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俺岛上的一户”——记人民解放军一个小分队热爱人民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1-22
第3版()
专栏:

“俺岛上的一户”
——记人民解放军一个小分队热爱人民的故事
维汉 俞克 刘旭
在碧波万顷的黄海海面上,矗立着一个小岛。岛上驻着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小分队。九年来,小分队的战士们夜以继日地守卫着海岛,为祖国人民巡逻放哨。他们保持和发扬了我军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友谊泉”放光芒
岛上有一口大水井。在用水泥筑成的井台上,竖立着一块大石碑,上书“友谊泉”三个大字。这是小分队上岛以后的第一批战士发动海岛群众共同修建的。
这个岛上原来没有水井,人民群众就凭岛上坡后一个小泉眼供水,不够用,只得驾船到陆地取水,用水十分困难。
一九五五年冬天,小分队来到岛上以后,决心改变这一状况。他们同贫下中农群众一起,以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经过四十多天的苦战,终于挖出了甜水,建成了“友谊泉”。
“友谊泉”的精神,成了解放军和群众克服困难、进一步搞好军民关系的动力。群众说:“一想起‘友谊泉’,就想起解放军为俺的一片好心,想起了不怕困难的精神,给俺增加了力量!”新战士们说:“‘友谊泉’是老同志们挖的,我们要把‘友谊泉’精神传下去。”
“友谊泉”的精神传下来了。小分队为了帮助岛上人民战胜干旱,同生产队制定了水利规划。他们和群众一道,凿石打井,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又修成了一个蓄水三百多立方米的蓄水池和两眼二丈多深的灌溉用水井。现在可以消除一般的干旱威胁了。为社会主义培育新人
解放前,这个小岛是陆地上一个大地主的土地,岛上群众全是佃户。多少年来,因为官吏、地主、海匪的压榨,群众生活十分贫苦,自然无钱上学。所以岛上的人祖祖辈辈没有一个识字的。小分队的战士们想:“海岛要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文化哪能行啊!”于是,大家便讨论着要在岛上办学校。他们的想法得到了上级和地方党委的支持,群众也热烈拥护。一九五六年春天,他们把两间破闲屋修理了一下,在门口写上“海岛民校”的牌子,由班里识字较多的战士轮流担任教员。
起初参加学习的都是成年人。小分队根据群众生产生活的特点,白天、晴天从事生产,晚上、雨天组织学文化。农忙、鱼汛季节少学,冬春闲季多学,很受群众欢迎。不久,战士们又想:“要使群众彻底获得文化翻身,必须从培养下一代入手。”他们就把民校扩大成小学。晚上教成年人,白天教儿童,向他们进行共产主义和科学知识的教育。
为了办好学校,战士们费尽了心血。自己文化水平低,就一边学一边教,还虚心地到陆地上的学校去请教。没有经费,战士们就用自己节约的津贴费买来铅笔和笔记本,送给群众。为了使孩子们学会劳动,他们还把全日制学习改成半日制,让孩子参加半天家务劳动,很受群众欢迎。
通过几年的办学,在成年人中全部扫除了文盲。有的当了记工员,有的当了出纳员,有的通过训练当了保健员。一般人都能读书看报,有的还能阅读《红岩》和《星火燎原》等著作。参加学习的儿童,也学完了初小的一多半课程。
坚强的“铜墙铁壁”
小分队对群众的热爱,更加增强了群众的国防观念。在小分队的帮助下,群众建立了民兵武装。他们紧密地配合小分队行动,在东海前线筑起了一座坚强的“铜墙铁壁”。
近几年来,美蒋反动派不断派遣武装特务袭扰我国沿海大陆,激起了海岛民兵的极大愤怒。他们纷纷控诉旧社会的罪恶,控诉美蒋罪行,旧恨新仇,使海岛民兵更紧地握住手中武器,加紧军事训练。他们生产归来,看到小分队的战士们在操练,民兵们就加入行列和战士们一起练瞄准,练刺杀,练投弹。因而民兵的军事技术很快提高,几次实弹射击成绩都是优等。
这个小分队就是这样和群众团结一致,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们是“俺岛上的一户”。群众有事和他们商量,他们有事群众主动协助。群众从小分队身上感到了党和人民军队的温暖,吸取了力量,生产连年上升,小分队也从群众身上获得了支持,吸取了力量,各项任务完成得很出色,连续三年被评为四好分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