水,修筑堤坝,终于拦住了山洪,保住了庄稼。这年他们创造了灾年无灾的奇迹:一千一百多克地共打二十三万多斤粮食,比丰收的一九六三年还增产百分之三十。
粮食连年增产,使这个村农民发展生产的能力比过去大大增强。耕畜和全村大小农具都增加很多,还添置了十部新式步犁。我们在羊达村观看了女青年群宗用新式步犁耕地的情景,她把乌黑的发辫盘在头顶上,扶犁扬鞭,耕牛曳着犁,泥土象波浪似地翻腾上来。她的动作熟练,耕过的地很平整。这个过去的女奴隶,是羊达村第一个女犁手,一九六○年就打破了“女不犁地”的旧习,学会了耕地。她说,“我们妇女在政治上翻了身,生产上也要作主人”。
现在,羊达村已组织了六个互助组。其中副乡长、共产党员丹增领导的互助组,全组八户组员,有的是牧羊孤儿,有的当过佣人,有的是小手工匠,有的是猎手。互助组成立前,他们没有一头耕牛,没有一人会犁地,七人不懂农业生产技术。互助组建立后,丹增经常鼓励大家说:“我们有劳动的双手,在党的领导下,发扬‘穷棒子’精神,就没有上不去的高山,跨不过的大河。”丹增和他的妻子、女儿都是劳动能手,他们耐心地教会组员们各种农业技术。现在这个互助组已增添了三头耕牛、五件犁铧和一部分农具,生产连年发展。
随着生产的发展,这个昔日充满了贫困和灾难的村庄,现在家家丰衣足食。民主改革初期还靠国家救济的贫苦农民,现在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成了余粮户,全村平均每人每年有粮食九百多斤,每户还有两头奶牛。过去一直靠打短工为生的次仁白玛老阿妈,现在家里堆放着一袋袋青稞和小麦,墙上挂着鲜猪肉和风干牛肉。畜棚里拴着三头奶牛,每天都能挤一桶牛奶,全家人吃上了足够的酥油和奶渣。她家里还有一只大牛皮箱,箱里装着氆氇衣、衬衫、围裙和球鞋等衣物。谈到从前的苦难生活,老阿妈拿出一块已经用了三代的破毡片、一个漏底的糌粑口袋和两个裂口木碗给我们看,说这就是她家那时的全部财产。次仁白玛说:“要不是党和毛主席,我们母女四人早象孩子的阿爸一样冻饿死了。”由于生活改善,全村五十多户人家,几年来共添了三十九个孩子,都长得活泼健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