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阅读
  • 0回复

学习毛主席著作是必不可少的思想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3-25
第6版()
专栏:

学习毛主席著作是必不可少的思想建设
中共宁津县委书记 辛生
我有计划地学习毛主席著作,是从一九六二年三月开始的。几年来,我读完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其中《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读过了十几遍。通过学习,自己深刻地体会到: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根本,是力量的源泉,是行动的指南,是斗争的武器;一个革命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毛泽东思想。
革命和学习
一九六二年元旦,我在回顾一年的工作之后,写了一篇日记。日记大意是这样的:一九六一年过去了,我又长了一岁,已经是四十二岁的人了。年龄一年一年地大起来,个人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虽然也有些提高,但总跟不上今后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多给人民做点工作,把工作做得好一点,对党、对人民、对革命的贡献大一点,在新的一年里,以至在今后的岁月里,应该迅速提高领导水平。究竟怎样提高呢?根本的问题就是学好毛泽东思想。
一九六二年春季,县委常委会开会总结工作,大家一致感到自己的思想、理论、政策水平,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有些重要问题认识不清,处理不好,很被动。如对某些问题,开始认识就很模糊,处理不果断。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认识到这是一种不良倾向,这就给我们敲起了警钟:一个革命者,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思想、理论和政策水平,就不能正确地领导革命运动。要提高思想、理论和政策水平,就得在现实革命斗争实践中,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于是,县委常委会决定:县、社领导干部,特别是县委领导干部,一定要有计划地学习毛主席著作。三月中旬,我们十几名县委常委,就规定了时间和制度,系统地学习起来。
不论研究什么科学,真正钻进去才有兴趣。学习毛主席著作也是如此。一九六二年四月,我和几位同志到孟集公社小岳家大队搞调查,遇到的情况很复杂。我们在那里工作了二十多天,开始,对矛盾的性质认识不清,不好着手解决。于是,我们就一边调查研究现实问题,一边学习《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实践论》。《实践论》是下乡前已经学过的,其它两篇是遇到问题后,带着问题,临时确定学习的。我们在调查研究中,特别注意“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注意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又根据毛主席的教导,注意了阶级分析,倾听了贫农下中农的话。最后,逐渐弄清了问题的实质,解决问题也有了方向。终于比较正确地处理了问题。由于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就越学越爱学了。
学习一个时期,进步较快。可是,越有进步,就越是后悔当初没有很好地学习。我总想:如果早抓紧学习十年、二十年,那不就进步更大了吗?对党的事业贡献也就更大了吗?自然规律不饶人,过去的日子不能挽回;要想弥补过去,只有抓住现在;今后能否抓紧学习,自己有决定权,完全可以自己作主。
少而精和持之以恒
学习和其它工作一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学习毛主席著作,碰到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问题。说实在的,一个县委书记既要到上边开会,又要到下边蹲点,检查工作,还要处理机关事务,而且要看的文字材料也很多,上级的指示、通报要看;县委的文件、材料要看;县直各部门和各公社的报告要看;人民来信要看;党的报纸、刊物要看;革命小说看一看也是应该的。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都同学习毛主席著作有矛盾。二是学习质量问题。由于我的学习时间零散,不集中,平时脑子里装的问题较多,再加有些“急性病”,想一口吃个胖子,所以学得不深不透。
问题摆出来了,怎么解决呢?我下决心做到少而精与持之以恒相结合。我给自己来了个“三定”:第一,定时间,即每天至少自学半小时(实际上每天达到一小时左右)。不论是在机关,到基层,还是出县开会,都保持这个时间。在机关时,每天早起学习。下乡时,《毛泽东选集》随身带,走到哪里学到哪里。的确时间象海绵里的水一样,挤就有,不挤就没有,关键在于决心。事实证明:只要脑子里时常装着个“挤”字,学习时间是完全能够解决的。第二,定数量,即每天最少学五页(一般每天学习七八页),每天学到什么地方,写上日期作标记,以免中断;如发现日期不相衔接,就增加当天的学习页数,补上进度。第三,定质量,即细读、精读、深读,防止任务观点,一滑而过。读过的书,都写眉批、边批、划圈,借以加深理解和记忆。有些文章反复阅读,并写出心得和笔记,这样,便于自己随时随地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去办事。
我的体会是:认真、严格地坚持“三定”,既能保住少而精,又能保住持之以恒。掌握少而精,学一点消化一点,日久天长,自然会积少成多。
辅导和学习
