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产棉区要力争粮棉双丰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3-12
第1版()
专栏:社论

产棉区要力争粮棉双丰收
我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地区,既要种粮食,也要种棉花。在棉花集中产区,光种棉花好不好?经过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现在已经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了:就是在棉花集中产区,实行粮棉并举,也是比较有利的。力争粮棉双丰收,是我国产棉区生产发展的正确方向。
既种棉花,又种粮食,还要双丰收,这就产生了所谓粮棉矛盾,就是粮棉争地、争肥和争劳力的矛盾。怎样对待这个矛盾?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方法。
一种态度和方法是:反正耕地只有那么多,要多种棉花,就要少种粮食;要多种粮食,就要少种棉花。肥料只有那么多,这一部分地里多上了,另一部分地里就要少上。劳动力也只有那么多,要好好侍弄这个,就顾不上好好侍弄那个。总之,认为这个矛盾是不能解决的。要我们这里多生产些棉花吗?那就只好少生产一些粮食,只好请求国家多调入一些粮食。要我们争取粮食自给有余吗?那就只好少生产一些棉花,少交售一些棉花。这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采取这种态度和方法,就是用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只看到粮食和棉花争这个、争那个的一面,而看不到粮食和棉花密切结合、互相促进的一面;只看到眼前的耕地、肥料、劳动力有限,而看不到单位面积产量可以提高,肥料可以多积多造,劳动效率可以不断增进。总之,把事情看成固定不变的,把人看成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另一种态度和方法是:耕地有限,就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肥料不多,就千方百计开辟肥料来源,并且用改进耕作制度的办法,来保养和增加土地的肥力;劳动力不足,就千方百计改进劳动管理,改革生产工具,并且用合理安排作物品种的办法把各种农活适当错开。这样,不仅可以实行粮棉并举,而且可以做到粮棉双丰收,甚至还可以做到粮棉双高产;不仅可以保证完成增产和交售棉花的任务,同时又做到粮食自给,而且还可以更多增产和交售棉花,同时又做到粮食自给有余。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采取这种态度和方法,就是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看到粮食和棉花的矛盾正是它们之间互相促进的动力,只是在不能正确处理这个矛盾的时候,它们之间才会发生互相妨碍的现象。总之,把事情看成不断前进的,把人看成积极主动、大有作为的。
对待同一事物采取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也必然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拥护者,我们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反对前一种态度和方法,提倡后一种态度和方法。
许多事实证明,后一种态度和方法是正确的。在我国南方北方各产棉区,都已经出现了不少粮棉双丰收的先进单位。今天本报介绍的江苏省启东县就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范例。启东是集中产棉区,一九五九年以前,每年需要国家调入大约一亿斤粮食。几年来,他们摸索出了一套粮棉并举、互相促进的办法,较好地掌握了当地农业生产的规律,实现了粮棉双丰收、双高产。一九六四年亩产皮棉一百三十一斤,亩产粮食八百三十二斤。全县每人平均只有一亩三分地,一九六四年每个农业人口平均交售皮棉九十一斤,交售粮食六十七斤。湖北省新洲县刘集公社,也是粮棉双高产的典型,一九六四年棉田亩产皮棉一百七十七斤,水田粮食亩产千斤挂零,棉粮征购任务都超额完成。在北方棉区,也有这样的范例。山西省曲沃县在受灾严重的情况下,已经连续两年亩产皮棉八十斤,一九六四年有五十六个大队亩产皮棉百斤以上;粮食产量几年来连年增长,每年除了交售大量的棉花以外也交售了大量的小麦。山东省夏津县新盛店公社任宫庄大队,一九六四年亩产皮棉一百三十六斤,平均每人交售皮棉一百七十二斤;粮食平均亩产五百七十五斤,在每人平均只有七分多粮田的情况下,除自给外还卖给国家余粮三万五千斤。做到了粮棉双丰收的单位,在各个产棉地区都可以找到。
启东县、曲沃县和其他许多先进单位为什么能实现粮棉双丰收?正是因为那里的各级干部和广大社员,对于粮食和棉花的矛盾,采取了后一种正确的态度和方法,首先抓了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了人的思想革命化。启东县的一些领导干部,最初对于能不能确保实现粮棉双丰收也是没有把握的。由于当地口粮过去主要是国家供应的,有些人滋生了依赖思想,认为国家给棉区粮食是理所应当,认为要多生产粮食就不能再增产棉花。他们自己先学习和讨论了党的生产方针和生产发展形势,加强了“站在长江口,望到天安门”的全局观点,认清了粮棉并举的必要性,树立了敢于挑重担子的雄心壮志。他们又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作了多次调查研究,反复分析比较,看到了粮棉并举的优越性和可能性,找出了解决粮棉矛盾的种种办法。县、区、社三级干部又深入许多大队蹲点,同社员群众、科学技术人员一起大种样板田、试验田,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和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并且通过一些样板,把粮棉互相促进的经验推广到广大群众中去。这样,他们在实行粮棉并举这个领域里,就从必然王国逐步走向自由王国。
