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我国古代货币新资料的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3-12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我国古代货币新资料的研究
我国科学工作者解放以来通过发掘和调查,获得很多古代货币,为研究我国古代货币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最近,汪庆正在《十五年以来古代货币资料的发现和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一九六五年第一期)一文中,根据新发现的一些货币资料,就古代货币史中若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货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实物货币。关于它的使用年代的上下限,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汪庆正认为,“货贝”在夏文化或商早期以前文化时期,已经普遍使用。而从殷代和西周遗址、墓葬中“货贝”的出土情况看,它随殉葬奴隶埋在一起,有的还同蛤壳串联起来当饰物。可见当时它已不是一种货币,而是一种并不珍贵的装饰品了。他还依据恩格斯对古代货币起源和发展序列的论述,进一步推断至少在殷代后期和西周,我国已进入了金属称量货币时期。
汪庆正还对新发现的耸肩尖足空首大布作了说明。他认出这枚在山西侯马牛村古城出土的空首布币面上的文字是“×××黄釿”。他说,新莽有“大布黄千”币,“黄千”即一个大布当一千的意思,因而“×××黄釿”亦即这个尖足布当“一釿”的意义。汪庆正断定,“釿”是青铜的重量单位,也是一种货币标度。经过对传世釿布的调查,他算出“一釿”约重三十四——三十七克,并由此推出古代衡制里的另一个单位“益”的重量约为三百四十八点七五克,约等于十釿。这枚“×××黄釿”布同传世的耸肩尖足空首大布及汲县山彪镇发现的空首布相较,其重量和体型比前者稍轻和小,比后者稍重和大。汪庆正认为,这可能是符合马克思的论断:“金属铸币的名义含量与金属含量间最初并不显著的差别可以发展成为绝对的分裂”,即铸币减重的过程;也可能是有过一次衡制改革。
关于金、银“币”,汪庆正认为,黄金和白银在我国古代曾被铸成各种形态,如长条形、元宝形、马蹄形等。但是,它们都被按重量进行交易,是称量货币。因此,黄金和白银在我国古代基本上没有稳定地取得严格意义的货币地位。
此外,汪庆正还提出和探讨了其他一些问题,如秦半两钱的始铸年代和断代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