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中兴公社太平大队抗旱播种保苗增产的先进经验——吕和耕作法 看天时,定作物比例 看雨情,定播种顺序 看墒情,定播种方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3-16
第3版()
专栏:

中兴公社太平大队抗旱播种保苗增产的先进经验——
  吕和耕作法
  集农
  看天时,定作物比例 看雨情,定播种顺序 看墒情,定播种方法
编者按:去年四月,本报曾经介绍过黑龙江省甘南县中兴人民公社太平大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动人事迹。这个大队在党的领导下,依靠集体的力量,同风沙干旱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把一个穷困的地方建设成为富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集体经济日益巩固壮大,年年超额完成征购任务,被人们称为东北地区的“大寨”。
太平大队所在的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水源缺乏,土壤瘠薄,“十年九春旱,种地抓苗难”,播种后往往不能发芽,甚至大风挟着流沙,把垅台刮平,把种苗卷走。因此,每年往往需要一次又一次地毁种、补种,这就难免违悞农时,遭受早霜,严重减产。太平大队为了同干旱风沙作斗争,除了治山改土、植树造林以外,还特别注意改进耕作方法。解放前曾给地主扛过二十七年大活的党支部书记吕和,在农业集体化以后,就同社员群众一起,年复一年地观天看地,摸庄稼的脾气。他们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较多地掌握了当地的自然规律和主要农作物的习性,总结、发展、提高了当地群众传统的抗旱经验,创造了“三看三定”耕作法,找到了在没有水利条件的地区受旱保收、抗旱增产的一条道路。他们运用和不断改进这个耕作法,从一九五六年以来,年年做到了一次播种保全苗,在大旱年份也不例外。一九六三年和一九六四年,粮豆单位产量比一九五六年高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平均每人每年向国家交售粮食(包括大豆)两千多斤,每个劳动力提供商品粮一万多斤,粮食商品率占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
他们善于掌握当地的自然规律,观察当时的变化情况,抓住作物的增产关键,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种革命精神和科学方法是任何地区、任何单位都可以学习的。至于他们的具体措施,在自然条件不同、种植作物不同的地区、单位当然不能机械地照搬照用。但是,对于常常发生春旱的北方各省、区,特别是没有水利条件的地区,太平大队的抗旱播种的经验也都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的许多地方来说,可以向太平大队学习的技术经验就更多一些。不少地方也有类似的抗旱播种的传统耕作技术,可以学习太平大队的办法把传统的经验加以总结、改进,使它们更有系统、更完善,以便更自觉地掌握、运用。
甘南县中兴公社太平大队是黑龙江省农业战线上的第一面红旗,是东北地区的“大寨”。这个大队位于大兴安岭东南麓的低山丘陵地区,自然条件并不很好。农业合作化以后,他们紧紧抓住了春旱和水土流失这个主要矛盾,进行了大规模的治山改垅,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创造并推行了“三看三定”耕作法,战胜了春旱的威胁。这个耕作法主要是太平大队党支部书记吕和同志总结当地群众多年来的经验又加以发展创造出来的,所以称为“吕和耕作法”。
在这个耕作法形成和推广以前,当地的农业生产很不稳定。春旱频繁而严重,每年晚种和毁种的庄稼占百分之三十以上,甚至有些地块往往种不上。这是因为:第一,自然条件不利。全年降水量虽然有四百七十多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匀,春季雨少,四、五月份的降雨量仅占全年的百分之十。再加上春风强、蒸发量大、土层薄、不保墒等,因而,十年九春旱。第二,地多人少,耕畜不足。每一个劳力负担耕地八十亩,每头耕畜负担耕地九十亩左右。在无霜期只有一百二十六天,春播适宜时期十分短促的情况下,本来就很紧张;一遇春旱,矛盾更多:靠天等雨则违悞农时,影响铲趟管理;冒着干旱强种,则往往一种再种,早田毁成晚田,大田毁成荞麦,费工费时,产量很低。但是,当地夏秋雨水调和,七至九月降雨量占全年的百分之七十一,同时日照足,气温高,只要春季抓住苗,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收成。
