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稳产高产和农业机械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3-22
第6版()
专栏:学术研究

稳产高产和农业机械化
项南
一九六三年到一九六四年间,我们花了五个多月的时间,在农村实地考察了农业机械化问题。从广东、广西到内蒙古和黑龙江,一共看了九个省、区,这当中,有地少人多的地方,也有地多人少的地方;有精耕细作的地方,也有耕作粗放的地方;有集体经济比较强的地方,也有集体经济比较弱的地方。这些地方的情况,证明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科学论断,是完全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
这次考察,对于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稳产高产农田中能够起多大作用,在地少人多的地方要不要实行机械化,机械化究竟能不能增产,经济上合算不合算,实行机械化的速度是慢一点好还是快一点好,农业机械化后会不会发生劳动力“过剩”等等问题,也进一步加深了自己的认识。
稳产高产的重要保证
中南五省,是人多地少的地方。在这次调查中亲眼看到的大面积高额丰产单位,生动地显示出我国农业生产的巨大潜力,也显示出农业技术改革的巨大作用。
这些高额丰产单位,已经不象一九五八年那样,只是出现在几亩试验田、几个生产队,而是出现在整个公社、整个县、整个专区的大片土地上。湖北省的黄岗专区,广东省的佛山专区,就是大面积丰产的典型,也是迅速向稳产高产前进的典型。
黄岗专区的新洲县,是个棉花集中产区,棉多粮少,历来靠国家供应粮食。但是一九六三年却获得粮棉大丰收,棉花产量比一九五七年增长百分之五十六。在全县二十多万亩棉田中,亩产皮棉一百斤至一百五十斤的,就有十三万多亩。粮食增产更加突出。不仅作到完全自给,还给国家上交三千七百多万斤小麦和大米。其它的农副业生产,如油料作物、生猪、渔业、烟叶、莲子也获得全面大丰收。这个丰收局面的出现,是贯彻执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结果,是贯彻执行了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业生产方针的结果,是扎扎实实抓了各项措施的结果。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有两条: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了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抓了生产力的发展,把水利、良种、农业机械、精耕细作和提高复种指数都认真抓起来了,而且大力地抓了农业机械。这个县到一九六四年初,已拥有排灌动力机械二万一千四百多马力,水泵七百多台,脱粒机五百多台,轧花机一千四百多台,米面加工机械七百多台,油榨七十多筒,拖拉机六十四个标准台。他们从排灌入手,首先解决旱涝保收问题,然后又用排灌动力发展油坊、粉坊、碾米坊、轧花坊,实行综合利用。“四坊”一发展,不仅农业机械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农村经济也活跃起来了。生产队手里有了油饼,有了饲料,养猪就多了,肥料就多了,产量也就高了,因而公共积累和对国家的贡献也就多了,真是“一多十多”。公共积累增多,促进农业机械的发展;农业机械的发展,又促进集体经济的更加巩固。
广东省佛山专区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一九六三年也获得了空前的丰收。这个专区的南海县,更是一个粮食产量逐年稳定上升的好典型。这个县在一九六三年前的五年中,包括一九五九年后的几个灾害多、困难多的年头,粮食产量一直是增长的。请看下表:
年份 单产(斤) 总产(亿斤)
1959 432 3,544
1960 688 3,608
1961 741 3,613
1962 750 4,159
1963 973 5,249
一九六三年,遇到了近几十年来最大的旱灾,但是获得了最好的收成。全县五十二万亩水稻,平均亩产九百七十三斤。什么原因?南海县的同志说,主要是生产条件变了。他们还说,只要人的精神面貌改变了,那么,生产条件改善多少,粮食产量就能增长多少。他们对于水利、肥料、机械、良种、密植等方面都抓得很紧,而还特别抓了机电排灌这一措施。这个县电力排灌站,一九五九年只有十个,一九六三年已发展到三百六十二个。一九六三年年底,南海县已拥有拖拉机一百四十八个标准台,柴油机三十多台,轴流泵四百九十多台,排灌站三百六十多个,农用电力设备达到二万八千多瓩。
