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早稻不烂秧 在人不在天 湖南邵阳地区一百零五个单位早稻育秧经验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3-16
第3版()
专栏:

  早稻不烂秧 在人不在天
  湖南邵阳地区一百零五个单位早稻育秧经验的调查
邵阳专区各地在制订生产规划的时候,议论最热烈的是发展双季稻。有些人就怕早稻烂秧而不愿扩种双季稻。他们说:
“双季稻好是好,就是怕烂秧,烂了秧,误了季节,双季种不成,又要掉大本。”有的甚至断言:在邵阳地区,早稻育秧期间,寒流袭击频繁,气候变化无常,要做到不烂秧是不可能的,种双季稻就要碰年成。我们认为这不是革命的态度,而是屈服于自然、甘做自然奴隶的思想。我们调查的一百零五个单位(九个专县农科所,七十四个基点队,二十二个一般队)一九六四年早稻育秧的情况证明:烂不烂秧,决定在人不在天;只要人的思想革命化,敢于向自然宣战,善于向自然斗争,早稻烂秧的灾害是可以战胜的。
一九六四年早稻育秧期间(即三月中到四月中),邵阳地区的气候是很不正常的,平均温度只有十二度(摄氏,下同),又发生过三次中、强寒流袭击,平均气温在十度以下的天气有十天,最低温度只有六点一度,对早稻育秧是十分不利的。据调查,一般烂秧达到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损失很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一批先进单位没有发生烂秧或者烂秧很少。从调查的一百零五个单位来看,没有烂秧和烂秧很少的有五十八个,占百分之五十五点二。还发现了一批多年没有烂秧的先进单位,如隆回县七江公社千古坳大队第二生产队,连续九年没有烂过秧。一九六四年这个队共播早稻种谷一千零八十斤,插早稻一百六十四亩,平均每亩仅用种六点六斤。自然条件很差的洞口县山门公社官庄大队官庄生产队,位于雪峰山脚下,气候变化大,过去年年烂秧。去年通过总结经验,找到了历年烂秧的原因,吸取了外地成功的经验,终于做到了不烂秧,全队共播种谷六百五十七斤,插早稻八十八亩,平均每亩也只用种七点四斤。
怎样才能做到不烂秧?根据这一百零五个单位的经验教训,烂秧与不烂秧,取决于如下几点:
人的因素第一
在生产斗争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在防止烂秧的斗争中,同样如此。这场斗争的胜利,决定于人们是否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双峰县神冲公社是个双季稻发展较早的地区,烂秧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一九六四年公社党委下了决心,要破育秧关。公社党委书记带领工作组深入泥塘大队红旗生产队蹲点,带了被子和育秧员同睡同劳动,摸索经验。在公社党委书记的带动下,公社八个干部和十五个支部书记都搞了重点。一点带多点,多点带全面,项项技术过得硬,结果打了个大胜仗。早稻秧出苗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二点三,原计划插六千零七亩早稻,实插六千二百七十亩,还节余三百一十二亩田的秧支援了外地。群众反映:一分功夫,一分收获,只要功夫真,铁杵磨成针。
育秧员是与寒流作斗争的尖兵。必须选择思想红、技术强的好社员担任育秧员,并建立育秧责任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新化县燎原公社上田大队第八、九、十生产队,秧田毗连,土质一样,品种和播种期也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第九生产队挑选了一个思想红、热爱集体、又有育秧经验的贫农社员担任育秧员,又建立了“五包一奖罚”责任制,管理尽心,技术过硬,出秧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三点五;第八生产队由于无责任制,育秧员虽然是老农,但管理疏忽,烂秧百分之二十;第十生产队育秧员是一个青年,不懂又不学技术,结果烂秧百分之三十二点五。育秧员要思想红、技术高,还要有责任制,三者缺一不可。
看地行事,选好秧田
秧田是育秧的场所,也是与寒流搏斗的战场,不但要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精心整理、一平如镜,尤其要注意选择背北向阳的有利地势。因为当北风的秧田,小气候温度低,变温幅度大,蒸发大,温度传散快,这些不利因素对秧苗有很大的杀伤力。据观测,在寒流到来的第一天,当北风的秧田比背北风的秧田水温和泥温要低三至五度,第二天要低一至三度。因此,向北秧田大都比背北秧田烂秧严重。洞口县四合公社育兰大队有三个生产队的早稻秧田,土质、水利、品种和播种期一样,仅由于秧田位置不同,烂秧程度大不一样。第一队秧田有房屋挡风,背北向南,仅烂秧百分之七点五。第二队五分丘正当北风,烂秧百分之九十三点七;七分丘一边当北风,烂秧百分之七十九点六,一边有房屋挡了北风,只烂掉百分之五点四。第三队秧田受北风影响,烂掉百分之三十。在调查的一百零五个单位中,十六个烂秧严重的单位,秧田都当北风;五十八个基本没有烂秧的单位,百分之八、九十的秧田都是座北朝南的。
