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在设计工作中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3-14
第5版()
专栏:

在设计工作中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安建
目前,设计工作中有许多问题摆在设计领导机构和设计人员面前,需要去逐步解决。但是在这些问题中,首先应该解决的则是设计工作中的思想方法问题。这就是如何在设计工作中正确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问题,如何在设计工作中肃清机械论、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把毛主席思想运用到设计工作中去,用毛主席思想指导我们的设计工作。这是设计工作当前的一个主要问题。
正确解决“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目前设计工作中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突出的、集中的表现在没有正确解决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上。具体说,就是我们的许多设计部门缺乏和不重视实践经验,没有积极地从实践中提高设计水平,没有在实践经验中检验自己的设计是否正确,修正那些不正确的部分。长期以来,我们的设计工作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深深地受着外国设计中那些机械论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束缚,埋在外国设计的那些烦琐哲学的资料公式中,不重视从实践中总结自己的设计经验。一个工程建成投产以后,设计人员不到现场认真总结一下,看看自己的设计究竟如何,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譬如鞍钢,它的建设是外国设计的,其中也有很多厂矿、车间的设计我们参加了或修改了,但是这些设计究竟有什么问题呢?直到现在没有全面做过总结。另外,还有很多工厂、矿山完全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也没有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在建成之后,从这些实践中去再认识,从再认识中总结出必要的结论。即使有,也没有让所有参加设计的人员都参加,组织讨论、研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结果,在我们的设计工作中,就形成了长期脱离实际的状况。设计工作在设计之前不重视生产实践,设计之后又不到生产实践中去考核,这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
设计本身是理性的东西,设计方案,各种设想,都是主观的东西。为什么能在设计中设想出这样一个或那样一个轧钢机、选矿机呢?为什么在设计中确定了这样一个或那样一个生产流程呢?这就是因为你看到过很多种类的轧钢机、选矿机,看到过不同工厂的不同生产流程,这样,就使人能够设想新设计的工厂应该安装什么轧钢机,工艺流程应该怎样等等。设计不能凭空而来,而是从客观实践中来的。即使设计最新式的工厂,也是看了许多旧的工厂,了解它有哪些问题,了解它可能做怎样的改进,才能设想出来。看到了很多工厂、机器、生产方法、运输方法等等,经过人的思考,设想或设计出新的工厂、新的生产流程、新的运输方法等等,这就是由物质到精神,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种由客观到主观,由实践到理论(思想)的过程,就是认识的一次飞跃。
没有客观的实践,就不可能有方针、方案、设计等等思想。但是人的思想并不只是对客观的简单的反映,当人们看到过很多轧钢机、轧钢厂,并且从实践中知道了每一个轧钢机、轧钢厂的长处和短处,经过研究,吸取了它们的优点,去掉了它们的缺点的时候,就能够设想出和设计出一个更好、更合理的轧钢机、轧钢厂。这就是说,如果正确的认识了客观(各种轧钢机、轧钢厂),那么所设想出来的设计,也就可以说是更完整、更系统、更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因为设想出来的轧钢机和轧钢厂,修正了旧的轧钢机、轧钢厂的不合理部分、不合客观规律的部分)。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主观思想不仅是客观实践的反映,只要它是正确的反映了客观规律,它就又能反过来指导实践,即根据新的设计,建设起一个更好的工厂。
但是事情不是到此就完结了。因为我们对客观的认识总还是不全面、不完整、不深刻的,总还有片面性。尽管设计前对于客观(工厂、矿山)有了许多直接间接的知识,但是客观是极复杂的,对它的认识不可能一下就很深刻很完全,因而设计出来的工厂、矿山可能不完全符合客观规律,也就是说,还可能有某些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在工厂按设计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和建成之后,设计人员还需要再去看看,再去观察一下全部设计中哪些是对的,哪些不完全对,哪些完全错了,设计是不是采用了合乎客观具体条件的生产方法,设计根据的条件是否正确等等,用客观实践来检查自己的设计是否正确,是否合理,这就是毛主席讲的人的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也是更重要的飞跃。如此多次反复,对客观的认识才能比较接近完整、正确。
