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启东粮棉高产的来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3-12
第1版()
专栏:

  启东粮棉高产的来历
  江苏省启东县副县长 秦素萍
我县在长江入海口的北岸。一九六四年种棉花五十九万多亩,占耕地大约一半,亩产皮棉一百三十一斤,比一九六三年增加五十一斤。粮食亩产八百三十二斤,比一九六三年增加一百三十多斤。向国家交售皮棉七十六万五千多担,向国家提供粮食五千六百五十万斤。按农业人口平均,男女老幼都在内,每人交售皮棉九十一斤,交售粮食六十七斤。
一九六四年我县粮棉生产双高产,是党的总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胜利,是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的表现,是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发扬革命精神、坚持科学态度、大搞群众运动的结果。
能不能“挑”?
一九五九年以前,我县的情况是:“国家给粮食,农民种棉花”,每年需要国家调入粮食一亿斤上下。这样既增加了国家供应粮食的负担,也滋长了群众依赖国家的思想。一九六○年,我们根据地委提出的“老棉区粮食自给有余”的号召,开始注意粮棉双丰收的问题。
既要继续增产棉花,又要粮食自给有余,能不能办到呢?当时,全县从上到下都没有足够的把握和信心。不少人认为:耕地有限、力量有限,顾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要粮食自给有余,除非少产棉花;要多产棉花,除非多供应粮食。要把两头一起挑起来,有这样的肩膀吗?有这样的力气吗?
敢不敢挑起这样的担子,实际上是对国家要不要有更多贡献的问题,也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条件的变化有没有足够认识的问题,同时也是对粮食和棉花的相互关系有没有正确了解的问题。县里的领导同志充分讨论了这些问题,认清了粮棉双丰收对国家、对本县、对集体、对社员都大有好处,也看到了粮棉是能互相促进的。从本地生产条件看,虽然在黄海边上,垦殖年代比较短,常受海潮和旱涝威胁,但是七、八年来已经修建了不少防害兴利的工程,开挖了许多河道、泥沟,形成了配套的条田。在群众中,有争取粮食自给的迫切愿望,生产经验也越来越多。实际上,全县从一九五八年以来,粮棉产量基本上是年年增加的。只要加强领导,发动群众,好好总结过去的经验,尽力创造更多的条件,一定能挑起粮食、棉花都更多增产的担子。
我们大做思想工作,向广大农村干部和社员提出“站在长江口,望到天安门”的口号,引导群众向土地要粮、要棉,不再伸手向国家要粮,而要争取粮棉双高产,对国家做出双贡献。
有了革命干劲,粮棉双丰收的增产办法也就能够找出来了。我们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同群众一起总结并积极推广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合理轮作的耕作制度。经过不断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提高,形成了夏熟“半麦半豆”,秋熟“半粮半棉”的二年四熟轮作制。这就是:第一年在麦行间套种棉花,秋季棉花拔秸前在棉花行间点播蚕豆(种三行或四行蚕豆,收二行,埋青一行或二行作为玉米基肥),第二年在蚕豆行间套种春玉米(每隔三行蚕豆,套种一行玉米),玉米株间再间种赤豆(每隔一穴玉米间种一穴赤豆),蚕豆收获后在玉米行间套种黄豆,玉米、黄豆、赤豆收获后再耕地种麦子(即三麦—棉花—蚕豆—玉米间作黄豆、赤豆。)
实行这种耕作制度,能够比较好地处理粮棉关系,解决粮棉争土地、争劳力、争肥料的矛盾,促进粮棉双增产。由于能充分利用土地,合理搭配茬口,就解决了粮棉争土地、茬口的矛盾。种豆科作物可以增加土壤肥力,种蚕豆使用磷肥,以磷增粮,又以磷增氮,豆秸大部分又可作肥料还田。这样就能在高度利用土地的情况下,使土地越种越肥。对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高秸作物与矮秸作物,深根作物与浅根作物,采取套作、间作、轮作,不仅作物之间能够相互促进,而且有利于把收、种、管等农活错开,缓和了夏忙期间争劳力的矛盾。种蚕豆既得粮食又得肥料,解决了地少不可能多种绿肥的矛盾。夏粮面积种得足,夏熟增产,就能更好地以夏促秋,以粮促棉。地力肥了,相应地缓和了肥料不足的矛盾,就能以有限的肥料,合理巧施,达到粮棉双丰收的目的。
实行这种耕作制度以后,粮食产量增加,促进了棉花生产;棉花产量增加,增加了资金和其它生产资料,又有利于粮食生产。这样,就收到了“以粮保棉,以棉促粮,粮棉双丰收”的效果,而且成本低,收入多。
敢不敢“跳”?
