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3阅读
  • 0回复

胸中只有革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3-02
第3版()
专栏:

胸中只有革命
刘均孔 王少荣 姜文品
“几年来,党的培养和教育,使我明白了,……为什么要舍己为人,为什么对革命事业要尽上所有力量?正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我觉得不为自己的舒服是对的,为了大家,为了革命,才算真正的痛快。”这是济南部队某部二连好司务长、共产党员孙乐义写的两段日记。这位年青的司务长,从一九五八年入伍以来,处处听党的话,一心为革命,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干得出色,成为人民解放军中司务长的一面鲜艳的旗帜。
用革命精神管革命家务
司务长管理着全连的革命家务,领导着全连的事务工作人员,成天和粮秣物资、烧菜做饭打交道,工作琐碎而复杂。孙乐义一走上这个工作岗位,就给自己提出了一条原则,要求自己时刻把政治思想工作放在第一位,用革命精神把革命家务管好。要做到:“管物先管人,管人先管心”。在炊事班里,他首先抓毛主席著作的学习,国内外时事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不管工作多么忙,炊事班每周两次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活动,从来是雷打不散。政治时事的学习也从不耽误。他觉得,保证连队伙食好的关键是,要有一个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炊事班,有一批身在灶房、胸怀革命的红色炊事员。
有一次,炊事班来了个炊事员,工作不大安心。孙乐义先摸了摸他的思想,了解到他认为当炊事员不体面的思想以后,首先帮助他反复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以后,又在班务会上启发大家充分认识为革命做饭的意义。他请大家考虑,中国人民解放军里以至全国,能有多少伙食单位?每个伙食单位里能有多少服务人员?每个服务人员都能为自己的阶级兄弟姊妹服务得好,使大家身强力壮、精神饱满,对革命事业会增添多少力量?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搞好了,对世界革命事业又会有多大贡献?这么一讲,大家的心里都热乎起来了。有的炊事员说:“要是整天只想到鼻子底下的锅碗瓢盆,就觉着自己的工作不光彩,没出息;但是,一想到集体,想到革命,就觉着自己的工作很光荣,有意义,浑身有了力量!”
孙乐义发放财物时,也处处注意人的思想。一次,他在给老战士更换一部分过了年限的棉被时,有个战士抱着一床不到年限而烧了个窟窿的棉被,要求换床新的。孙乐义想:“这个同志和自己一样,都是贫农出身的苦孩子。解放前,别说盖新棉被,就是破棉絮家里能有几片片。如今,这样好的棉被只破了一个洞就不愿盖了,这不是忘本吗!”他本来已经找了块旧布,想帮助这个战士补好这个窟窿。但他又想到,更要紧的是应先帮助这位阶级兄弟补起思想上的“窟窿”,不然洞口会越裂越大。他把这个事情向指导员作了汇报。当时,连里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从驻村一户老贫农家里借来一床盖了三十多年的破棉被。指导员把这个战士领到这床棉被跟前,向他进行了教育,战士伸手摸了摸这床破被,又翻过来复过去把自己的被子看了几遍,觉得十分惭愧。他回到班里拿出针线,把被子上的窟窿补了起来。孙乐义高兴地对这个战士说:“这样做就对了。革命战士就应该不忘本。”战士们说:“司务长不光是从物质上关心我们身体健康,而且更关心我们的思想健康。”
把全部心血倾注在阶级兄弟身上
孙乐义担任司务长以后,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司务长工作的前沿阵地在哪里?是捆在办公桌上当“管账先生”呢,还是扎根到伙房和战士当中去,心贴心地为他们服务?他觉得,革命的司务长,干的是革命的事务工作,为了革命,必须把全部心血倾注在阶级兄弟身上,管好他们的吃穿,保证他们身体健康,保证连队的战斗力。
一个连有一百多人吃饭。有人说:“山珍海味,难调众口。”孙乐义想:“只要心用到,众口不难调。”他时刻注意全连人员的不同口味和要求,白天同炊事员肩并肩地为大家办吃喝,晚上同炊事员面对面地研究做饭炒菜的门道。为了把伙食办好,再大的困难,他也尽力克服。连队在岛上施工,蔬菜很缺少,他经常四更天赶早潮上陆,过晌推着菜车通过四里海滩抢潮上岛,保证大家当天吃。有时,战士们想吃绿豆芽,他便和炊事员一起动手做起来。绿豆芽怕热,生在盆里,就象生在他的心窝里似地知冷知热,一夜起来滤好几次水,使豆芽长得又肥又嫩。严冬腊月,战士们顶风冒雪在野外摸爬滚打,苦练杀敌本领,需要多吃些豆腐,增加身体热量。整个冬天,他经常起早贪黑,带领炊事员抱着磨棍磨豆子,把豆子推了一遍再推一遍,使一斤豆子出到四斤豆腐。战士们吃得好,体重普遍增加,他却两眼布满红丝,显得消瘦了。战士们疼爱地说:“胖了我们,瘦了司务长!”