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也就是设计和生产实践的关系。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只有这样做,才是正确的工作作风,才是正确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设计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一样,只有根据毛主席的思想去做,才能走向正确的道路。
现在,我们的设计工作正是在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毛病。我们工作和思想的进步,是依靠对于客观实践不断地反复认识,也就是前边说的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的不断反复。可是目前在我们的设计工作中,却缺乏这种反复不断的认识过程,特别是缺乏前边说的那种第二次飞跃(更重要的认识过程)。例如,在我们的设计工作中,比较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思想作风:设计完成以后,就好象事情已经终结,至于交出设计后建设情况和生产情况怎样,似乎与自己无关,就不管了。设计的轧钢机安装了,厂房盖起来了,但是究竟还有什么问题,不知道。没有在自己设计的工厂、矿山建成、生产以后,再去考查、了解自己设计的厂矿究竟在实际生产中怎样,有什么问题。因而,下次设计还是老样。
客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设计所根据的数据、条件,所根据的一切知识,也是经常发展变化的。时间、地点、环境、技术等等条件变了,如果设计不变,就不会是好设计。如炼铁技术不断发展,在生产中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就使高炉不断变化,要是不到高炉上了解、研究,没有对高炉新的生产实践的认识,也就不能把新的因素或已经变化了的因素反映到设计中去。例如高炉两次大修之间的时间,由于生产条件、技术条件的变化,也可能是七、八年,也可能是十几年,如果设计还是按老规矩考虑检修力量、设备能力和耐火材料需要量等等,那就错了。这就是理论(设计)脱离实际,也就是主观主义。
可是我们的设计工作,长期以来不认真到现场总结设计,没有第二次认识的飞跃,这样经验就不能丰富。当然经验多不等于能力高、水平高,只有能够总结经验,才能使一个人的能力提高。两个人知识一样,见闻一样,经历一样,其中一个人比另一个人的能力强些,提的意见正确些,差别就在于这个人善于总结,另一个人不善于总结。正如吃了东西,要消化才能长得壮。设计工作也一样,要总结,要消化,要吸收新的营养,才能提高。
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和他的许多著作,都是教导我们如何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以及如何认识复杂的事物。毛主席创造性地而又用极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和发展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他经常反复地教导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教导我们只有经过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教导我们如何运用两分法去分析一切事物。所有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实践是多么重要,不断在实践中去检验和总结自己的认识是多么重要。设计院应该选几个典型的工厂、矿山,让参加设计的人员都认真地到现场去看看,了解一下设计的情况,切实找出毛病,全面、深入地进行总结,也就是从实践中再认识。
既要解放思想 又要实事求是
我们的设计工作有不少是从外国学来的。在建国初期,我们根本不会工业建设方面的设计工作,向外国的设计学习是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习到了设计工作的一些基本知识;同时,外国设计中那些机械论的、烦琐的、形而上学的思想,也在我们的设计工作中滋生发展起来了。这主要表现在:在设计中只考虑技术上或经济上的问题,而不考虑人的因素、政治因素、思想因素,因而把一切技术与经济因素看成是静止的,看不到由于人的因素及政治思想因素可能引起什么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变化,可能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什么变化;把设计中的平衡看成是死的、绝对的,因而设计思想也就是机械的、消极的平衡论;不是根据各种不同的条件去进行具体的设计,而是根据一成不变的规范去进行设计;不是根据设计部门与生产部门、施工部门以及科学研究部门的互相协作,相互结合,并且吸收这些方面的意见去进行设计,而是设计机构撇开这些部门的意见,孤立地依据自己的书本去进行设计;不是重视工人实践中丰富多彩的各种新经验,虚心吸收工人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成百成千的技术革新,而是轻视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的革新创造,不考虑如何从群众里吸收经验以丰富设计知识,因此,把设计看成只是“专家”的事,在设计中从来不讲与广大群众的技术革新相结合;等等。