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山东人民两年来支援前线的经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2-15
第3版()
专栏:

  山东人民两年来支援前线的经过
山东人民在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四八年九月两年零三个月中,先后组织了五百八十余万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前线,担任运输、担架、转移物资、破路、修路等工作,在配合华东人民解放军在宿北、鲁南、莱芜、泰安、孟良崮、潍坊、兖州、济南等全国闻名的诸次战役中,作了卓越的艰苦的贡献。并有成千成万的民工翻泰山,涉黄河,随军远征中原。这是山东的党、政、民具有历史性的空前壮举。两年零三个月的支援前线工作,是由被动到主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由无制度到有制度,由无经验到有经验的发展过程。因此,山东人民在这个繁重工作中的经验,可以供给其他解放区的参考。
淮海战役前山东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前线的工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解放战争开始至一九四七年一月鲁南战役结束为第一个时期。当时华东战场的中心在南线(苏中、苏北等地),山东方面,仅在胶济沿线及临(临城)台(台儿庄)线与敌进行部分接触,直至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宿(宿迁)北、鲁南战役时,才开始调动大批民工,支援前线。宿北战役后,华东野战军集中作战,战争供应繁重,因事先无组织,无计划,人力、粮食都是临时动员,难以保证前线部队的及时供应。当时各级领导机关思想上对战争长期性认识不足,工作不作长期打算,对支援前线工作多原则布置,具体工作则责成各地自行处理,因此虽动员了大批民力,支援了前线作战,但全区工作基本上是被动和混乱的。对民工没有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也没有组织民工家庭生产,民工组织不健全,干部经验缺乏,民力负担不合理,加上雇佣、拉夫、指派等极普遍,以致民工逃亡严重。前方在使用民力上,无调拨制度,任何部队、任何机关均可随便到村动员民工;同时,也没有一定的民工使用制度,部队要多少即拨多少。部队往往只顾本位利益,怕民工逃亡,只想多要些民工;地方政府则怕完不成任务,动员民工时多将原分配数字增加几成后往下分派,于是大批民工常常往返徒劳,发生民力严重浪费的现象。
自一九四七年二月莱芜战役开始至七月南麻、临驹战役为第二个时期。这是山东人民支援前线最紧张、任务最繁重的时期。此时国民党反动派集中了数十万精锐主力军向我鲁中山区作重点进攻,战争规模日大,人力物力供应亦益加繁重。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为加强支援前线工作,于一九四七年一月首先改组省支援前线委员会,增调大批干部,加强领导。在省支援前线委员会下设人力、粮食、民站、政治、人民武装各部及秘书处,统一领导全省支援前线工作。各行署、专署、县府也分别建立了支援前线机构。同时确定了全面组织民力、节约人力、长期打算等方针,提出了支援前线、生产、土地改革三大任务相结合的口号,初步建立和统一了人力和粮食的调拨、民工使用和管理教育等制度。部队方面,团以下逐渐建立了建制担架(包括在部队建制以内),每纵队配备一定的常备民工担架,共同担负兵团包扎所至纵队医院的伤员转运任务。另每纵队配备随军“常备运输民工”,规定了常备民工服务期限(半年期)和复员手续。部队对民工队有一定的生活照顾。经此整理,山东支援前线工作遂开始步入有组织、有计划、有制度的阶段。在此阶段内,加强了民工的组织和教育。根据民工性质任务不同,组织上分为“随军”、“常备”与“临时”三种民工组织,增加了民工中干部、党员、积极分子的配备,并利用战争间隙,对民工进行政治的、时事的、军事的教育。在民工中开展了立功和民爱民运动,开始注意了支援前线和生产的结合,普遍组织了生产互助,发动了妇女参加生产互助组,从而解决了民工家属生产问题。部队举行与民工联欢,办理到期复员,民主处理逃亡民工。此外政府还在各交通线上遍设民站以保证民工食宿,配备医药以治疗民工疾病,因此民工较第一个时期大为巩固。在各民工队中,涌现了许多爱护伤员、爱护公物、忍饥耐寒、克服困难、坚决完成任务的范例。但另一方面,工作中仍有以下缺点:(一)有些地方对战争形势估计不足,认为当时鲁中会战是“爬山头”,在向群众动员时,曾提出“一锄子买卖”(即不作长期打算的意思)等错误口号,缺乏深入细致的政治动员,在组织上即采取了“干部带头打冲锋”、大会鼓动“自愿”报名等变相的强迫命令和简单化的错误作法。(二)当时战争情况极端紧张,任务繁重,干部力量有限,加之匪军逐步深入我腹地,这时提出支援前线、生产、土地改革三大任务一齐进行,反而使工作互相牵制,相当地影响了支援前线的工作。
自一九四七年八月华东我军外线出击至一九四八年九月济南战役为第三个时期。经过去年半年多的生产救灾运动和整党整军后,山东的全党全军和全体人民觉悟提高了一步,支援前线工作也在过去基础上提高了一步。山东人民在此阶段内,先后支援了解放军在胶济西段、中段及津浦线的胜利作战,并最后协助解放军拔除了国民党匪军在山东境内最大的战略要地济南。这一时期支援前线的工作,表现了比过去有更多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主动性。这一特点首先表现在充分的进行了政治动员。中共华东中央局于济南战役前,颁发了战争与支援前线的指示和动员令,各地亦在“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下作了深入的动员。华东局并抽调了近千干部加强这一工作的领导,各地党政机关也均抽调了大批坚强的干部参加支援前线的工作。其次,济南战役正值秋收,又提出支援前线和生产两大任务必须同时完成,一再指示各地要在思想上克服片面性,在组织上科学分配干部力量。
在调动民力上,采取全省人力统一调度的办法。各村大部组织了支援前线生产委员会。民工出发后,村中生产有的采取互助组帮助的办法,有的由村内指定人代耕代种或包耕包种。这样,既保证了出发民工家中的生产,巩固了民工,也完成了全村的生产。在人力负担上亦较前公平合理。各地动员出工多采用群众民主评议办法使过去出工少者先出,过去出工多者后出,并注意加强干部的配备,因而保证了民工队的巩固。即动员最差的地区平均逃亡不过百分之五。此外,对粮食及副食供应亦作了充分的准备。这样,既完成了支援前线的工作,也完成了秋收、秋耕、秋种工作。农民们说:“过去支前耽误了生产,今年却推动了生产。”这一时期工作的主要缺点是:在战役开始时,相当普遍的干部从狭隘的群众观点出发,重视生产轻视支援前线的工作,对战争工作不认真,后经纠正,又发生过轻视生产的偏向。在粮食供应上,公粮不洁净,有些米袋内掺含有砂子,影响前方部队和民工的食用。开始时民工粮食供给标准订得低,普遍饿肚子,有个别地方发生侵犯驻地群众利益的现象。另外,有些地区忽视民站工作,未普遍迅速建立民站,影响了民工的巩固。这些缺点现正积极改进中。
                    (新华社华东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