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沿沁河农民充分准备大生产 修疏河道防止洼地水患 增修水田三万余亩预计增产五万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2-18
第2版()
专栏:

  沿沁河农民充分准备大生产
 修疏河道防止洼地水患
增修水田三万余亩预计增产五万石
【太行电】太行四专区沁阳、博爱、温县、武陟四县地势低下,沁河横贯其间,夏秋之季,沁河不断决堤,本地雨水也淤蓄地面,历来是十年九淹。去年冬季趁地未冻,抓紧修河筑堤,从十二月初至廿五日结束,成绩相当可观。此次修河共用民工二十六万七千余工,使五万九千余亩洼地今年可以免于水淹,同时增修与恢复了水田三万四千余亩,两项共可增产粮食五万三千余石。这对今年生产长一寸,做了很好的准备。沁阳主要是修理了“利河”(浇地的小河)七条,增加了水田二万六千五百六十亩,挖了“涝河”(雨涝时撤水河)九条,减少淹地三万八千九百余亩。温县也挖了“涝河”五条,可减少淹地二万零二百余亩,并修了沁河堤二千八百八十丈。博爱修“利河”三条。这次修河筑堤,是一个相当规模的群众运动,各县在组织领导上获得了以下几个经验:一、始终贯彻宣传鼓动工作。对群众提出了“消灭水患,彻底翻身”,“闲工换忙工,争取明年好收成”等口号。对于每一村庄,都给群众说明该村分的工有多大,多少人几天可以完成,解决了群众不知多大工程的思想顾虑。在工作过程中,普遍地运用了大众黑板、模范旗等办法提高群众情绪。二、公平合理的具体分工与深入检查相结合。不能笼统的分给多长一段。要按土方一立方米分工,同时要照顾土松土紧,出土起土费劲与否。经验证明,这是提高劳动效率有效的办法。但要结合具体的检查工作,以免有些群众单纯争取早完工快回家,潦草从事。三、组织形式与出工办法。组织是按工程的需要,以人数编成大队中队分队等,但也不能机械的死按人数编队,如一村或一街的人数差不多时,就编成一个中队或一个分队。因为群众修河在一块起火吃饭,吃好吃坏,吃亏便宜,本村本街群众自己好商量。出工的办法是:修“涝河”。因水淹大家都受害,全村按劳力出工。修“利河”是受益户修,有劳力者出劳力,有水地没劳力户按地多少适当付出工资。四、事先要科学的测量,精确的计算工程,作好一切准备工作。要精确的测量出动多少土方,计算出用工多少,通知区村调动民力,带多少食粮,同时工具也要准备好,否则稍一粗心,浪费民力甚大。当时对干部的要求是:“干部多费一点心,群众得利数不清。”五、要在统一计划,统一领导下进行,克服“村本位”等不良倾向,有关的县与县之间,也必须协同动作,以免温县修了河,把水送到武陟,又使武陟受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