事实证明,机械化能够做到稳产和增产。湖北省的黄岗专区有很多公社由于农业机械发展得比较广泛,不仅耕得深,耕得及时,而且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加上水和肥这两项措施,便使农业生产面貌改观:旱地变水田,粗耕变细作,低产变高产。
可见,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业走向稳产高产的重要保证。
人多地少的地方需要机械化
新洲和南海的稳产增产的经验,回答了人多地少的地方要不要实行机械化的问题。在地多人少的地方,例如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要实行机械化这是没有什么争论的。但是在地少人多的地方,看法就不一致了。例如新洲县平均每人只有一亩半地,南海县平均每人不到一亩地。有的人便以为这些地方不缺劳动力,不缺耕牛,机械化、电气化可以放慢一步了。实际情况怎样呢?如果让我们的农业生产老是停留在过去的低水平上,停留在手工劳动的基础上,那么,现在这点人力、畜力是可以勉强对付的。如果要抵抗住象南海县一九六三年连续干旱一百多天那样严重的自然灾害,要想发展多种经营,进行精耕细作,要想较快地发展农业生产,较快地提高商品率,要想在一亩地里打出几亩的粮食来,那么,现在这点人力和畜力就非常紧张了。新洲县过去棉、麦两熟,每亩地只用二、三十个工,现在实行精耕细作,就需要七、八十个工,差不多增加了两倍。用工增加这么多,靠增加劳动力,没有这么多的人,靠提高劳动强度,又不能持久。怎么办呢?出路就是发展农业机械,把提水、脱粒、碾米、磨面这些最费劳力的活交给机器去完成,腾出劳力去搞精耕细作。特别是提水这一项,在我国南方,经常是农业生产中花费劳力最多、矛盾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在丘陵地区,常常要用一大半劳力来车水抗旱,而且顾了车水,顾不了割麦,顾了割麦,顾不了插秧,顾了插秧,又顾不了棉田管理。所以,这个县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对于推行棉、麦两作、双季稻等增产措施总是阻力很大,即使勉强推广,由于劳力紧张,顾此失彼,也收不到增产的效果。现在有了排灌机械,比人工提水的效率增加了几十倍,因而安排割麦、脱粒、插秧、棉田管理等作业就主动多了,相互争劳力的矛盾也就比较好解决了,双季稻也推开了。推开以后,也有足够的水、肥和劳力,保证增产目标的实现了。可见,不发展农业机械,不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达不到这个目标的。就是能够达到,也只能在小面积上达到,不能象广东、湖北那样,在整个县、整个专区使得农业生产稳定地大幅度地增长。
我们在湖北和广东,都获得了这样一个相同的材料。在手工劳动的条件下,一个劳动力如果担负三、四亩地,亩产稻谷可达七、八百斤;担负五、六亩地,只能达到五、六百斤;担负七、八亩地,就只有三、四百斤了。相反的,如果有了充足的农业机械,一个劳动力即使平均担负十几亩、几十亩,也可以较好地做到精耕细作,获得较高的产量。可见,一个劳动力要在较大的面积上获得高产,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产量的增长,特别是稳定地、大幅度地增长,并非自然的恩赐,而是人和自然斗争的结果,是生产斗争的结果,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新洲和南海迅速提高产量的事实,充分证明了人多地少的地方同样要实行机械化。要不要实行机械化,是能不能较快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问题,而不是以地少地多来决定的。毛泽东同志说:“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通通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①这里指的是“一切”部门和地方,并不是指“人少地多”的地方。我国绝大部分都是人多地少的地方,如果人多地少的地方可以不搞机械化,那岂不等于说,我国农业可以不用机械化了吗?没有农业的机械化,还谈得上农业的现代化吗?