当地没有江、河、泡沼,地下水又不足,耕地分布在岭岗坡谷之中,为了抗春旱,只有从耕作上找出路。合作化以前,这一带的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也曾创造了一些抢墒争时的耕作方法,但不完全,不系统,应用时不够灵活,因而很难做到一次保全苗。吕和同志根据四十年的生产实践,把农民分散的经验加以综合提高,经过多年的摸索试验,形成了“三看三定”的耕作法。八年来,除个别年份以外,这里的产量逐年上升。粮豆亩产量一九五六年是一百五十七斤,一九六三年是二百八十二斤,一九六四年虽然受灾仍达二百六十九斤半。
吕和耕作法的主要内容是“三看三定”——看天时,定作物比例;看雨情,定播种顺序;看墒情,定播种方法。
看天时,定作物比例。当地七月以后雨水调和,四、五两月的雨量和墒情如何,是不同习性的作物生长好坏、产量高低的最重要的因素。吕和同志凭着他多年的观察,大体上可以从“立春”到“谷雨”间的风向、气温等因素,推断出四、五月份的雨水情况,从而大体决定多种什么,少种什么。如果这期间西北风多,四、五月份雨水就可能少,气温可能高,就多种玉米,少种大豆。如果东南风多,四、五月份雨水就可能多,气温可能低,就多种大豆,少种玉米。太平大队从一九五七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从八年来的情况看,这里历年大豆、玉米面积的增减变化,和当年旱涝变化是一致的。玉米面积较大的年份,正是玉米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年份;玉米面积较小的年份,也正好是玉米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的年份。大豆也是如此。
看雨情,定播种顺序。根据各种作物发芽时需要的温度、湿度和生长期等条件,在播种季节,如果春雨少,来得晚,就先种谷子(粟)后种大豆。如果春雨多,来得早,就先种大豆后种谷子。如果播种期间雨情发生变化,就临时调整播种顺序,适当修订播种计划。这样就能保证各种作物一次种好,抓住全苗。
看墒情,定播种方法。“立夏”到“小满”是当地主要作物玉米的适宜播种期。玉米播种面积大,生育期长,早种可以抢墒,但容易“老苗子”(不正常早熟),要减产;等雨晚种,贪青上不来(晚熟),也要减产;因此,必须在这期间种上。但这期间气温增高,墒情变化很大。为了适应不同墒情,他们摸索出六种不同的播种方法,即三种压种方法(压沟种、隔垅花压、引墒压种),两种豁种方法(豁台种和豁趟种)和一种耲种方法。同时还根据墒情,配合采取浸泡种子措施。
三种压种都是种垅沟。雨水正常时,把种子直接点在原垅沟里,踩实、摅粪后,用大犁破原垅台覆土,这种方法叫压沟种。播种中遇到小雨,就及时把种子点在垅沟里,然后用大犁隔一垅破一垅,先把种子盖上半犁土,保住墒,到地面雨水干掉,不能继续种时,再回来用大犁把剩下的垅破开,补上半犁土,完成全部作业,这种作法叫隔垅花压。春旱较重,垅沟干土深时,就先在原垅沟里趟一犁,然后把种子点在湿土上,踩实、摅粪后破垅覆土,这种作法叫引墒压种。
两种豁种都是种垅台。墒情好时用豁子(一种播种时开沟的工具)豁开垅台,点种后用拉子(一种覆土工具)覆土,踩实,叫豁台种。墒情不好时,用豁子豁开垅台,点种后用大犁趟垅沟深覆土,不压上?子,叫豁趟种。
耲种玉米(在不耕翻的原垅留茬地上直接播种)有保墒好、省工、促进早熟等优点,但产量不高,只在播种后期,为了抢时间才用这种方法。
压种和豁趟种的玉米,必须在种子扎根以后出苗以前,适当地用耢子(一种拖平土壤的农具)耢一下,以便把覆土耢薄,提高地温,促进幼苗出土,同时消灭早期萌发的杂草。这一工序叫做“耢”。
在玉米刚发芽的时候,如地里有杂草,要趟一犁,犁后带拉棒,使上土均匀一致,把小草盖上闷死,同时把坷垃和茬子拉到垅沟。这道工序称为“铆”。
六种播种方法中,比较常用的是压沟种和引墒压种。压种和浸泡种子,加上耢、铆,构成抗旱播种耕作技术的核心。
“三看三定”耕作法的特点是,全面地权衡当地的农时、墒情、茬口、作物习性、劳畜力等主要因素,以农时和墒情为中心,以抓苗为纲,合理地安排作物比例和运用适当的耕作方法,以达到省工和高产的目的。“三看三定”是相互联系的,但是每一个“看、定”的作用不同,运用时间不同,对象不同。第一个“看、定”,是安排全年计划的战略布局,在“立春”到“谷雨”期间应用,主要对象是大豆和玉米。第二个“看、定”,是春耕战役部署,利用不同时机,采取不同措施抢种,在“谷雨”到“立夏”前后应用,主要对象是谷子和大豆。第三个“看、定”,是具体的战术措施,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在“立夏”到“小满”前后应用,主要对象是玉米。
