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没有反复的实践 就没有正确的设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3-24
第5版()
专栏:

没有反复的实践 就没有正确的设计
我们在给一个工厂做总图设计时,先后四次下现场作调查,满以为设计已经完全符合实际。后来在工人们的建议下五下现场调查,又发现和纠正了设计中的缺点,减少了土方工程量,节约了投资十五万元……
不少同志已提出,想做出一个正确的设计,设计人员一定要走出设计大楼、要拜工人农民为师等等,这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是否“到过现场,拜过师傅”就能做出正确的设计来了呢?不一定。要对客观实际得出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做出一个较好的设计,决不是调查一两次就能完成,而必须有一个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反复向工人、农民请教,反复修正设计意图,也就是说,设计人员必须具有一种毫不自满、不断革命的精神,才可能使自己的主观比较符合客观。
两年前,我们曾为一个工厂的总图设计,两次下现场搜集资料。在现场上,我们向工人们征求了许多意见,还在厂区看了几天。但由于工厂规模很大,设计单位很多,而且有些工程已经施工。这些复杂情况,我们在现场时没有很好摸清,结果做完总图设计,才发现工艺管道和热力地沟顶了牛,皮带运输系统压到给水管道上,相互交叉的地方就有十几处,不得不重新设计,几十个劳动日就这样报废了。
为了做出正确设计,我们再次到了现场。这次下现场,不是再象上次那样走马观花了,而是手里拿着地形图,心里念着每一个建筑物的位置,决心要把客观情况摸个清楚。我们和厂方工人、技术员交谈时,也尽量把问题说得具体些,免得使他们不了解设计意图。经过这一番调查研究,才弄清了现场的现状,修正了地形图上不够精确的地方。
经过这样一个反复过程,设计应该正确了吧?不。
去年三月间,我们拿着新设计的总图,第四次到了现场,召开有建设单位的领导干部、工人、技术员参加的“三结合”会。我们自以为这项设计是经过几次调查研究的,一定正确,开会只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但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厂方又提出了不少意见,特别是对厂区整平土方四十二万立方米的设计不同意,认为浪费还很大,要求我们再减少一些。我们没有答应这个要求,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在做这个设计时已经“挖空心思”,再要少挖土方已不可能。厂方认为我们保守,我们认为厂方过于苛求。就这样,会议从下午一点开到四点,双方争执不下。
我们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工人们很有意见,他们说:“你们这些人呵,只知道动笔杆,耍嘴皮,写个数字上不了秤——没有二厘重,四十二万立方米的土方是一个小数目吗?要是你们心里没有数,那就用土筐来挑挑试试看吧!”我们听了这话有些委屈:现场下了几次,难道我们还不了解实际吗?看来,光在图纸上争论得不出结果,于是,我们扛着仪器,抱着水准尺,第五次到了现场。那一天,气温下降到零下二十多度,林区寒冷的沟风,吹得人直抖索。我们这些坐惯了设计桌的人,要不是工人“将了军”,才不会有那么大决心呢!测量结果,使我们大吃一惊,原来设计果然还有不少问题,雨水排除方向很不合理,如果把“一面坡”改成几个方向排除,利用自然地形,就可以节省很多土方;我们还发现已建成的专用线标高比附近地面低了半米,如果把它抬高半米,整个厂区又可以少挖不少土方。这些发现,使我们的思想仿佛打开了一扇窗户,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根据测量作了计算,土方工程量又减少了十万立方米,可以为国家节约十五万元的投资。
毛主席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一个正确的设计,同样地也必然要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反复修改才能完成,没有不断革命精神,是做不出正确设计来的。
林产工业设计院 万钟涛 周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