新洲和南海的经验,还回答了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如何找到一条迅速提高粮棉产量和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具体道路的问题。有的人一说到农业机械化,就想到拖拉机,就想到“耕地不用牛”。好象农业机械化,就只是解决用拖拉机耕地的问题,因而便得出结论说:南方地块小、劳力多,机械化可以慢一步。其实问题并不这样简单。我们所说的农业机械化,包括了排灌机械化、耕作机械化、植物保护机械化、农村运输机械化、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以及林业、牧业、渔业机械化,范围是很广的。问题是解决机械化,究竟要从哪方面入手。从哪里入手,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公式,只能因地制宜,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但一般说来,人少地多的地方,例如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内蒙古东部一带,从耕作机械化、运输机械化入手;人多地少的地方,例如在我国的南方,从排灌机械化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入手,可能是比较切合实际的。新洲、南海搞机械化,就是从“水”字入手,解决排灌问题,先做到旱涝保收,然后利用排灌动力,进行农副产品加工。由于他们在最费劳力的车水、脱粒、碾米、磨面、轧花、榨油等作业项目上节约了大量用工,也就是用农业机器解放出大批的劳动力,从而使生产队有力量保证农时需要,不误农时,实行精耕细作,开展多种经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使粮食、棉花的产量能够稳定地、大幅度地增产。目前报刊上有的文章说,使用农业机械只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提高产量;有的说,我国农业应当先抓水、肥,机械可以放慢一步。对于这些问题,南海和新洲发展农业机械达到稳产和高产的事实,已经给了最有力的回答。如果南海和新洲离开了机电灌溉,又怎么能够解决水的问题呢?水利化不能离开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也离不开机械化。机械化是“四化”的中心,如果把水、肥、机割裂开来,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任何农业产量的增长,都是综合措施的结果,是难以用单一因素来计算的。离开农业机械化来谈农业的出路是行不通的。正如列宁说的一样:“关于农业中使用机器的材料的意义,在经济学书刊中常常是估计不足的。”②
劳动力不愁没有出路
新洲和南海的经验,也回答了机械化以后会不会发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农业机械化最显著的作用,是保证农时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大量的劳动力。新洲和南海在机械化以后,节省下来的劳动力是怎么处理的呢?他们及时地组织到多犁、多耙、多中耕、多积肥、选种、防止病虫害等精耕细作的活动上;组织到上山下水、搞林业、搞畜牧业、搞渔业、开展多种经营的活动上;组织到修渠、修路、修塘坝、平整土地等农田基本建设的活动上。他们不但没有发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而且仍然感到劳动力的紧张。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由于“生产的规模大了,经营的部门多了,劳动的范围向自然界的广度和深度扩张了,工作做得精致了,劳动力就会感到不足。”③但是为什么又有人要大叫机械化以后要产生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呢?劳动力“过剩”的现象确实是有的。原因是这些人仅仅把机械化理解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可以“闲”一点,实行机械化仅仅是为了“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而没有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结果,机械化不仅没有带来增加产量、增加收入的好处,反而要多支出一笔机耕费用,并造成劳动力的“过剩”。但是,这除了说明这些人的认识上的片面和工作上的缺点之外,哪里能证明这是机械化的过错呢?如果我们采用新洲和南海的经验,用机械化来解决精耕细作、多种经营和农田建设劳力不足的矛盾,做到产量增加、收入增加、积累增加,那不仅不会发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反过来,还会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毛泽东同志曾经教导我们:“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毛泽东同志又说:“这里还没有涉及农业机械化。机械化以后,劳动力更会大量节省,是不是有出路呢?根据一些机耕农场的经验仍然是有出路的,因为生产的范围大了,部门多了,工作细了,这就不怕有力无处使。”④新洲和南海的经验,已有力地证明,只要我们认真抓这件事,认真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办事,那么,节省下来的劳动力是不愁没有出路的。
这次调查的许多事实,特别是新洲和南海稳定增产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农业机械化在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中的巨大作用;它还生动地显示出,在毛泽东思想武装下的人民,一旦掌握了近代技术装备,能够产生多么巨大的威力;它也生动地显示出,当我国农业技术改革一旦成为全党、全民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议事日程的时候,我国农业将会出现一个多么光辉灿烂的前景。要不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是要不要贯彻执行党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建设总方针的问题,也是要不要把我国农业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大农业的问题。农业机械化可以慢一步的理论对吗?不对!只有加速农业机械化,加速农业技术改革,才能有利于社会经济面貌的全部改观。
①《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第三三页。
②《列宁全集》,第十六卷,第四三六页。
③《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第六七四页。
④同上书,第五七八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