一年又一年,孙乐义就这样勤勤恳恳把全部精力用在了战士身上。为了战士吃好穿好,他不知少睡多少觉,熬了多少夜。他带头拉犁搞生产,带头下圈养猪,为战士改善生活创造条件。胶东战士想吃家乡特产柞蚕蛹,他冒寒顶雪,星夜兼程,往返三百六十里,赶往产地买回了一百五十斤柞蚕蛹。有一次,他在团里学习,开饭时吃到了鲜鱼,还想起连里同志好久没吃鲜鱼,就去买了几十斤,利用学习空隙骑车送了二十多里,交给本连来取的同志,让大家尝个新鲜。他知道炊事员钟富太得了膝关节炎,每逢天冷,心里就念叨:“小钟的腿又要疼了。”他托人把连里过去宰羊存下的羊皮熟制好,深夜穿针引线把它缝在小钟的两条裤腿上。他发现战士施工费鞋,还用自己的薪金买了一套修鞋工具,赶休息时间,从战士床下把破鞋收来,一双双补好。他在日记里写道:“我用这些工具给同志们修鞋,节约他们的钱帮助家庭,支援国家!”
孙乐义脑子里经常有杆“枪”。他不但在平时千方百计保证部队吃好、穿好,而且还经常想到战时也要使全连同志吃饱、吃好。为适应战时要求,他亲自带领炊事员苦练战地野炊的本领,积极培养“全能”炊事员,使炊事班人人会做饭,人人能炒菜,并且把每天的实际工作时间缩短了两至三小时。力争做到不管战斗多么激烈,还是漫天风雨,都能既快且好地做好饭菜,送到阶级兄弟手里。在一次连续三天的紧急备战中,天下大雨,他和炊事班的人员,以战斗姿态做饭、做菜,昼夜四餐,每餐都是来回跑一二十里路,把热饭热菜送到战士跟前。官兵们称赞说:“我们炊事班过得硬!”
让每一元钱在革命中发挥更大作用
孙乐义时刻牢记着毛主席关于勤俭建国的教导,把连队的一切物资都看作是革命的财富,处处精打细算,每花一分钱都要考虑考虑是不是非花不可,是不是用在了最需要的地方。
在管理连队伙食中,他特别注意节约粮菜,力争做到颗粒不撒,寸叶不丢。他说:“这都是农民的汗水浇灌出来的,我们没有权利浪费!”每吃完一袋面,他都要把面袋翻过来,扫净袋缝里的面粉。每磨完一次豆子,他也要端着灯在磨房里转来转去,把丢下的每一粒豆捡起来。
孙乐义领导炊事班用煤和用粮一样,每顿饭都论斤论两称着烧。几年如一日,天天这样做。早先,炊事班烧煤每天比标准多烧一倍。孙乐义真心疼的不行。他想,煤是黑色金子,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贝,被我们浪费了,怎么对得起革命!再说,超烧的煤都得从战士的菜金里出,该吃到肚里的填到锅底下烧了,怎不叫人心疼!他经常蹲在灶门口,眼巴巴地望着炉火,琢磨怎么把这多烧的煤省下来,看出一点门道,就动手修改炉灶。一次又一次,炉灶修改了一百多次,终于使连队烧煤由超支变成节余,成为全团烧煤最省的连队之一。
他还为维护连队每一件物资器材,节省革命的每一分钱开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晚上大家都睡了,他拿着手电东照西瞧,把战士忘关的门窗关严,忘收的锨、镐、鞋、袜收起。伙房里的铁勺子漏了,他找块铁片把它补好;锅盖破了,他用木板钉一个;锨把断了,自己换;镢刃卷了,自己淬;班里没有扫帚,他扎;笼屜坏了,他补;营具坏了,他修。不管木匠、瓦匠、铁匠活,他样样学着干,只要自己动手能解决,就不向上级报销一分钱。战士们赞扬他身做司务事,胸怀革命志,是革命的“管得宽”,连队的好管家。他说,咱们闹革命,勤俭是根本,让每一元钱在革命中发挥更大作用,是革命事务工作人员的责任。
就是这种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使他经管的账目,几年如一日,收支有据,账物相符,分文不差。为严格经济手续,三年多来,他一直实行了三盖章制度。这就是:给养员每天买来的东西,即便是几斤油、几斤盐或几斤菜,都要经过伙房值班员、炊事班长和司务长见物过秤,核实单据,三方面盖章以后,供给人员才照条下账,三章缺一不可。一次,孙乐义外出开会,使月终结账的时间超过两天,为了抓紧结账,他冒着大雨去找经委会委员来审查账目。经委会主任说“雨这么大,咱俩看看就行了,不用叫那个委员了。”孙乐义说:“这是全连性的重大问题,雨再大,也得把委员们都请来共同审查。”说着,他便冒着大雨,把那个委员请了来。他们把所有单据都核对了几遍,与账目相符,每张单据上都有三个章,一点不错,经济委员们签了名,孙乐义才放了心。