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反复实践,不断革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3-17
第5版()
专栏:

  反复实践,不断革新
  哈尔滨市祥太内燃机厂工人 李光耀
破除迷信,反复实践
一九六○年,我组生产柴油机部件的任务增加了,而设备跟不上。要按期完成生产任务,必须马上动手制造设备。车间和工厂的领导同志要我同五位同志担当制造设备的任务。后来,拿来一大卷图纸,大家一见怵头了,有的工人说:“咱们能造机床吗?”我思想上也有些波动。但我想到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的,要想变革什么事物,必须接触那个事物,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吃一吃。想到这里,我的勇气和信心就增强了,劲就来了。
我们首先用了五天多时间把图纸弄明白。接着就加工部件。为了不给国家造成损失,我们本着一切经过试验的精神,先加工一台机床,取得生产经验,再大批生产。部件加工出来以后,就开始组装,在组装的过程中,小倒轮中心距离偏十六厘米,装不上,我就做个偏心轴。主轴压帽,原设计图纸是用罗丝刀紧上,开车时往往掉下来。有人提议把它改进一下,开始我想专家设计的不会有问题,但又一想,不对头,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经过研究和多次试验,由一个压帽改成两个背帽,这样背帽就再不往下掉了。接着,我们又把其他十几个不合理的地方都做了改进。
第一台机床装成了,但是,开车试验,转了几转就停了。这时有的人又说:“我说不行吧,你看怎么样!”当时我急得直冒汗。但急有什么用呢?要解决问题,还得实践。我们就一个一个部件检查,发现小轴不规矩给塞住了。换了小轴,车床就开动起来。就这样,我们经过第一台机床的试验制造,取得了制造机床的经验,结果提前一个月零二十天完成了十三台机床的制造任务。由于设备更新,小组的加工柴油机能力由过去只能加工十六种一千六百多件,增加到五十八种一万三千多件,生产任务月月提前完成。
通过这次实践,我的胆子大了,敢想敢闯了。我想只要我们在实践中肯开动脑筋,又不断地总结经验,就可以把事情办成功。
正确认识是买不来的
我们生产柴油机用的连杆铜套,体积很小,只有两厘米薄,加工时,手一?就偏了,卡盘卡劲大了就走形,卡劲小了就转,尺寸不合乎要求。开始由其他同志加工,没有干好。后来我插手干这件活,干了几天也没搞出个头绪来。我灰心地说:“这玩艺没法治了,有这个时间买也买来了。”青年技工张德泽说:“毛主席不是教导我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吗?”我一听,对!不能知难而退,搞技术革新一定有失败,但是,每一次失败里都包含着成功的因素。能不能取得成功,关键是能不能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再说,别看部件小,买一个花不了多少钱,但是,买来的只是东西,正确的认识、生产的经验,是买不来的。经过反复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早晨车间温度低,在八、九度左右,加工铜套时表面温度有四十度,铜套涨三道;午间车间温度高,在二十度左右,加工铜套时表面温度有六十度,铜套涨七道;如果把铜套放在屋外(零下二十度左右),铜套缩三道。我们掌握了铜套热涨冷缩的变化规律,按温度留公差,就保证了质量。自己苦心钻研,又要向别人学习
活塞,是柴油机的关键部件,肖孔是活塞的关键地方,精度要求高,光洁度要求高。这样,就要用内孔磨床加工,但工厂没有这种设备。我们就创造了一台小镗床。经过两个多月的试验,光洁度达不到图纸要求。工厂技术部门感到没办法,决定把图纸要求的光洁度降低,当时我感到这样做是调和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这会影响柴油机的质量。后来车间把解决活塞肖孔质量关键交给了我们小组。我们进行了几十次试验,都失败了。后来,在搞技术协作时,我看到第一工具厂用弹性研磨棒磨铣刀内径,深受启发。回厂检查自己的研磨棒是固定的。大了下不去,小了使不上劲,于是改成了弹性研磨棒。同时又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师傅苏广铭、滕惠民等人,他们说可以用木棒和金刚砂抛光。经过试验,光洁度果然达到了图纸要求。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事事都靠自己创造经验,除了自己努力实践以外,还需要认真地虚心地学习别人的经验。当然,要把别人的先进经验学到手,也需要自己去实践,不然,别人的经验再好也是掌握不了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