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在样板田上发展农业科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3-15
第5版()
专栏:

  在样板田上发展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南祁阳工作站 刘更另 江朝余
从一九六○年起,我们在湖南祁阳县官山坪大队进行改良低产田的科学研究。
五年来,我们同群众一块参加劳动,从劳动中作调查,总结当地群众的生产经验,进行科学研究,提出了“冬干坐秋,坐秋施磷,磷肥治标,绿肥治本,单季改双季,晚稻超早稻”的一套防治水稻“坐秋”的办法。我们所在大队水稻的生产,单产从一九六○年的三百五十斤,提高到一九六四年的六百八十斤。祁阳县运用点上经验,改良了低产田八万亩,平均每亩增产百分之三十。
从生产实践中找课题
农业科学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生产服务,就是要使农业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农业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农业科学工作者就去解决什么问题。
过去,我们当中有些人认为,农村不是搞科学研究的地方,即使搞也搞不出有“水平”有“理论”的东西来。尽管在下去之前,我们也反复学过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道理,但当下去时,不少人仍然有个人打算,带有各式各样不切实际的研究题目、试验方案。有些试验,虽然勉强做了,报告也写了,但是到底给生产带来些什么好处,增产还是减产,谁也回答不上来。碰了钉子,感受很深,思想斗争也很激烈。经过大家讨论,决定先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到群众中去,到生产实践中去,老老实实地当群众的小学生,同群众一起参加生产劳动,进行调查研究,从生产实践中找课题。
通过一段的生产劳动,我们发现当地的大量的鸭屎泥田,冬干后水稻发生“坐秋”现象。所谓“坐秋”,是指水稻插秧后,稻苗老不返青,黄叶枯尖,稻根变黑,生长停滞,农民把这种春天插秧一直坐到秋天才生长的现象叫作“坐秋”。水稻“坐秋”的现象在南方各省区都很普遍,仅祁阳一县就有半数以上的稻田受到它的威胁。这种现象一旦发生,不仅一般技术措施无法补救,水稻严重减产(每亩一般只收一两百斤),而且耽误季节,只能种一季稻,甚至连续两三年都得不到好收成。所以农民说“一年干冬,三年落空”。这是提高当地生产的主要障碍,也是农业科学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科学地总结群众的生产经验
研究课题是从生产实践中来的,可是进行科学研究又该从何着手呢?开头,我们从书本上学,找文献,查资料,查来查去也没个结果。又向过去留学英美的专家请教,他们也没有办法。有的说水稻“坐秋”是缺硫,有的说是缺硅,也有的说是“腐殖质不够不能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等等。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呢?谁也不敢说。我们把硫、铁、硅和日本的土壤结构改良剂都拿来进行试验,结果都失败了。
我们根据毛主席的教导,向群众请教,向实际请教,同农民一道讨论研究。从总结农民传统经验入手,广泛开展调查,我们除了在官山坪作调查外,还先后在祁阳、祁东、衡阳、东安、邵东、常宁等县作调查。经过这些调查,获得了大量的感性知识。例如,同一地形部位,鸭屎泥“坐秋”,黄夹泥不“坐秋”;同是鸭屎泥,冬干的“坐秋”,冬泡的不“坐秋”;同是冬干的鸭屎泥,插早稻“坐秋”,插迟稻不“坐秋”;同是插迟稻,气温泥温低时插的秧“坐秋”,气温升高后插的秧不“坐秋”;同时冬泡的鸭屎泥带冷浸的“坐秋”重,不带冷浸的“坐秋”轻。通过这些现象,我们了解到水稻“坐秋”与环境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有关系。