这样,设计工作就钻进了狭小的死胡同,埋到了书本公式中,形成了“专家路线”和机械论、形而上学的思想。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我们在毛泽东思想的启示之下,开始破除对外国设计教条的迷信,在解放思想、敢于独立思考的精神下,否定了许多外国设计思想中不正确的东西,并且曾经做出了一些比较好的设计。对外国的一套不正确的设计思想、方法、程序、规范、制度的否定,是必要的、正确的。不否定,就要受这些“金科玉律”的束缚。今天,我们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反对那些机械论的、形而上学的、孤立地看问题的设计方法。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否定一切,外国设计中合乎科学的部分,正确的部分,我们还是应该接受的。
我们在批判和否定外国的资产阶级设计思想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够、严格的科学态度不够的缺点,设计工作中,产生过一些片面性的毛病。后来,有不少人就想把原来学的一套外国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重新恢复起来,在设计工作中,就又发生了回到旧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老路的趋势。有的地方把初步树立起来的正确的设计思想否定掉,把被否定过的一些机械论的、不正确的东西恢复起来了;敢想敢干的革新精神都没有了;对设计程序、规程、方法等必要的改革也认为不行了,似乎非要恢复过去的老样子不可。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破除迷信和科学态度,本来是辩证的统一,不能分离开来。我们否定那种机械论的设计思想是必要和正确的,破除迷信是对的,但不要和科学态度对立起来。要破除迷信,也要尊重正确的公式,正确的数据,正确的验算,正确的规章制度等等。不能说要破除迷信,过去的东西就通通不对,一起打倒,还必须有科学态度。我们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既要破除迷信,又要尊重科学。设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观点设计工作在外国的形而上学的设计思想影响之下,有许多糊涂的观点,它妨碍了设计进步。举几个例子来说:一、单纯为“设计辩护”的观点。这个观点是我们从外国学来的,大家都很熟悉,在设计人员中已深入人心。这个错误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支配着我们的思想,指导着我们的行动。设计院做出设计之后,就认为自己的设计是唯一正确的、完美无缺的,因而在与别的部门研究讨论这个设计的时候,唯一的任务就是“为设计辩护”,无理也争三分。明明别人提出的反对意见很有道理,可是设计人员总还是抱住原设计不变,好象承认了别人的意见正确,就有损设计人员的威信;或者承认了别人的意见正确,就有使自己的设计大部返工的麻烦。因此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力排众议,通过自己的设计。这种立场是个人主义的,观点是唯心的,形而上学的。
设计方案或具体的设计提出之后,要请生产、施工以及其他部门共同审查,这种审查应该有两个作用:一是在审查中吸取各方面好的意见,来修改设计,提高设计的质量,使它尽可能臻于完善;二是要解释设计的思想和各方面的根据,维护设计中正确的部分。这就是说,在与别的部门共同审查设计的时候,对于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要吸取;另一方面,对于别人提出的不正确的、片面的意见,要给以解释(因为参加设计审核的施工部门或生产部门,也可能从局部观点出发,提出某些片面性的意见),并且应该坚持正确的意见。但是无论如何,在设计审查的时候,第一位的不是辩护,而应当是吸取别人的好的意见,以便把设计修改得更好。因为我们在设计过程当中所认识到的东西,可能是片面的,因而设计也可能有各种缺陷。如生产部门根据生产要求提出好的意见,施工单位根据施工经验提出好的意见,就应该吸取,修改设计。设计所根据的条件、数据也是会变的,因而设计要根据实践经验修改,书本上的东西是死的,或者是过了时的,我们不能教条式的抱定书本上的东西,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不能说设计一经做好就是唯一正确的。如果我们只是辩护,就会引导我们的设计工作走进死胡同,脑筋僵化,什么也装不进去,听不见别人的意见,就要脱离实际,不能再提高了。当然,为设计辩护还是要的,但这是第二位的。如果别人反对设计中正确的东西,提得不全面,只从局部利益出发,或者只从某个局部考虑问题,设计人员就应该为原来正确的设计辩护,要解释清楚,说服别人,坚持正确意见。而不敢坚持正确意见,不敢为正确的设计辩护也是不对的。既坚持设计中正确的部分,又根据别人正确的意见修改原设计中不合理的部分,这才是对于“设计审查”的唯一正确的态度。
