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深入生活改造思想——两幅年画的创作经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3-09
第6版()
专栏:

深入生活改造思想
——两幅年画的创作经过
李百钧
我是刚出校门不久的一个青年美术工作者,不论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都很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我从不会搞创作到开始搞年画创作。回想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是没有领导的启发和群众的帮助,要是没有深入生活,我是无论如何也画不出来的。
过去我深入生活只是为了搜集素材,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把工农兵画象,不是去参加劳动,改造自己的思想感情。我曾到过山区,看到人民公社社员垒梯田,修水库,热火朝天地改造自然的景象,很想表现,但由于自己不能放下速写本,参加劳动,表现不出社员的革命精神。
领导和同志们都说我缺乏劳动人民的感情,鼓励我下去深入生活。去年五月我到黄河边一个生产队去参加麦收,看到一望无边的麦子,很有感触。真是,过去望着一片黄水哭,如今望着一片金浪笑。这是毛主席领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胜利。于是我构思了一幅妇女参加麦收的画。当时我只注意了形式的美,把麦浪画成似海洋一样波澜起伏,人物的动态与麦浪起伏相呼应。由于不是从表现劳动人民朴实、开朗,敢于战胜自然的力量出发,领导和同志们都说:“画上的人物没有劳动妇女朴实、泼辣的性格,她们不象去劳动,倒象在跳舞。”这使我深深感到,自己没有把立足点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而是用小资产阶级感情去套生活,因此追求的是形式美,装饰味。
我遵照领导的指示决心踏踏实实深入生活改造思想。第二次下乡,我住在老贫农李大爷家里,和他的女儿五好社员贫下中农委员李洪娥睡在一起,白天和她一起劳动。每天早上四点多钟就下地干活,收工回来吃上张饼,又忙着开会。她整日乐呵呵的,劲头十足。有一天我们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翻地,衣服上出现了一道道的白碱,我实在是没劲了。只见她满身是汗,我就问“累不?”她说:“不知怎的,我看着这黄巴巴的土,就浑身是劲。”她望着正在灌水的稻田乐滋滋地说:“这一片,秋后全是稻谷,会给国家增产多少粮食啊。”说完她卷起衣袖又刨起土来。她真是心红眼亮,站得高望得远,不愧是贫农的女儿。干的是改造自然的大业;想的是国家的利益;喜的是增产粮食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有一次开会回来,她坐在床沿上,一边吃饼一边对我说:“从前我爹累折了腰,连块菜饼都吃不上,可是俺们现在?”我看她双手捧着饼好象捧着一件非常珍贵的东西。话虽少,却说出她对党无限感激的心情。我了解到了在她身上为什么有一股用不完的力量。晚上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想想自己到底为劳动人民干了些什么。我画的那些手持麦穗口含麦秆的舞蹈姿态,怎么能表现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和一心一意为集体为国家的崇高品质呢?主要是自己缺乏象李洪娥那样的强烈的阶级感情。在生活中,我进一步懂得观察生活必须有阶级观点。在劳动间歇,我看见同样是打草绳,可是各有不同的目的。贫农王大娘为队里捆麦囤打草绳,而富裕中农却为多挣钱而打草绳。