有些人明知当北风的田年年烂秧,但不调换,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有些生产队没有背北向阳的田做秧田,又不愿借田作秧,怕丢了肥料,同时管理也不方便;二是有的生产队虽有背北向阳的田,可是土质、水利不好,需要改造;三是守旧思想、习惯势力作怪,有好田也不愿调换新秧田。
看天行事,快速催芽
早稻育秧期间虽然气候多变,但仍是有规律的。根据专区气象台多年记载,一般三月下旬气温稳定在十度以上,是早稻适宜的播种期。育秧期间有三至四次寒流袭击,两次寒流之间有一段回暖晴天,气温较高,是播种的好天气。寒流来时浸种,寒流中催芽,寒流尾播种,待下一次寒潮到来,秧苗已扶针扎根,烂秧的危险大大减轻。
怎样才能抓住回暖期有利时机准时下种呢?关键在于适时浸种和灵活机动地进行快速催芽。过去,老法育秧,“浸五天,催五天”,往往失去时机。有的主张宁早勿晚,不管天气如何,催好芽子等天气,天气不好就摊芽。实践证明,经过摊芽处理的种谷,由于生长受到抑制,播下后生长迟缓,反不利于抗寒。去年,有许多单位创造了人工加温快速催芽法和人工减温控制生长法,就巧妙地解决了芽子等天气和天气等芽子的矛盾。例如邵阳县红石公社江冲大队第一生产队,三月二十四日浸早稻种谷二百五十二斤,经用三十度温汤浸三十小时后,用箩筐放于牛粪堆中催芽,十六小时破胸,四十八小时齐芽,二十七日播种下泥,从浸种到播种的时间,比老法育秧缩短七天,抢住了时机,结果没有烂秧。
如遇天气极不正常时,便进行人工降温控制生长。如武冈县荆竹公社三元大队五生产队,早稻浸种后于三月二十日起水,用四十度温汤催芽,二十四小时破胸百分之八十;当时气温下降,恐久雨不晴,便进行降温处理,先淋二十五度温水,再淋二十度的水,最后保持十五度常温,根芽基本停止生长;到二十四日天气陡然转晴,又立即放入牛粪堆里催芽一昼夜,发芽百分之九十八,芽长二分左右,二十五日就下了泥。这样,能快能慢,控制自如,在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也能抢住有利时机下种。
运用水肥调节小气候
水稻生长和生存的临界温度,芽期不能低于十度,苗期不能低于十四度。而去年三月中旬至四月上旬三十天内,气温在十度以下的天气就有十天,最低达到六点一度,这样低的温度为什么没有烂秧?运用水肥条件,调剂秧田小区气候帮了一个大忙。在秧田边,有蓄水塘和存水丘。塘水和存水丘的水较深,受气温的影响慢,在寒流到来时,通过秧田套水深灌保温,提高了秧田的泥水温度。湘乡县泉塘公社繁育大队杨家生产队,秧田套水提温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当四月六日晚强寒流袭来时,气温下降到六度左右,第二天秧田水温下降到十度,通过塘田水套灌后,水温由十度提高到十六度,第二天还保持十五点五度,第三天气温继续下降,水温才降到十二度,随后转晴,避免了烂秧。
有些人主张“芽期以通气为主,苗期以保温为主”。这种办法在正常情况下,对促进秧苗生长是有很大作用。但是,不能不看天气。当寒流袭来时,不管苗期芽期,都必须强调深灌保温,先保生命,再求快长。在久雨初晴、气温骤变的情况下,排水通气也必须逐步进行。排水过急,温度变差过大,也容易造成死苗。
多施有机质热性肥料,对提高泥温、水温,促使芽苗快长快扎根,提高抗寒能力有显著作用。洞口县山门公社官庄大队官庄生产队三点七亩早稻秧田,平均每亩施牛粪淤三十五担,人粪八百斤,桐枯五十斤,石灰八十斤。在强寒流期中检查,气温下降到七点五度以下,秧田泥水温均保持十二度以上。
总之,早稻育秧是人与自然的一场斗争,这不仅是一场生产斗争,同时也是一场思想斗争。这里包含着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问题:是革自然的命、作自然的主人,还是屈服于自然、做自然的奴隶?包含着观察事物的方法问题:是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办事,还是按形而上学的观点办事?包含着丰富的战略战术思想的问题: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还是不看条件一成不变地按老规矩办事?这都是对人们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检验。
(这篇文章是湖南省邵阳专署农业办公室的同志们参加调查研究后整理出来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