二、“相互制约”问题。设计工作中有一种所谓“相互制约”的理论。这种不正确的“相互制约”论是另外一个妨碍我们前进的糊涂观点。
工作或事物本来不是孤立的,它是与别的工作或事物相互有联系的。因此,“相互制约”本来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并不是完全错误的东西,没有必要的“相互制约”怎么能行呢?如生铁的质量要有个标准,不能波动很大,生铁的化学成分波动大了,炼钢就不好办;焦炭的灰分如果今天百分之十四,明天百分之十八,后天百分之十二,炼铁也是没有办法的。因此,就需要有一个规定,不能每个部门愿意怎样就怎样,这就是说应该有“相互制约”,这是事物的一面。但是,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不能把工作或事物的“相互制约”孤立起来,或者把它看成是唯一的。还有另外一面,而且是主要的一面,那就是工作与工作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和相互制约,也是对立的统一。工作与工作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第一位的是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如设法把耐火材料质量提得更高,使炼铁、炼钢、炼焦更好办;矿石品位更稳定,下步工序也就好办。矿山搞好了,炼铁、炼钢就发展,发展了炼铁,反过来又可促进矿山的发展。只有这样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生产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
有人反映说,设计院的“四表”(各专业部门的进度表)简直把人都“制约”死了,各部门为了“四表”整年地闹纠纷,闹“磨擦”。其实所谓“四表”,应该是各个设计专业之间“相互协作”又“相互制约”的进度表。没有这种又是相互制约又是相互协作的进度表怎么行呢?孤立地强调“相互制约”是错误的,设计院内各个部门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相互创造条件,而不是相互制约,相互拉后腿。对己要严一点,要主动为别人、别一个专业部门创造条件。在“四表”中规定设计进度,主要应该是为了更好地相互协作。如果大家都认识到工作中主要的是相互帮助,设计效率就提高了。如果明明你这个部门的图纸或资料一个月能做完交出,另一部门即据以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可是硬要求在“四表”中规定三个月交出,以便别人制不住自己,这就只有妨碍工作。
单纯的“相互制约”的思想方法反映到整个设计里去,产生的危害就更大了。厂矿的生产部门与运输部门、辅助部门、研究部门之间,上下工序之间,左邻右舍之间,本来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在“相互制约”论的思想方法引导下,各个设计专业组织在设计自己这一部分的时候,总是离开整个厂矿的全局观点,单独地和局部地考虑问题,因此就发生这样一些情形:或者设想和要求前一工序给自己最理想的条件,不管对前一工序要求的条件是否经济合理;或者为了保证自己这一部分的设计无可非议,而在设计中过大的增加设备能力的保险系数,不管将来生产中长期不能完全发挥设备效果是否经济合理;或者几个工序之间,左邻右舍之间可以共用的设施,为了怕“制约”,为了自己的方便,就在设计中各搞一套,结果,一个厂矿就有几套同样类型的设施;或者某一个生产措施可以由前一工序解决,也可以由后一工序解决,类似这样的问题,常常是哪一个工序的设计里都不解决;等等。这样,一个厂矿的设计就形成了许多既不经济合理,又宠杂重复的设施。
各个设计专业部门之间有“相互帮助”的一面,也有“相互制约”的一面,这是辩证的统一。过去的问题是忽视了相互帮助的一面,而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后来更发展到相互掣肘)放在第一位,这就把位置摆错了。
三、现场设计问题。现场设计是好事情,是克服脱离实际的好办法,应该提倡。要了解实际,就要到现场。而且有些设计很需要到现场去做。但是,这也不能绝对化,不要搞形式主义。现场设计是一种好的设计方法,但它不是唯一的方法,不能说要现场设计,就不能在设计院里进行设计,甚至设计院也不要了,只要分成几个组,到工厂去做设计就可以了。设计大本营(设计院)还是需要的,将来还有许多设计需要在设计院里做。可是现在我们必须强调地提倡现场设计,因为目前设计工作中的主要缺点是脱离实际。而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是克服脱离实际这种毛病的根本方法。
在现场设计,还是在设计院里设计,这是形式,不是本质。本质是设计能不能联系实际。有时候到现场收集第一手材料,然后回到设计院设计,设计完了又到现场总结,这样也能做出好设计。反过来说,如果现场设计组只是搬了个家,并没有重视实际,也不重视群众的创造,设计的工厂投产后也不去总结,还是做不好设计。现在提倡现场设计,是为了使设计人员接触实际,了解实际。不能认为只要是到现场就一切问题都解决了。重庆设计院工作组到鞍山后,干劲很足,在现场把四高炉的问题摸得很清楚,掌握的情况比生产部门提出的资料还要完整,因而他们就能做出改进高炉的好设计。如果不做这些工作,即使到现场也只能是个形式。所以,必须提倡今后经常到现场了解情况,总结设计。但不能否定在离开现场的设计院里也可以做出很好的设计,关键是联系实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