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杜典三队因循守旧,十一年水稻亩产停留在七百斤左右水平;一九六四年破旧立新,水稻亩产一举超过千斤。他们体会到: 种田不能满足现状停步不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3-22
第2版()
专栏:

杜典三队因循守旧,十一年水稻亩产停留在七百斤左右水平;一九六四年破旧立新,水稻亩产一举超过千斤。他们体会到:
种田不能满足现状停步不前李雪根 金秉健
十三年前,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来过两个“丰产村”,其中之一是西田头村。这个村子在江苏省江阴县,现在是马镇公社杜典大队第三生产队。这个队处于太湖与长江之间,土壤肥沃,生产条件较好,耕作水平较高,是中稻“黄壳”品种的发源地。一九五一年互助组时期,西田头村水稻亩产达到七百七十一斤,因此成为一个出名的“丰产村”。
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这里的一些主要干部因循守旧,迷信自己,不敢革命,结果,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六三年的十二年中,除了一九五八年水稻亩产超过八百斤以外,十一年始终停留在七百斤左右。一九六三年产量列为全公社第四十二名。
一九六四年,杜典三队干部群众认真总结了十几年来的经验教训,发扬了革命精神,克服了保守思想,虚心学习先进经验,大破大立,积极开展生产斗争,水稻亩产一举超过千斤关,再次名列前茅。
杜典三队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是发人深思的。
什么东西绑住了他们的手脚?
这个队共有耕地一百二十八亩八分。十几年来不断进行疏浚河道、开挖毛渠、平整土地等农田基本建设,改用机器灌溉后,绝大部分耕地成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农田。他们也有一套较高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这就是杜典三队能够连续十二年水稻亩产稳定在七百斤左右的根本原因。但是,象这样一个生产条件较好、耕作水平较高的生产队,为什么产量不能更上一层楼呢?是不是增产到顶了呢?不是的。根子还得从思想上去挖。
旧的思想意识的改造要比旧的生产关系的改变复杂得多,艰巨得多。杜典三队虽然早已进入社会主义集体生产,但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某些思想还束缚着一些干部的手脚,障碍着他们大踏步前进。产量高了,生活富裕了,名声也大了,但是,有些干部的思想越来越保守了。他们怕受风险,故步自封。
当公社党委看到他们停步不前,要求他们鼓足干劲、不断革命时,有的干部站在低处,看在近处,洋洋得意地说:“我们的产量不算低,对国家的贡献不算小,集体家当不算少,社员生活不算差。站得人前,走得过去。”
当公社党委要求他们学习陈永康高产经验,以丰富和提高原有的生产经验时,他们听不入耳,自命不凡地说:“我们做的生活,是铁匠铺子里的货色,件件过得硬。陈永康是种晚稻的,我们是种中稻的。请陈永康来种中稻,不见得种得过我们呢!”
公社领导上指出:中稻增产潜力不及晚稻大,“黄壳”、“洋稻”不及另一些中稻品种产量高,必须进行品种改革。他们直摇头说:“‘黄壳’、‘洋稻’,是我们的看家种,脾性摸得透,不能抛弃。中稻改晚稻,老品种改新品种,风险大。想要多吃一块肉,连碗也泼落。我们不冒险!”
公社的领导同志再三开导也不行,只好一边做样子用事实来继续开导他们,一边耐心等待。
铁的事实终于惊醒了他们
思想保守,生产技术措施也必然守旧。十二年来,杜典三队的耕作技术水平没有显著提高。一九五二年水稻全部种植中稻,一九六三年才种了二十二亩晚稻;一九五二年中稻品种是“黄壳”、“洋稻”,一九六三年仍然无改变;一九五二年水稻插秧密度每亩一万五、六千穴,一九六三年只增加二、三千穴;一九五二年已创造了做合式秧田、水落谷的经验,一九六三年育秧技术和管理水平稍有提高,但基本上还是原来的一套;一九五二年水稻加工管理、肥水管理已有一套经验,一九六三年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总之,他们没有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发展。这样,生产上就渐渐出现了不良后果。
一九六三年,杜典三队凭自己培育壮秧有一手,不肯学习陈永康泥浆干落谷的经验,不吸取前几年稀植的教训。这一年,种子落谷量又比一九六二年少了四百斤,还缩小了秧田面积,后来严重缺秧。插秧密度越插越稀,棵子越栽越小,最后还是缺少十四亩大田的秧苗。怎么办?只有到外面去买秧。买回只够十二亩大田用的秧苗,却插了十四亩。买来的秧苗杂而瘦小,黄秧不转青,又来一个猛施肥,以致封行过早,根软倒伏,严重减产。队里二十四亩“王牌田”,也由于施肥不当倒伏了。幸而这一年种了二十二亩“苏稻一号”晚稻,才保持了原有的产量水平。但是,这一年,公社里的湖庄三队、马镇三队等大批“后起之秀”,一拥而上;杜典三队的单位面积产量名列全公社第四十二名。
杜典三队落后了!这个铁的事实惊醒了他们,启发了他们,也教育了他们。
一分为二,找出了问题的根子
去年春天,队长王培春、副队长王培庆出席了县里召开的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在群英会上,从各个先进单位代表介绍的大量先进事迹中,他们看到了天外有天,解放了思想,破除了迷信。这时,他们真正懂得了一个道理:现在农民种田就是干革命。因此,种田人不能只顾自己,不能满足现状,不能停步不前;应该站在家门口,看到全中国,看到全世界。种田人必须确立不断革命、彻底革命的精神,敢破敢立,破旧创新,敢于斗争,勇于前进。会上,通过摆成绩,比贡献,排差距,找原因,比比人家,照照自己,想想过去,看看现在,他们看到了自己踏步不前的主要根源:思想保守,不敢革命。年年老一套搞生产,结果年年是老产量。
在公社党委的帮助下,杜典大队发动第三队的干部群众,高举革命旗帜,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认真总结了十几年来的经验教训。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湖庄三队、马镇三队为什么能够不断增产,年年前进?西田头村生产条件好,耕作水平高,为什么年年踏步不前?同样是种的中稻,同样是种的“黄壳”、“洋稻”等老品种,为什么也不如湖庄三队、马镇三队产量高?一对照,一比较,水落石出。原来,湖庄三队、马镇三队年年增产,是他们有革命的思想,革命的措施,事事有“革命”两字。他们总是打了胜仗找缺点,不墨守陈规,见先进就学,精益求精,好上加好,不断提高耕作技术水平,不断丰富生产斗争经验。老农王泉生说:“十几年来,我们西田头村抱住老经验,捧牢老皇历,拴住了自己的手脚,寸步难行。不前进,就后退,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呀!”