对于粮棉矛盾的问题,不是一次就能彻底解决的。随着形势的发展,还会产生新的问题。解决了粮棉能不能并举的问题,不等于解决了粮棉能不能双丰收的问题。双丰收的问题解决了,还有能不能双高产的问题。几年来,启东粮棉年年增产,特别是一九六三年获得大丰收以后,一些干部的自满保守思想普遍抬头。有人说:不要贪心不足,以后能保持住一九六三年的产量就不错了;有人认为:产棉区粮食自己够吃就不错了,不必为增产更多粮食多下力气。启东县党政领导干部又进行了学习、讨论和调查研究,认清了进一步争取粮棉双高产是必要的、可能的。然后,就大做思想政治工作,对广大干部和社员进行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提出:发展生产是为了革命,不光是为了一家一户的吃穿;要摆正国家、集体和社员个人的关系,争取粮棉双高产,对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把粮棉双高产的活样子摆出来,开展学先进、赶先进运动,促进大家力争上游。他们还发动大家总结经验,从各单位之间的差距中挖增产潜力,找增产办法。人们思想解放了,认识提高了,懂得了粮食和棉花产量高了更有利于互相促进,并不是互相妨碍;懂得了人是进步大了就更有劲,停步不前就会松劲。这样,不断革命的精神就大大发扬,在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前就能无往不胜。启东县一九六四年的粮棉双高产,就是这样在革命辩证法指导下取得的。
唯物辩证法之所以无往不胜,不仅在于它用不断革命的思想鼓舞人们勇往直前,还在于它指引人们按照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指示人们集中主要力量解决关键问题。就启东的情况来看,要使粮棉双双丰收、互相促进,关键在于调整作物茬口布局;并且把全县各公社的棉田、粮田面积加以适当的调整,使两者之间有个合理的比例。过去启东棉田过于集中,产棉区很少生产粮食,这不但要大量耗费向产棉区供应粮、草的运输力,还使产棉区很难储备一些粮食,粮食的品种也不易满足产棉区群众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这样不能合理地轮作倒茬,不便充分利用地力和保养地力。粮棉种植比例合理了,作物茬口布局合理了,粮棉矛盾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茬口安排得好,土地能充分利用,争地的矛盾就可以缓和以至解决;轮作安排得好,地力能适当保养和增进,争肥的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作物布局和种植季节安排得好,争劳动力的矛盾也就比较容易解决。这些矛盾解决了,粮棉的单位产量就能同时提高,就能收到以棉促粮、以粮保棉、粮棉双丰收的效果。本来,粮棉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集中表现在产量上:单位产量越低,两者之间互相掣肘就会越厉害;单位产量都提高了,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就会更明显。因此,提高单位产量是解决粮棉矛盾的根本途径。究竟怎样提高单位产量,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关键性的措施也必然会各有不同。要把当地的关键找出来,就要用充沛的革命精神做细致的科学研究。启东目前实行的二年四熟轮作制,就是用科学观点、科学方法从当地农民群众的传统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增产关键也不是抓住一个做好了就完结了。一个主要问题解决了,必然会有别的问题上升到主要地位。启东解决了茬口安排这个粮棉增产措施上的主要问题之后,如何在棉花生产上变迟培晚发为早培早发,就成为主要问题。一九六四年他们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实现粮棉双高产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取得粮棉双高产以后,他们注意及时纠正部分干部骄傲自满的思想,继续向先进地区找差距,继续在社与社和队与队之间找差距,继续在增产措施方面研究堵塞漏洞的办法。他们这种不断革命、不断前进的精神,和每个时期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一个主要矛盾的方法,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启东是一个人口较多、耕地特少的地区。他们经过一番努力,不但实行了粮棉并举,而且实现了粮棉双丰收、双高产。大部分产棉区每人平均耕地比启东多,只要象启东的同志们那样鼓足革命干劲,坚持科学态度,利用有利条件,改造不利条件,也一定能够在继续增产棉花的前提下,逐步实现粮食自给以至有余,做到粮棉双丰收,甚至做到粮棉双高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