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照照镜子,看看自己象谁?——话剧《带兵的人》观后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1-24
第6版()
专栏:剧评

照照镜子,看看自己象谁?
——话剧《带兵的人》观后感
白水
战士话剧团最近在首都演出的《带兵的人》,是目前反映部队生活的一出比较成功的话剧。它通过连长林智勇和二排长杨爱洪对开展四好连队运动的不同认识和态度,较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带兵思想。向观众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是象林连长那样,根据林彪元帅的指示,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呢,还是象二排长那样,为了“保住红旗”而在训练思想上强调老太太坐牛车——稳稳当当呢?这不仅是带兵的人需要考虑、回答的问题,也是每一个革命者必须认真思考、毫不含糊地回答的问题。
从新战士区小龙随着红旗来到连队开始,通过红旗失而复得的过程,剧作者把这两种思想的矛盾冲突紧紧地纠葛在一起。随着矛盾的展开、激化直到最后的解决,都贯穿着如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整个戏用生动的事实,感人的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前者,诚恳地批评了后者。使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了教育,照了照镜子,看看自己究竟象谁?
戏一开始,作者就把这两种思想的矛盾冲突,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二排长杨爱洪那种“老太太坐牛车——稳稳当当”、“千方百计保住大红旗”、“红旗来了就敲锣打鼓,红旗不来就垂头丧气”和他在训练上“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得慢慢来”的思想情绪,正好和连长林智勇在刺杀比武获胜以后还从难从严要求战士们练习对劈刺动作和他那不怕困难、敢挑重担子、敢打头阵的革命精神形成鲜明的对照。及至区小龙来到连队以后,怎样带好这个积极要求上进、但又“空话连篇、思想满天飞”的学生兵,就成了戏剧矛盾的焦点。
要不要区小龙,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二排长不愿意要区小龙,他认为背上区小龙这个“落后”的“包袱”,就会影响创四好,红旗就可能丢掉。所以,他先是主张别调到本连,即使调到本连,最好也别分配给本排。从表面看,好象他很关心集体荣誉,实际上是“我”字当头。连长林智勇却同他完全相反,明知道区小龙有缺点,连里来了个这样的兵,确实会增加很多困难。但是,他不但能够严格要求战士,更能严格地要求自己,也给自己定了个高尺码。他遵循毛主席的教诲,敢于拣重担子挑,敢于和困难打交道。他相信人的思想是可以改造的,有信心把区小龙带好。所以能够满腔热忱地欢迎,并且“一再请求”把区小龙调到自己连队里来。他关心为革命培养红色的接班人。这是对待同志的阶级感情问题,也是对革命的责任心问题。
当我们接受一项艰巨的任务,产生了“拈轻怕重”的思想时,想想林智勇、看看杨爱洪,自己象谁,应该学谁,答案不是很清楚的吗?
真是怕什么有什么,区小龙不仅调来了,而且偏偏又分配到二排。好象连的领导上专门和二排长作对似的。怎么办?既来之则安之。二排长还是真有“办法”,他发明了个所谓“培养尖子”的“办法”来“照顾”区小龙的“特点”。让他专攻一门(拉二胡),做文艺活动的“尖子”。他为什么那么热心于培养“尖子”呢?就为的是争红旗。他认为“平时训练嘛,只要按部就班地把训练计划完成,不出事故,四好红旗就是老太太坐牛车——稳稳当当。”看来,他孜孜以求的不是部队战斗力的迅速巩固和提高,而是挂在嘴上的那面红旗。
林智勇在这个问题上和二排长截然不同。他牢记林彪元帅关于练兵为作战,仗怎样打法,部队就怎样训练的指示,“人在操场,心在战场”,想到“平时不把兵带好,打起仗来带着兵去吃亏,那就是对党、对人民犯罪”,因此能够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