通过对这些事物的了解,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阶级觉悟,只有紧紧依靠贫农下中农才能搞好革命的事业。心里充满了一股子要表现他们的欲望。所以第三次构图,画面上那位卷起衣袖、手握镰刀的妇女队长,就是我热爱的性格豪迈、勤劳朴实的五好社员李洪娥的写照;拾麦穗的大嫂是在爱社如家的贫农王大娘的影响下表现出来的;挑担子的小姑娘,是自己看到的那些处处抢重担子挑的姑娘中的典型,她再也不是口含麦秆的人物了。
要表现工农兵,要画群众喜欢的东西,必须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当群众的小学生,虚心向群众请教。劳动间歇,我把画稿拿出来请社员提意见。为了强调妇女队长健壮、泼辣的一面,在初稿中忽略了她形象的美,群众说:“队长劲头是有了,就是长相不俊。”听了这个意见,使我了解到群众对美的要求,是要使内在崇高品质的美和外在健康的美完全统一起来。
为了追求动的感觉,装饰趣味,我把裤脚都画得较宽。群众对我偏重形式也提出意见,她们说:“象裙子,干活多么不方便。”“还费布哪。”我更感到劳动人民所欣赏的美是健康朴实的。他们的衣服、发式是为了更好的劳动,决不象地主、资本家那样为了掩盖自己内心的丑恶去装扮他们的外表。群众的意见对《芒种时节》的创作给了很大的帮助。我总认为以前学的形式美的应用,色彩上的微妙变化,是最重要的东西。今天我才体会到,真正重要的东西是劳动人民的生活,群众的智慧。
搞完《芒种时节》之后,领导又分配我搞民兵题材。当时心里胆怯,怕画不出战斗气氛。但认识到这是革命工作,就接受下来了。我到了民兵比武大会,所见所闻全是英雄事迹,对我鼓舞很大,经过同民兵的一段相处,又去渔村体验生活,我开始了解到他们的高贵品质。自行车上射击能手赛志娥,常常在熄灯铃响过很久还在凹凸不平的小路上,顶着西北风一颠一颠的练习车上射击,我劝她明天到场地练吧,看得清,路又平,她说:“敌人可不会专在白天来,专在平坦大道上等着我们。”她说得很对,我羞愧的点点头。
有一次我跟她学打靶,怎么也瞄不准,原来是右手击发,却闭上右眼,自己忍不住的笑了。她严肃地说:“敌人就在前面,您一笑松了劲,敌人上来怎么办?”我认识到时刻带着敌情练武,战时才能打得准,打得狠。对同志要求严格正是对敌人狠。这种崇高的阶级感情,深深地感动了我。在一个海岛上我结识了百发百中的迫击炮手,都是不过二十岁的小姑娘,她们突破了体力、技术双重关,不管刮风下雨都能瞄得准,打得硬。面对着保卫祖国的英雄,我心里不再胆怯了,充满了要歌颂他们的激情。
在《女炮兵班》的创作中,我以她们的革命精神要求自己,克服了创作中的困难,逐渐培养了敢于胜利的决心。要画打炮的场面,人物动作局限性大,感情也不好处理,加上时间紧,对大炮又不熟悉,又产生了怕画不好的畏难情绪。领导鼓励我要沉着不要急躁,我想为什么赛志娥在自行车上射击不害怕,炮手在困难面前不畏缩,因为她们的目的明确,为了革命事业,有着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所以敢于迎击困难,百发百中。为什么自己害怕,是因为搞不好怕丢了“名”,为了个人目的,心中空虚,碰到困难不敢胜利,就搞不好创作。想到英勇沉着的赛志娥,生龙活虎的女炮手,她们在胜利面前不骄傲,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精神,是自己的活样板,要画好她们,就必须学习她们的精神。目的明确了,有了无产阶级感情,心里亮堂,画面上的人物就活了,不再感到打炮动作单调了。
我认识到形式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树立一个形式为内容服务的思想,就不会被形式束缚住。当时自己选择侧面放炮的构图,觉得一般化,领导给我指出,要从表现人的力量着眼。记得神枪手在介绍经验中说:“前面不是靶,是蒋介石的秃头,我就打得准,打得狠。”使自己联想到,大炮的前面是一艘敌舰,我们埋在内心的阶级仇恨就要随着一颗颗的炮弹从炮口飞出去,于是把侧面打炮的构图改成正面射击的三门大炮,加强了人的力量,加强了炮的威力。
这两幅画都还存在很多缺点,但通过这段创作生活,我有个较深的体会:要画好一幅画,不单纯是个技巧问题,有了革命的立场、观点、方法,才有战胜困难的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