杜典三队干部群众破除了无所作为的情绪,确立了敢于革命的思想。他们站得高了,看得远了,志气大了。
在挖了保守思想的根子以后,公社党委又引导他们大揭生产斗争的盖子。他们摆出大量事实,揭发本队生产上的弱点:只信中稻,不信晚稻产量高;只信老品种,不信新品种;只信浸种催芽水落谷,不信泥浆干落谷;只信稀植,不信合理密植;只信施发棵肥,不信施穗肥;满足于原来的农田水利建设,不想进一步巩固提高,等等。总之,只相信自己的经验,不相信人家的经验;只相信老的事物,不相信新的事物。这样一揭,思想解放了,认识提高了。往年奉为至宝,认为不可改变的老经验,现在从里边看到问题了。往年认为不屑一顾的外地先进经验,现在变成必须接受的增产措施了。
思想革命促进了生产革命
有了革命思想,也出现了革命行动。一九六四年,杜典三队干部群众以不断革命、彻底革命精神,积极开展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活动。他们从本队生产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地制订了积极可靠的生产规划,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生产技术改革。一九六四年的生产与往年比较,有五个显著改进:
一是品种布局改进了。晚稻面积由一九六三年的百分之十七扩大到百分之六十七,中稻、晚稻品种全部采用了耐肥抗风高产新品种。
二是培育壮秧技术改进了。他们扩大了秧田面积,专门学习了陈永康泥浆干落谷的经验,把育秧技术提高了一大步。
三是插秧密度合理了。他们由稀植改为合理密植。
四是水浆管理技术提高了。过去虽然也有浅水勤灌的习惯,但是不严格,不普遍。这一年,他们全面开挖了灌排两用小毛渠,按照秧苗生长情况,要灌多少就灌多少,要排就排。
五是施肥技术改进了。他们学习了陈永康看苗施肥的技术,改正了过去重发棵肥、轻长粗肥和穗肥的毛病。
在一九六四年水稻生产的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认真学习了陈永康的经验,以及其他先进地区、先进单位的经验,而且把人家的先进经验和自己的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认真试验,积极推广。这一年,他们还搞了科学实验,如品种对比试验,插秧密度对比试验,插秧时间对比试验,施肥对比试验,等等。这样,杜典三队的耕作水平就有了显著提高。
一九六四年,粮食总产量比历史上最高的一九五八年,增长百分之二十四,水稻亩产突破了千斤关,达到一千零三十二斤。杜典三队重新进入了全县水稻高产先进队的前列。
今年增产的路子更宽了
杜典三队干部群众在思想上获得了更大的丰收。十几年来,他们经历了曲折的道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思想水平提高了,心里更加亮堂了,眼睛看得更远了,革命热情更加旺盛了。在总结一九六四年生产经验的时候,他们既看到了成绩,又看到了缺点;既看到了增产的可能性,又看到了增产的艰巨性。他们同先进队比,把本队的高产田与低产田比,分析一年来搞科学实验的成果,找出了一九六五年继续增产的潜力:
一是从提高复种指数上做文章——他们决定在水、肥有了新的改进的条件下,扩种百分之十五的双季稻。
二是继续在品种上做文章——经过一年的实践,他们认为品种增产潜力很大,决定继续扩大晚稻面积,缩小中稻面积,扩种在当地确有增产效果的“农垦58号”,并要选用纯种。
三是在积造自然肥料上做文章——扩大耐肥新品种后,肥料需要量更大,必须多多养猪,种好绿肥,多积多造自然肥料。
四是在改进耕作技术上做文章——一九六四年水稻生产,水浆管理不够调匀,施肥不够合理,必须进一步学习陈永康的肥水管理经验,堵塞这个增产上的漏洞。
现在,杜典三队绝大多数干部群众意气风发,干劲十足,满怀信心争取今年继续增产。他们的体会是:只要发扬革命精神,不故步自封,人的智慧是无穷尽的,改进措施是无止境的,增产潜力也是挖不尽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