林智勇和杨爱洪这两种带兵思想的斗争贯穿在全剧始终,深刻地表达了戏剧的主题思想。区小龙为了应付紧急集合,提前起床打好了背包,林智勇批评这种作法不符合实战要求,是弄虚作假,坚决制止了;杨爱洪不仅不批评、制止,反而称赞区小龙的“荣誉心很强”;紧急集合时区小龙背包没打起来,掉了队,杨爱洪为了“保住红旗”,竟然弄虚作假,欺骗上级,给他报了个“病号”;林智勇则认为“这样得来的红旗不光彩”,严厉地批评了杨爱洪,并积极向支部建议,坚决主张把红旗送走;为了练出适应战时需要的过硬本领,战士周全搞了个抛锚架绳索飞越山涧的发明,却被杨爱洪批评为“一心二用”、“太危险”而拒之千里以外,林智勇则认为“解决了大问题”,不但积极支持,而且亲自参加一起试验;野营中杨爱洪反对五班长让战士们爬绳索过山涧,林智勇却肯定“五班长的意见完全正确”,并且带头爬了过去;杨爱洪怕出了事故影响他们的红旗到手,在爬绳时竟命令区小龙“负伤”,林智勇却热情地给区小龙做示范、加强保护,从各方面支持战士的正当要求。如此等等。
为什么杨爱洪在训练中老是唱低调,甚至唱反调,该提倡的他反对,该支持的他制止,而该反对的他鼓励,该批评的他倒表扬了呢?一句话,他错在根子上:思想不对头。他不是坚持四个第一,而是红旗第一。正象林智勇批评的那样:“他的脑子是让荣誉两个字给锈住了!”当我们因为考虑个人得失,对党交给自己的工作打了折扣的时候,想想林智勇,看看杨爱洪,不是可以从这两面镜子里看到自己究竟象谁吗?
在怎样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上,林智勇和杨爱洪也持有完全不同的态度。杨爱洪的单纯荣誉观点、和平练兵思想受到批评以后,他不是大胆地正视现实,勇敢地改正错误,而是采取了“甩包袱”的态度,怨天尤人,满肚子委屈。所以,区小龙已经进步了,他还坐在那辆老牛破车上摇摇晃晃。最后在无数事实面前,经过林连长、陈指导员苦口婆心的开导,和那些纯洁热情的战士们的帮助,才从错误的路上回头猛醒。林智勇把毛主席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学说贯彻到自己的实际言行中去,体现了一个革命干部的民主作风和谦逊的美德。区小龙写了一篇墙报稿,批评他是“军阀残余”,这个意见本来是错误的,但林智勇没有因此而大发雷霆去进行反批评,而是本着毛主席教导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精神,检讨了自己没有把从难从严训练部队的道理讲清。多么好的共产党员,多么好的思想啊!
几年前,我听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团一个战士写了张大字报批评团长边走路边吸烟,有碍军容。可是这位团长根本就不会吸烟,显然是这个战士把张三的帽子给李四戴上了。团长不但没有责备他批评错了,反而也写了张大字报,检查自己工作不深入的缺点,若不,战士怎么能不知道团长是谁呢?
当我们听到了批评意见时,是象林智勇那样闻过则喜呢,还是象杨爱洪那样满腹委屈呢?当我们强调批评意见中的某些枝节上有出入、计较提意见的人态度如何短长的时候,想想林智勇、看看杨爱洪,自己象谁,应该学谁,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杨爱洪千方百计地要保住红旗,追求荣誉,把部队建设的利益置诸脑后,只有招来领导和群众的批评。林智勇人在操场,心在战场,想的是党、做的为党,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考虑实战需要,当然应该受到赞扬和褒奖。用林智勇的话说,就是:“荣誉这个东西,有个怪脾气,你越是追求它,它越离开你。”什么道理呢?就看你是不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感谢战士话剧团的同志们,把这样好的戏带来北京,给我们树立了林智勇这样一个学习榜样,使我这个普通一兵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们演的是《带兵的人》,实际上他们自己也就是带兵的人。(附图片)
左上图:连长林智勇批评了二排长杨爱洪的错误思想,坚决要他把红旗送回团部。 〔梁乐天摄〕
右上图:林连长通过向区小龙学拉胡琴,来耐心地帮助他,启发他的觉悟。 〔王志渊摄〕
下图:林连长指导区小龙下决心苦练爬绳索的过硬本领。
〔王志渊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