从调查分析中看出:吕和耕作法根据“立春”到“谷雨”期间的天时情况安排作物比例,是合乎当地气象规律的,也是合乎科学原理的,不是“闯大运”“押孤丁”。吕和判断当年雨水多少和气温高低,主要依据二、三月份的风向和雨情,并和历史上相似年份作比较,这两条都是正确的。
第一,二、三月份气象对当地春季天气变化是有指示性的。因为当地夏秋雨量变率小,比较稳定,全年雨量大小、气温高低,主要决定于春雨早晚和多少。春雨多,全年雨量就可能多,气温就可能低。反之,春雨少,全年雨量就可能少,气温就可能高。嫩江专区气象台对甘南县一九五一年到一九六三年气象资料的分析,证实吕和对天气的预测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第二,和历史上相似年份相比较的作法,与气象部门制订长期天气预报所用的“相似法”也是一致的。
“压、耢、铆”是吕和耕作法中耕作技术的核心,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机关的实验都证明,这种耕作技术有保苗、灭草、发苗、抗风、省工等作用,确实能解决干旱地区保苗增产的问题。
第一,保苗。压种可以很好地调节玉米出苗所需要的水分和温度,使玉米适时度过出苗关。吕和耕作法通过浸泡种子和把种子压种在湿土上,盖上半尺多厚松软的虚土,减少蒸发,能有效地供应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水分。覆土厚,降低土壤温度,使玉米种子先扎根后生芽。种子扎根后就可以自行吸水,维持生命。再用耢的办法去掉一部分覆土,只留一寸多,使土壤经过日晒,提高温度,以保证出苗所需要的温度。
嫩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试验证明,浸泡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作用很大。在摄氏十到十五度的温度下,土壤含水量在百分之五时,湿种子和干种子都不能发芽。土壤含水量在百分之十时,湿种子出苗率达百分之八十六点七,干种子的出苗率为百分之三十,湿种子早出三天。土壤含水量在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时,湿干种子都可以出齐,但湿种子可早出齐一两天。
嫩江专署农业局一九六三年在太平大队的调查证明,耢地对于增加地温促进出苗,有显著的作用。压种的种子部位的土壤温度从播种到出苗平均为摄氏十三点三度,可以满足玉米种子发芽出苗的需要,再加上耢地的措施,又使土壤温度有所提高。耢的比不耢的提高地温三至五度,早出苗四天。
由于当地玉米都是在“立夏”前后播种,当时土壤温度高,加上及时耢去覆土,所以从来没有因温度不足而发生过“粉种”的现象,也不存在种子“下窖”(播种过深,超过当年的熟土层)出不来苗的问题。
第二,灭草。耢铆作业,可以及时除掉大量杂草。嫩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一九六三年的试验证明,一耢一铆可以消灭全年杂草的百分之二十八到二十九。嫩江专署农业局一九六三年在太平大队的调查证明,耢一次可以消灭当时萌发的杂草百分之五十五点三,不仅省工,还使田间管理能做到及时和细致。
第三,发苗。压种培土厚,保水、透气,便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分解,促进作物的生育。
第四,抗风。压种玉米根系发育健壮,根深根多,不倒伏。泰来县农技总站一九六三年在江桥公社齐心二队的调查证明,秋风过后,扣种玉米(在平地成的垅或旧垅成的新垅上播种)倒伏百分之十九,而压种的无倒伏。
第五,省工。压种比扣种节省一至两道工序,工作效率高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可以做到抢墒争时。
三看三定耕作法是合乎自然规律的,它集中和发展了当地农民固有的耕作经验,解决了这个地区农业生产上的关键问题。它以活生生的事实说明,只要掌握并正确运用自然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一般情况下,农业生产就能稳定,加上其他条件,就能逐步提高产量。至于它的以“压、耢、铆”为核心的具体技术,是有其局限性的,仅仅适用于与太平大队条件相同或大同小异的地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