他对委员们说“大家的伙食大家管,这是领导和同志们对咱们的信任,一定要管得彻底、清楚,使每笔钱都花到明处。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供给人员不犯错误。”大家听了很受感动。孙乐义还把每个月经过经委会审查过的账目张贴出去,战士们看了以后都称赞说:“咱们司务长管理的账目,真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孙乐义这种对革命工作钉是钉、铆是铆,一丝不苟的精神,还使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了公私分明的美德。他经管着全连人的吃喝,领导着伙房,从没有自己动手给自己盛过菜,从不肯比别人多吃一口东西。他经管着全连的一切办公用品,也从没因私事动用过公家一张信纸,一个信封。他经常提醒自己:“看起来用公家一张信纸不算什么,但容易养成公私不分的习惯,特别是自己管理财物,公私界限应该格外分明。”孙乐义就是这样以高度的革命责任心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在一切工作中,不论大事小事,都认真遵守规章制度,一丝也不马虎。
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
孙乐义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
他在一篇日记里写道:“敬爱的毛主席啊!读了您的书,我懂了革命的道理;听了您的话,我才一心一意干革命。鱼离了水不能活,我离开了毛主席的教导,一步也走不通。”
从一九六一年开始,这位贫农的儿子,就满怀阶级感情,抓紧点滴时间,读《毛泽东选集》。其中,《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读了许多遍。他把毛主席教导当作指导自己思想和行动的指针,经常在晚上睡觉前,用毛主席的“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这两句话作为“两面镜子”,把“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句话中的“完全”和“彻底”作为“两把尺子”,对照自己,检查自己,不符合的就改掉。每受一次奖励,他都要学一次毛主席“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教导,比一比自己同革命需要和黄继光、丘少云、雷锋等的差距,时刻要求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紧跟形势,彻底革命。在工作上,他处处先人后己。平时不论发服装、水壶,他都让别人挑选,剩下的一份自己用。有一年夏天,他从后勤机关买来一顶新蚊帐,架在面板上,把饭、菜全部罩起来,自己床上用的仍然是当战士时发的旧蚊帐。有人问他,为什么自己不用新蚊帐?他说:“新蚊帐罩着饭菜卫生。我自己床上用个孬的蚊子咬不着就行了。”他当军官好几年了,铺的、盖的、用的,还是当战士时发的。他说:“思想开了享受的口子,就会越裂越大。生活上用劲大了,工作上就会用劲小。”
由于他随时随地注意在自己思想领域里进行兴无灭资的斗争,心胸越来越开阔,情趣越来越高尚。他日日夜夜都在想着自己应该怎样为革命为同志多做点什么。他说:“过去,没有前辈拼死拼活、不怕牺牲闹革命的精神,就没有今天;今天,我们如果不能继承前辈的革命精神,拼死拼活把革命进行到底,就没有明天,没有共产主义!”
他这种全心全意为革命的精神,深深教育了连队的战士们。大家都以他为榜样,热烈地向他学习。他所在连队的墙报上出现了这样一篇文章:“……在好党员孙乐义同志的身上,找不出一个‘我’字来。他不是以‘我’为中心办事,他不是以‘我’而生活。在他脑子里想的是革命工作,是党和人民的利益,是连队、是战士的生活和困难。……”文章的作者是战士梁云庆。大家看了一致称赞,他概括地而形象地反映了孙乐义胸中只有革命的崇高品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