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谁是“知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1-21
第6版()
专栏:文艺短评

谁是“知音”?
评价一个作品,一次演出,究竟谁说了算数?是少数“专家”还是广大工农兵群众?这个问题,对于不少文艺工作者来说,常常是似乎已经解决、而实际上并未解决的。
有不少同志,正象毛主席所批评过的,在理论上,或者说在口头上,是“没有一个人把工农兵群众看得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还不重要的”,可是,
“在实际上,在行动上,他们是否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比对工农兵还更看得重要些呢?我以为是这样。”(《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读了中央乐团合唱队女高音声部同志们学习“乌兰牧骑”以后写的文章,就会感觉到毛主席在二十多年前的批评,在今天仍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我们不少同志的头脑里,对社会主义的文艺谁最有发言权这个根本性问题,其实是并没有摆对头的。正象中央乐团同志们过去所认识的那样:受到了一些知识分子的赞赏,就认为得到了“知音”,欣喜若狂;而对工农兵的意见和批评却无动于衷。一边是“欣喜若狂”,一边是“无动于衷”,究竟是什么样的立场观点,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不是分得清清楚楚么?
据说有些文艺工作者很欣赏“知音”这个词,认为只要找到“知音”,什么样的代价都在所不惜,大有封建时代文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气味。可是,他们恰恰忘记了最根本的一条:只是为少数人服务、被少数人所赞赏的文艺,它能找到的“知音”,不能不是最渺小的、不值一文钱的。自以为“曲高和寡”,恰恰是脱离了群众,因而最后也一定会被群众所抛弃。相反,社会主义的革命文艺,是为最大多数人服务的文艺,只要你决心同工农兵结合,真心诚意地为他们服务,你就可以在工农兵那里找到最正确的、最广大的“知音”。这种
“知音”,才真正是伟大的无价之宝。
中央乐团合唱队女高音声部同志们从认为少数知识分子那儿才有“知音”到懂得“只有在工农兵那里才能找到知音”,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这个飞跃,是经历了文艺思想上的斗争、转移了立足点,才获得的。这是一个可喜可贺的飞跃。我们盼望有更多的同志,在学习“乌兰牧骑”的革命精神的过程中,都能象中央乐团合唱队女高音声部同志们那样,从思想上解决一下谁是“知音”、谁说了算数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