环境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农业技术措施是人掌握的。因此,人一定能够防止水稻“坐秋”。但是,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坐秋”呢?官山坪老农周培祥告诉我们,他曾经用少量的鸡鸭粪塞秧兜,效果很好。祁阳县山区老农徐贤秀告诉我们,把陈砖土磨成粉施到“坐秋”田里,效果好。山区老农还说,用牛骨粉沾秧根能够防治冬干鸭屎泥水稻“坐秋”。根据这些线索,我们把许多办法拿来做对比试验,证实了老农的这些办法都有一定的作用,其中牛骨粉防治“坐秋”的效果特别突出。我们想这是磷素的作用。一九六一年我们用过磷酸钙进行试验,一试就灵,获得了突出的增产效果。每亩施四十斤到五十斤过磷酸钙可以增产稻谷一百斤到一百五十斤。我们先后在十四个大队做了一百五十七次试验,都获得了同样结果。磷肥在生产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从施用磷肥防治水稻“坐秋”的措施中,认识到水稻“坐秋”是由于土壤缺磷所引起的。但是,为什么鸭屎泥冬干后土壤就缺磷,引起水稻“坐秋”呢?为什么“坐秋”的水稻在泥温升高后有所减轻呢?可能泡水和泥温升高能增加土壤的磷素改善水稻的营养状况。根据这个推论,我们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了解到鸭屎泥田在冬浸时,土质柔和松软,泥浆多,泥团少;一经冬干,土壤结成大量外湿内干的泥团,犁不碎、耙不烂,密集于耕作层。随着泥浆向泥团的转化,有效磷素被固结起来了,植物不能吸收利用。如何融化泥团,把被固结的磷素解放出来供植物利用,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任务。这个问题解决了,能节省化肥,减少生产投资。
融化泥团,活化土壤中磷素的措施,科学上很少研究,但是群众早已这样做了。根据我们分析试验,农民蓄水泡冬就可以增加土壤有效磷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农民用多犁多耙打碎泥团的办法,就缩短了浸泡时间,加速磷肥活化。农民施猪粪、压山青的经验都能活化土壤磷素,防止磷肥固结。根据我们试验,用猪粪液融化泥团的效果比泡水化泥的效果高百分之三十。用绿肥茎叶与难溶的磷酸钙混合一块沤,可以提高有效磷一倍左右。由于这些经验的启发,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土壤中磷素运动变化的规律,即:土壤中存在着磷肥有效化和无效化的过程,即固结与反固结的过程。泡水、提高土温、施猪粪、压山青、多犁多耙,可以促进土壤中无效态磷素向有效态转化,这就是反固结的过程;土壤干燥、降低泥温、减少有机物,可以使有效态磷素向无效态转化,这是固结的过程。
在实践中对土壤内部的变化,总结出来了许多规律性的认识,我们再来研究农业技术措施,就主动得多了。为了增加土壤有机物,除了发展养猪、采集山青外,我们还想办法发展绿肥。但是,要种绿肥就得开沟排水,把冬水田改成冬干田,这样一个措施与当地蓄水泡冬的经验有矛盾,群众抵触很大。原因是一九五七年群众种绿肥失败了。经过调查研究,由于当时没有防治水稻“坐秋”的办法,也没有认识到鸭屎泥冬干土壤中磷肥就要被固结,土壤中缺磷不仅绿肥长不起来,来年水稻还要“坐秋”。吸取了过去的教训,我们本着以小肥养大肥的办法,在种绿肥的时候先施少量磷肥,使绿肥长起来,再通过绿肥分泌和腐解放出的有机酸来活化土壤中被固结的磷素。在作法上采取坚持搞点和逐步扩大的办法,结果绿肥很快就发展起来了。一九六四年绿肥面积占稻田面积百分之五十,新的耕作制度出现了。土壤培肥了,在连续种植绿肥两三年的田里有效磷很多,不需要再施磷肥,水稻单产也提高了。在认识绿肥活化土壤磷素的规律以后,我们提出了绿肥治本,以防治水稻“坐秋”,培肥土壤的措施。但是,怎样运用泥温升高土壤磷素活化的规律来为生产服务呢?