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认真依靠群众革新技术 自力更生实现企业改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1-22
第3版()
专栏:

认真依靠群众革新技术 自力更生实现企业改造
武汉柴油机厂不伸手向国家要投资、设备和技术人员,而是充分发挥工人群众的智慧,自己动手设计、制造设备,一年之内,把一个做“粗活”的机械厂,改造成为生产精致柴油机的工厂
新华社武汉二十一日电 武汉市一家一年前只能做轧花机之类“粗活”的机械厂,最近生产出一批相当精致的柴油机。这些柴油机将作为心脏,安置在武汉市生产的小拖拉机上。
过去曾经有人断言这家工厂要做柴油机一定得向国家伸手要“三百”才行。即要几百万元投资,几百台设备,上百名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工。现在,他们没有要这“三百”,而是通过自力更生,放手发动工人群众以三百多项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成果,造出了柴油机。经过检验,产品质量完全合格。
这家工厂就是近来轰动武汉机电行业的武汉柴油机厂。近来来这家工厂参观的人都深深感到,这里在一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工厂里生产使用的每两台机床中约有一台是工人自制或改制的成果。这些机床绝大部分是以工人为主的“三结合”小组设计制造出来的。全厂四分之一左右的工人成了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能手。工人和技术人员之间的差距已经开始缩小,不少工人已会画图、计算,不少技术人员在劳动中拜工人为师,也学会了一些实际操作技术。许多人都说,武汉柴油机厂的实践给企业技术改造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要这个工厂做柴油机的任务早在两三年前就提出了。两三年来在自力更生、走群众路线、搞“三结合”进行技术改造上,这个厂曾经历了一场十分尖锐的斗争。这家工厂的技术基础较薄,生产柴油机必需的一级精度机床他们没有,一般精度的机床数量也不能适应大批生产柴油机的需要。当时大家探讨走什么路改造企业,原则上没有人反对自力更生,但一具体到怎样走时,不少人就强调本厂没有自力更生的条件。第一,没有一级精度的工作母机做不出一级精度的机床;第二,全厂只有六个冷加工技术人员,短时间内要设计试制上百台专用机床,无法作到;第三,技术工人少,一般工人搞技术改造不够条件。他们根据这三条先后提出十多个技术改造规划,每个规划都离不了“三百”,结果一个个都不能实现。
一九六四年年初,这个工厂的领导上检查了长期做不出柴油机的原因,大家一致认为主要原因是对工人群众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巨大创造力认识不足。许多工人说:有二级精度的机床加上我们的智慧就能做出一级精度的机床;技术人员少,我们可以自己动手设计。工厂领导受到工人群众的激励,彻底改变了原来的作法,放手发动多数人实行自力更生,组织以工人为主的三结合。过去这个工厂搞三结合是技术人员蹲在办公室,请工人来到办公室给技术人员出的点子润色。厂里表面上也提倡工人出点子,但又规定了一大套烦琐的技术革新审批程序,束缚了工人的手脚。任何一项革新一定要有设计任务书,总体草图,正式零件图……一件设备革新往往要画出几十张图来,经过技术人员批准,才能试制,若是图纸不全,再好的设计也没有送审的条件。因此有的工人说:“革新麻烦创造难,手续太多不好办,不如干脆我不干。”现在工厂技术人员是蹲到生产现场给工人当技术参谋,根据工人的设想,帮助工人画草图和零件图,设计任务书不要了,烦琐的技术革新审批规程也大大简化了。工人说早这样干,我们的柴油机早就出来了。这些以工人为主的“三结合”小组对进行技术改造的机床实行包设计、包制造、包校验、包使用的办法。工人群众的手放开了。工人说过去是水牛落井,有力难使,现在是海阔任鱼跃了。这些“三结合”小组在短短三四个月内就设计出了制造一百多台柴油机需要的专用设备草图,而且有一些过去根本不敢设计的象金刚镗床、转盘铣床、液压仿形车床等高精密度或高工效的设备也设计试制成功了。有些专用设备在兄弟工厂中也是少见的。
工人智慧的充分发挥,为技术人员运用技术知识开辟了新天地。现在在这家工厂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在车间里探讨技术难题,工人说技术人员是好参谋,离开参谋没法提高;技术人员说工人是好实践家,离开他们寸步难行。这个工厂的一台八孔镗床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柴油机的缸体有八个孔,需要一台比较精密的机床加工。两年前,加工缸体的一些老工人曾经设计出一种八孔镗床,但工厂技术人员看不上眼。当时,技术人员自己也进行设计。图纸画了一大堆,时间用了五六个月,而设计过于复杂烦琐,不仅花钱多,制造时间长,而且在武汉找不到合适的工厂制造。这时,技术人员才认识到那些工人提的方案是可行的,有把握做成,他们下车间为老工人当技术参谋,根据他们的方案,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结果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和不到买价八分之一的钱,就做出了一台精度完全符合设计要求的八孔镗床。(附图片)
武汉柴油机厂投入生产的机床中,大部分是以工人为主的“三结合”小组设计和制造的。现在全厂有四分之一的工人成了技术革新能手。这是机械加工车间“三结合”小组在研究双面铣床的技术革新方案。 新华社记者 刘心宁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