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4阅读
  • 0回复

每事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3-25
第6版()
专栏:

每事问
路力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告诉我们:“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
毛泽东同志引用了“每事问”这句通俗的话,而赋予以完全崭新的内容。
我们党能够对群众实行正确的领导,就是由于经常进行调查研究,有事同群众商量,实行不断地把群众的经验和智慧集中起来,又不断地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的领导方法。这个方法,在实际上,也就是必须“每事问”。
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正在深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正在蓬勃发展。在各个战线上,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产生,新的任务不断提出。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但是,在我们面前,还有很多很多未被认识的领域需要去认识,还有很多很多陌生的事物需要去熟悉。因此,今天更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发扬“每事问”的精神。
有的人很迷信自己头脑的聪明,碰到问题,只是靠自己关起门来想点子。勤于思索当然是好的,多想也的确可以出智慧。但是,勤思多想,必须在自己占有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人们的头脑,不管如何聪明,它不过是一个加工厂。要生产出好的产品——正确的思想来,必须从那些亲身参加实际斗争的广大群众中吸取各种经验、知识和意见。有了这种材料,人们的头脑才能够从实际出发,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才能够进行整理、分析、综合、概括的工作。思想的原料是既不能靠“调拨”,也无处去“购买”的,只能靠自己去收集。这就需要去实践,去调查,去问。
有这样的话:“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为什么?“其知之审也”。我们做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当然没有问路那样简单,但道理是一样的:凡事要问最有实践经验和最熟悉实际情况的人。
在调查研究中,对于需要了解的情况要反复地问,不只向一个人问。情况越问越清,真理愈辩愈明。问,才能知道各种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意见,而加以比较。问,才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问,才能核对情况,弄清事实。问,才能寻根究底,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问,才能发现矛盾,展开讨论,使认识深入和全面,避免表面性和片面性。多问,才能知道得多。知道得不多,就无法去从比较中得出正确的看法。正确的认识,常常是通过不同情况和不同意见的比较得出来的。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开调查会要“自己口问手写,并同到会人展开讨论”,要“作讨论式的调查”。只有这样做,才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得出正确的或近于正确的结论来。
要做到“每事问”,就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下问”,对于认定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来说,完全没有什么“可耻”。相反地,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才是可耻的。
人在童年时期,总是经常向大人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难免使大人感到幼稚可笑。但是,儿童能够很快地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不正是“每事问”的结果吗?人长大了,总要脱掉一些儿童的稚气,而“每事问”的精神,却是应该保留和发扬的。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句话,就是积极地要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取得发言权,没有调查,就哇啦哇啦瞎说一通,是错误的;而不积极地去取得发言权,安于不知和不懂,也决不是正确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学个“每事问”,取得发言权!
(原载一九六五年第三期《红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