农民在冬干鸭屎泥里设法种一季迟稻,并在泥温升高后再插秧,在有冷浸水的田里设法弄开冷浸水,虽然如此,但是正当七、八月,泥温上升土壤磷素大量活化的时候,一季稻不需要磷肥了,磷肥被白白浪费。我们根据这个线索,研究发展双季稻,早稻靠绿肥分解出来的磷肥,晚稻靠土壤中释放的磷肥。事实证明,这个双季稻绿肥制在这里是一个经济合理的农作制度,它能充分利用土壤的潜在能力。因此,双季稻的面积不断扩大,到一九六四年发展到占稻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单位面积产量不断上升,一九六○年全大队稻谷平均亩产三百五十斤,一九六二年提高到五百六十四斤。在这基础上我们总结出来了“单季改双季”的经验。
让科学结论回到实践中验证和发展
研究有了结果,下步怎样走。按照过去的办法,写出研究总结报告,往上面一交就完事了。至于研究结果的运用,推出门去就不管了。开头,我们当中有些人认为,“研究人员搞示范推广,得不偿失”。但是,经过讨论,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搞点的目的是为了带面。光管研究,不管示范推广,不仅不能迅速解除“坐秋”对生产的危害,同时也不能验证和发展我们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们决定扩大服务范围,把研究成果回到大面积的生产实践中去。一九六三年起,在祁阳县组织了过磷酸钙示范试验网,推广了五万亩磷肥。一九六四年我们依靠祁阳县十一个农技站、一个县委工作组与各级干部的试验田,在祁阳县搞了七万亩钙镁磷肥的示范样板。在绿肥示范试验中,我们在六个区十二个公社的二十多个大队中,建立了各式各样的样板田,先后直接掌握了磷肥试验点二百八十七个,绿肥试验点八十七个。多点试验和示范推广的结果证明,磷肥绿肥的措施对防止水稻“坐秋”改良低产田是有效的,在这个地区发展双季稻是有利的。在大面积试验中证明,不仅在鸭屎泥上施用磷肥有显著效果,而且在其他土质粘重、冷浸瘠薄的十几种土壤上都有良好的效果,这样就找出了因土施用磷肥的规律。在磷肥施用方法上,由不完善到完善,从沾秧根的方法发展到施面肥、点兜、沤氹等多种方法,在绿肥方面总结出来了在低产田上种植绿肥的技术措施。
通过大面积的试验,对土壤学上的某些理论有很大的修正。按照过去土壤学的说法,土壤单纯是自然因子的产物,土壤肥力是自然发生的。但是,大面积试验证明,成土母质、地形部位、水源条件相同的土壤,在不同耕作措施下,可以由坏变好,也可以由好变坏。官山坪这几年定向提高土壤肥力的事实,显示了人们控制土壤肥力发展方向的巨大作用。同时,有力地驳斥了那些脱离社会条件、脱离农业生产实践来认识土壤的错误观点。旧的土壤学观点把土壤的发育看成是极端缓慢的过程,常常以地质年代去计算它,同时认为低产田改良,只有依靠土壤自然发生的作用,才是治本的办法。但是,官山坪的经验证明,采用磷肥绿肥等措施,就可以使土壤的耕性、肥力、生产性发生变化,其变化速度不是所想象的那么慢,而是很高的。在肥料学上,过去认为钙镁磷肥是迟效性碱性肥料,只宜于用作基肥和施在酸性土上;过磷酸钙是酸性肥料,只宜于用在碱性土上。但是,大面积示范试验证明,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钙镁磷肥在石灰性土壤上,作种肥和追肥效果也非常显著;在酸性的红壤荒地上,施用过磷酸钙其效果反而比钙镁磷肥好。过去都知道磷肥有促进根系发达、促进作物成熟的作用,但是不知道怎样利用它。祁阳县的农民利用磷肥这个特点使水稻避过螟害,躲过夏旱,扩大复种,对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都说明,生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农业科学理论。
× × ×
总之,五年来,我们认识到,人的正确思想,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便是由生产所决定的。任何科学理论的基础是实践,脱离农业生产实践,不可能发展农业科学。离开实践的标准,不可能判断理论的真伪,更无从评论水平的高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