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专业化生产为技术革新开辟了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3-13
第5版()
专栏:

  专业化生产为技术革新开辟了道路
  天津市弹簧厂 岳泰东
我厂原是天津市公私合营弹簧厂的一个车间,一九六四年五月一日独立成厂,现有职工二百四十人,专门生产各种螺旋钢丝弹簧(包括压力簧、拉力簧、扭力簧)和元钢弹簧。这些产品用于农业、工业、交通等各方面,供应全国许多城市、厂矿和科学研究部门使用。我们生产的弹簧的轻重、大小和批量千差万别。从重量上说,最重的一个达八十九公斤,最轻的六千个才够一公斤;从长度上说,最长的有一米多,最短的只有十五毫米;从批量上说,少则几个、几十个,多则上千近万。
分厂前,产品质量不稳定,交货期没保证,用户不断减少,生产任务不足,大部分产品处于亏损状态。分厂初期,职工反映我厂有“一多二低”,即:亏损产品多,管理水平低,生产水平低。分厂后,各项生产指标显著好转。工业总产值去年十一月份比分厂前提高了百分之二十;产品质量过去除两种弹簧达到一级品外,余均为二级品,分厂后全部达到一级品;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百分之十七;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大幅度提高。
厂子小了,生产专业化了,生产的品种少了,就为改装和试制专用设备和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为技术革新、采用新工艺开辟了道路。
过去,生产弹簧都是手工操作,生产重型弹簧,工人象推磨一样,把钢条卷在钢柱上;生产小型弹簧,工人缠簧象老太婆摇车纺线。一九五八年,工人们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制造了一些简易机具,实现了卷簧的半机械化生产。但是,直到分厂前,弹簧生产上的劈缝、并头等工序仍然是手工操作。分厂后,短短几个月,就搞成功了十一项重大革新,其中专用设备九台(包括小型自动卷簧机、重型卷簧机、疲劳试验机、磁力检伤机和挠卷试验机等)已经投产,对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减轻工人劳动强度,起了很大作用。例如,小型自动卷簧机,一次完成卷、切、并头三道工序,节约三个人,按一万个压力簧计算,提高劳动效率四至二十六倍,而且产品质量大为提高。重型卷簧机投产后,卷簧时自动劈缝,代替四个壮劳力用十八磅手锤劈缝的笨重劳动,提高劳动效率两倍,并节约煤百分之五十。
分厂前,由于管理层次多,这个车间离厂部又远,厂部认为这个车间生产的产品不是重点产品,因而领导干部很少到这个车间来,听不到群众的呼声,领导与工人之间形成隔阂。分厂后,厂长直接抓生产小组,深入群众,特别是实行了半日劳动制,干部与工人的关系密切了,生产上的各种问题也解决得快了。例如,工人在生产中发现图纸与实际操作不符,过去是打电话给厂部,审图员就叫把图纸和实物一起送到厂部进行审查,审查完再找人送回车间,往返就得一两天。现在审图员就在生产小组旁边办公,每天都到小组了解情况,参加劳动,发现问题当时就解决了。这样做,工人很满意。很多老工人反映:“现在领导变了,什么事都和我们商量,有困难有人知道,有问题有人解决,累了领导还劝我们休息,我们再不好好干对不起领导。”
分厂后,加强了技术力量,领导干部对技术革新抓得很紧,深入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并抽调九名老工人、四名徒工组成两个革新小组,脱产搞革新,领导干部每日参加半日劳动,技术人员每日跟班劳动,和工人一起研究解决技术革新中的问题,真正做到了“三结合”,使技术革新进展很快。例如,小型自动卷簧机从一九六三年四月份就开始搞了,但是在分厂前,搞了一年多未搞成,分厂后,大干四十天就实现了。
可见,“小而专”企业的优越性是很大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