在干部、群众学习热潮中,领导干部做学习辅导工作,不仅能帮助大家学习,还能把自己“逼上梁山”,提高个人的学习质量,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一九六三年,我县干部学习《实践论》,很多同志感到吃力,学不懂。为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我给县直属机关干部上了八次辅导课,根据个人的认识和体会做了一些讲解。一九六四年春天,又分两次辅导了《矛盾论》的引言和“两种宇宙观”部分;对于公社干部,也不断利用开大会时机,或临时调县上辅导课,讲解了《实践论》、《矛盾论》中的重点章节。
备课、讲课的过程,也是接触思想、联系实际,深钻细研毛主席著作、提高自己的过程。许多问题往往是开头不熟悉,不明确,而通过备课以至讲课之后,才能比较熟悉,比较明确。除了讲大课以外,我还作了一些小组辅导。我们书记、常委共同提出这样一句话:走到哪里在哪里学习,在哪里辅导。下乡时,也抓紧时机辅导一般干部学习。去冬今春,我在城关公社帽杨大队搞基点,曾不断地以作学习发言的形式,给基层干部上小型辅导课。这种辅导,具有共同研究的性质,不仅加深了自己对毛主席著作的理解,而且也促使自己多读了一些有关的书籍。
学和用
通过学习《实践论》使我懂得: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是毛主席历来坚持的根本原则。脱离这个原则,就不能把毛泽东思想真正学到手。所以,我们在学习中,特别注意了学用结合。我的作法是:把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过程,变成自我改造、思想革命的过程。
第一,读毛主席著作,进行自我改造。想想毛主席是怎么指示的,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说:“因为胜利……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毛主席还强调指出:有些人要在糖衣炮弹面前打败仗。我读着毛主席著作,想想自己,想想某些干部生活作风上的问题,感到毛主席的论断非常英明,非常正确,并着手检查与克服自己和家庭所受到的一些资产阶级影响,树立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在学习《实践论》、《反对本本主义》、《“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等文章时,也不断检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有一次,我学习《“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这几句话印象很深:“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回忆自己的过去,感到的确是如此:凡是不做调查研究,不参加社会实践,不了解真实情况,而凭主观见解指导工作时,不是自己碰钉子,就是工作受损失。越是对照现实,越对毛主席的话有兴趣。于是,我连续读了两三遍。随后,又发动全县脱产干部,尤其是县、社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与讨论这篇文章。结合学习、讨论,制订了下乡蹲点的计划。过去,我们许多领导同志,光喊蹲点,实际上蹲不下去,漂在上面。学习后,领导作风大有转变。我蹲点的情况是:一九六二年一百二十五天;一九六三年一百零三天;一九六四年一百三十天。通过蹲点和劳动,工作底数越来越清,领导方法也有所改进。
第二,带着问题学,到毛主席著作中找答案,用毛主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对待工作,解决问题。一九六二年以来,自己经常在农村蹲点,渐渐对贫农下中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起的作用,有了一些感受,从而进一步重视起关于贫农下中农的问题。应该怎样估价贫农下中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怎样对待贫农下中农?怎样树立贫农下中农优势?我就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毛主席著作。几年来,我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有关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文章,都反复读过很多次,并写了心得。一九六四年四月,我又重读了这些著作,写了一个关于发挥贫农和下中农作用的报告。自己深刻体会到:“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他们的革命大方向始终没有错。”我在“报告”中提出了对贫农下中农进行“三交”和“三提高”。“三交”是:交心、交底、交代方法;“三提高”是:提高思想觉悟,提高工作能力,提高工作积极性。后来,在工作中,也是努力这样做的,效果很好。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通过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也确实有这样的体会,通过学习,改造了自己,促进了工作;同时,在自我改造和改进工作的过程中,用事实印证所学到的理论,认识和体会更深刻。“实践”或“使用”,确实是很重要的学习。
我学习毛主席著作,总的体会是:什么时候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什么时候工作成绩就大。凡是按照毛主席指示作了的,工作就获得了显著的成绩;离开了毛泽东思想指导的,就必然遭到失败。学习毛主席著作是必不可少的思想建设。
我学习毛主席著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形势、任务的需要相比,与其他学习积极分子相比,还差得很远。今后我一定虚心学习别人的宝贵经验,更好地学习毛主席著作,作一个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原载一九六五年三月二十二日大众日报,本报作了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