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立壁一队种谷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3-18
第2版()
专栏:

  立壁一队种谷记
  本报记者 马明 李果
两年以前,山西平定锁簧公社立壁大队第一生产队的人们,把迅速提高粮食产量的希望,寄托在扩大播种玉米上。这样,就使当地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的谷子播种面积缩小,仅占到粮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由于对谷子不重视,谷地面积缩小了,而且耕作粗放,施肥不足,每亩产量只有二三百斤。这种变化引起了新的矛盾:不能按照国家规定的品种比例完成粮食交售任务;社员口粮品种单调;谷草和谷糠减少,发展集体牲畜和社员养猪、养鸡都发生困难;饲草、饲料少了,耕畜和家禽、家畜少了,积肥就少了,反过来又影响农业生产。
因为谷子种得少、产量低,给生产和生活上带来的这些新问题,使队干部和社员认识到:安排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一定要从国需民用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定要全盘考虑到农业、畜牧业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关系,不能单凭主观愿望,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而挤掉谷子的种植面积。谷子产量低怎么办?应当积极改进谷地的耕作方法。
有了正确的认识,就找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具体办法:合理调整粮食作物种植比例,适当多种谷子,改革谷子种植的方法,使谷子的产量能够大幅度地增长。但是,有了美好的设想,并不等于解决了多种谷、种好谷的问题。那时,有不少人受着“谷子是低产作物”的思想束缚,心情十分矛盾。照他们的说法是,想多种谷、增产谷,又怕种多了、产量低,影响了粮食总产量的提高。有的人甚至说:俺祖祖辈辈没见过谷子能高产,可不能让谷地成了咱队增产的“拉腿田”。
正在这个时候,公社党委副书记王居宽和大队支部书记赵齐和到这个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他俩了解到以上情况以后,积极支持第一生产队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比例、多种谷子的计划,并且鼓励他们学习昔阳大寨大队藐视困难、敢于革命的精神,给谷子摘掉“低产”的帽子。为了取得谷子高产的经验,用活事实教育大家,他俩和生产队长赵三虎,在一九六三年伙种了一分地的谷子试验田。在试验过程中,他们听取贫农下中农社员的意见,使用了耕种山地谷子的一些传统耕作方法,并且因地制宜地推广了兄弟生产单位的先进经验。在这块地里,春季垫了一层三寸厚的肥沃的“荒土”,播种前施足底肥,选用当地培育的优良谷种,采取了密植方法,加施追肥,锄了杂草。这一年,一分试验田实收谷子一百一十五斤,等于一九六二年四分谷地的产量。试验田田间管理的某些作法,在同年全队的三十九亩谷地推行了,每亩谷子的产量达到了五百零五斤,比一九六二年提高了百分之六十八点三。去年,全队四十亩谷子平均亩产达到六百九十六斤半(另收间种的高粱、小豆五十三斤半),又比一九六三年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七点八;比本队玉米的平均产量还高一些。
试验的成果,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增强了使谷子由低产变高产的信心。去年,这个生产队的社员便把试验田的成果,运用到大面积的谷地里。全队四十亩谷地,都是离村较远的石厚土薄的梯田。他们根据试验田的经验,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大抓使谷子获得高产的措施,消除使谷子产量低的不利因素。
他们就地取材,运来“荒土”,每亩垫了六百担。这些“荒土”含有大量的腐殖质,既可培养土地肥力,又增加了活土层。同时把谷地里切外垫,用石头加边垒堰,防止了水、肥、土的流失。
他们改变了以往对谷地少施肥和一次施肥的旧习惯,按照谷子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需要各种养分的不同,分三次增施了大量有机质农家肥料。
他们全部选播了颗粒大、秸秆硬、不易倒伏的“金裹银”、“红苗大白”等优良谷种,对预防山风、虫害,起了不小作用。适应山地梯田地块小、日照长、易通风等宜于密植的特点,每亩留苗增加到两万六千株。还改进了田间管理,做到土地松软,没有杂草。
去年这个生产队还种了四亩六分谷子优种试验田,对比研究了各种优良谷种的特点和管理方法。
这个生产队的社员说:谷子浑身是宝,谷子的高产丰收,给他们带来很多好处。去年在完成国家的六千斤粮食征购任务中,交售的谷子就有两千斤。每个社员分到谷子一百五十斤,占到留粮的百分之三十七点五。谷子的营养价值高,经济价值也高。按去年的实收产量计算,每亩谷地出产的小米、谷草、谷糠,价值九十九元,这是当地其他农作物比不上的。
谷草、谷糠的增加,促进了集体牲畜和社员家禽、家畜的发展。同两年前比较,这个生产队现有的大牲畜,已由八头增至十三头;羊由十七只增至八十二只;猪由二十口增至三十七口(内有集体养猪八口);鸡由四十只增至一百多只。畜牧业的发展,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肥料。去年收获的谷草、谷糠,除满足本队需用以外,还卖出了价值一千一百五十元的谷草。谷子还具有防潮、防热、防虫、不易霉烂的优点,便于留作储备粮,在一般情况下能保存十几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