经过几年实践,我们认识到粮棉并举的确大有好处,也大有潜力;但是,亩产百斤皮棉、八百斤粮食,我们却从来没有想过。
去年一开始,只打算争取亩产八十五斤皮棉;全县四十个公社,计划二十个公社争取达到亩产百斤皮棉。也就是说,只想慢慢走,不敢用力跳。后来,县委仔细研究上级的指示,反复分析自己的条件,又学习了慈溪等地的经验,总结了本县一些高产单位的经验,认识到亩产百斤皮棉、八百斤粮食的条件是有的,粮棉双高产是有可能的,问题仍然在于有没有足够的干劲。经过学习,进一步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我们树立了敢跳敢革命的思想,打破了那种认为农业增产只能慢慢来的老框框,下定了为实现亩产百斤皮棉、八百斤粮食奋斗到底的决心。
要把领导上的决心变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决心,仍然有很多的思想障碍。主要的是:在一九六三年丰收的形势下,干部骄傲自满、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思想普遍抬头。在一部分群众中,有“已经有得吃、有得穿、有得用,不要贪心不足”的思想。有的人说:“再大的劲,也跳不过一九六三年产量的塔,亩产百斤皮棉、八百斤粮食,作为样板搞搞可以,大面积搞是痴心梦想。”
这些思想问题不解决,没有一股劲,要想生产跳上去是不可能的。我们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上,发动大家学解放军、学大寨、学大庆,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同时,通过传达第三次全国棉花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了全县棉花学赶慈溪、常熟,玉米学赶崇明,大讲多增产多贡献,大讲生产为革命,组织全面学先进、赶先进的运动,促进思想革命化。生产队长和贫农下中农积极分子纷纷议论。他们分析了自己的条件,一致表示要实现粮棉双高产。
在初步解决这些思想问题后,干部、群众的信心都提高了,同时也普遍感到担子很重,迫切需要增产办法。我们就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群众性的总结生产经验的活动,摆成绩、摆经验、比差异、查漏洞、找原因、议措施,揭开了生产斗争的盖子,挖出了增产潜力,找到了增产办法。很多地方通过对照先进,把自己的问题一个一个地排出来,并且一个一个地研究解决的办法。群众积极献计献策,把革命精神落实到增产措施上。
思想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彻底解决的。在生产过程中,在一些重大关键措施上,在每个战役中,我们都抓住活思想,做思想工作,促进人的思想革命化。经过这一年,我们更清楚地理解了:没有思想上的革命,就不可能有生产上的革命;思想上不断革命,生产上才能不断前进。
星火燎原
一九六三年全县六百个大队,九千三百个生产队中有八个大队和三百八十九个生产队实现了亩产皮棉百斤以上,有二十九个大队和九百个生产队实现了亩产粮食八百斤以上。一九六四年全县要亩产百斤皮棉、八百斤粮食,就是要把这些高产单位的生产水平变为全县的生产水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九六四年三月份,全县召开了有一千三百多个先进集体的代表参加的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通过总结和交流经验,树起了三十六面旗帜。各公社、大队也都树立了各自的旗帜。这些当地的旗帜,对当地干部和群众来说,靠得近,看得见,是活生生的榜样,对争取实现亩产百斤皮棉、八百斤粮食,是很大的鼓舞力量。
树本地的旗帜很重要,学外地的经验也很重要。我们前后组织了县、区、公社干部参观学习了慈溪、常熟、天门、海门、南通等县的经验;并且派人常驻慈溪,通情报,送消息,学经验。取人家之长、补自己之短,对于推动生产,作用很大。
怎样把先进单位的“星星之火”引到广大地区?我们总结了一九六三年县委搞三个样板大队的经验,一九六四年进一步运用了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社员群众三结合搞样板的方法,以一点带多点,以点带面,开展比学赶帮,推动平衡增产。全县公社以上各级干部共搞了六十八个样板大队和一千三百个样板生产队,样板田共四万多亩。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在样板田示范,组织现场参观,在干部和群众自觉接受的基础上,开展比学赶帮,带动面上的生产。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技术示范推广网,出现了见先进就学,见后进就帮,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局面。
我们在合作公社七大队搞了“早培早发”的样子,然后召开全县公社党委书记和大队支部书记参加的现场会议,开展了麦收前后“双六抢”(麦收前在麦行内间苗、治虫、松土、除草、扶麦、补种,麦收后灭茬、中耕、治虫、施肥、移苗、开沟),争取带桃入伏的比学赶帮运动。由于“双六抢”比往年提早半个月左右完成,有三分之一的棉田做到带桃入伏,这在我县是少见的。以后,凡是重大的关键性措施,都这样做,使比学赶帮运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群众反映:今年生产喊得少,做得多,比学赶帮劲头高。
这一年,各级干部蹲点搞样板,参加劳动,掌握了第一性资料,问题看得准,关键抓得狠,指挥生产更切实、更大胆。一些新的技术措施,也都在样板队、样板田先试验,成功后再推广。
对于一些问题比较多的后进单位,县、区、社各部门派人驻点,帮助领导,还从机关中抽调一百二十个干部,到后进大队帮助工作或担任实职。一九六三年全县产量低的单位,经过重点帮助,一九六四年改变了低产面貌的占百分之八十五。天汾公社九大队盐碱地多,原来单产皮棉一直只有三、四十斤,县里派了工作组专门帮助,经过两年努力,一九六四年亩产皮棉达到一百零四斤。
巧争主动
争取粮棉双丰收、双高产的思想问题基本上解决了,粮棉争地、争肥等问题也基本解决了,再进一步抓增产关键,从哪里抓起?我们又作了调查研究,了解到我县棉花过去一直迟发晚熟,产量不高,主要原因是没有针对麦套棉的特点,抢住季节火候,及时培育管理。总结了这个经验教训,一九六四年就以“早”字当头,以抓“三早”(早备耕,适时早播,早培)为前提,争“三苗”(早苗,全苗,壮苗)为基础,争“三桃”(带桃入伏,伏桃满腰,秋桃盖顶)为目标。这样做,就基本上改变了迟培迟发、单纯依赖秋桃、迟熟低产的局面。
这是我县棉花栽培技术上的又一次革命。往年基本上没有伏前桃,伏桃占百分之三十,秋桃占百分之七十。而一九六四年伏前桃占百分之二点九,伏桃占百分之四十二点四,秋桃占百分之五十四点七。虽然一九六四年气候条件比较有利,三麦成熟提早十天左右,对棉花早发育,早结桃,多结桃都有利;但是一九六一年和一九六四年的气候条件差不多,由于栽培管理不及时,就没有达到“三苗”和“三桃”的要求。有了“三苗”,就能更好地做到带桃入伏。带桃入伏虽然桃数不多,但是有了带桃入伏,就可以多结伏桃,再争秋桃盖顶,栽培管理上就取得了主动。
在学习外地经验时,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短处,注意从本地条件出发,不打呆仗。我们肥料少,就合理安排,力求适时适量,用在刀口上。根据高产队的经验,全面推广早施苗肥,重施花铃肥,平均每亩棉田施硫酸铵十九斤,其中花铃肥为八至十二斤。这对早发不早衰,多结秋桃,作用是显著的。我们也懂得了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运用劳力多的有利条件,在合理密植、早培早发、治虫、精培细管等方面多下功夫,来弥补自己的短处。一九六四年棉花每亩密度六千株左右,比一九六三年增加六百株左右,重盐碱地每亩搞到一万株左右。密植了,只要早培早发,精培细管,该促进的时候就积极促进,该控制的时候就适当控制,棉花就不会疯长。一九六四年在提高密度的情况下,加强管理,单株结铃平均比一九六三年增加一点一七个。治虫抓得早、抓到底,讲究经济实效。冬春采取综合性措施防治越冬红铃虫,四千九百个仓库放养了金小蜂,晒花工具都进行了处理。田间防治按照虫害发生规律,强调打准打狠。用药并不很多,就基本上控制或减轻了虫害发生。
县委提倡既要以革命精神种田,又要以科学精神种田,把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在全县范围内组织了一支群众性的科学技术队伍。各公社配备技术人员一人,并运用供销系统生产资料供应方面的同志二百多人,推广技术。各大队都配有棉花专职干部,帮助群众贯彻执行各项技术措施。全县办了六百多所业余红专学校,有六万八千多名学员,实行政治、技术、文化三结合,做什么学什么。一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支技术力量对开展农业科学实验、争取生产斗争主动权发挥了很大作用。
不断前进
一九六四年我们虽然实现了粮棉双高产,但比起兄弟地区来,还有很多不够的方面。阶级斗争的纲举得不高,阶级路线和群众路线贯彻得不够,领导干部蹲点劳动做得较差。社与社、队与队之间,产量差距还很大。在增产措施上也还有不少漏洞:有一部分棉田没有做到适时早播、早培早发;施肥技术水平不高,有些地方因为施肥方法不当,棉花发生早衰现象;有的地方治虫不及时,质量不高;部分地区水利不配套,在干旱时缺乏水源灌溉;播种、中耕工具比较落后,提水、治虫工具普遍不足。
特别应当注意的是:过去几年间我们的棉花丰收,一般都是在旱年的情况下取得的,还没有经受雨水多的年份考验。目前,部分干部骄傲自满、增产到顶的思想又在抬头,成绩看得多,缺点看得少,向后看得多,向前看得少,这是一个突出问题。
只要认真解决这些问题,我县粮棉增产潜力还是很大的。我们要坚决在党的领导下,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依靠群众,总结经验,鼓足干劲,充分运用一九六五年新的有利条件,尽力克服不利条件,向更高的奋斗目标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