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不能用“城市观点”看农村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4-03
第1版()
专栏:

编者按:当前社会主义商业工作,面临着一个新的国民经济发展时期。这个新形势,给商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新任务。
最近,全国商业战线上的广大职工,正在用革命精神总结经验,改进商业工作。不少商业工作者给本报来信,发表自己对于改进商业工作的意见和体会。这些来信中反映了有关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等多方面的问题。今天发表的几封来信,就提出了下面的一些问题:是全面地、有分析地还是孤立地、笼统地看待商品的多或少;是用发展的观点还是用静止的观点看待购买力和市场;是首先着眼于农村市场,还是仅仅着眼于城市市场;是首先考虑促进生产,着重检查商业部门主观努力够不够,还是首先考虑调整生产,不积极改进本身工作;是做艰苦认真的调查研究工作和扎实细致的组织工作,掌握规律、扩大购销,还是安于现状、因循保守,根据一些表面现象一时喊多,一时喊少;是只算商业部门的小账,还是在算国家大账的前提下来算小账,把大账同小账正确结合起来?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商业工作革命化的重要问题,也是商业工作如何促进工农业生产新高潮和国民经济新发展的重要问题,值得所有商业工作者认真地思考和讨论。
本报从今天起,开辟专栏进行“用革命精神做好社会主义商业工作”的讨论,将陆续发表有关的来信和文章,通过不同意见的互相启发和讨论,求得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以进一步推动商业工作,更好地促进工农业生产高潮。希望读者们积极参加这个讨论。
不能用“城市观点”看农村市场
毛泽东同志在《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一文中说:“他们带着城市观点去处理农村,主观地作出许多不适当的计划,强制施行,常常碰了壁。”
我们北京市商业局和供销社工业品下乡工作组,深入房山县,会同县国营商业部门和供销社职工,送货上山下乡,到农民群众中走走、听听、看看,对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教导,体会很深,我们常常碰到“城市观点”这个问题。
我们一行百多人,分成几个队,携带着棉布、五金、交电器材、文化用品、日用百货等工业品,从二月十一日开始,二十几天内,先后到了山区十渡供销社和平原区交道供销社等所在地区的十几个公社,一面背篓、推车送货上门,一面调查访问。
出发以前,我们有两个打算:弄清农民特别是贫下中农究竟需要什么商品;怎样尽快尽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促进农业和工业的生产高潮。通过实地调查,使我们深深感到坐在城市里空想农村这种商品多了、那种商品少了,有极大的盲目性。根据这种盲目性办事,会给工业品下乡带来很坏的后果;如果让这种盲目性变成死框框,再用这个死框框去套农村的实际情况,那就会把工业品下乡的路堵死。
受欢迎的商品不足,不受欢迎的商品多余
十渡供销社和交道供销社的经济情况,在北京郊区来说,是属于中下等的。我们所以挑选这两个供销社,是想从中摸到多数农民的需要,特别是贫下中农的需要。这一次,我们一共销售了五万二千多元的商品,其中直接卖给群众的五千七百元,其他是卖给基层供销社的。从我们实际调查中看,大部分商品是适合农民需要的,但也有些高档商品和部分民用五金卖不出去,还有些商品严重不足。最受农民欢迎的商品不足,多的商品有许多是不对路的。我们带的锛、凿、斧、锯、瓦木工具等,一件也没有卖掉。开始有一个农民为别人买了一把斧头,以后也退货了。为什么农民不买这些商品呢?是不需要吗?是购买力低吗?都不是。这些商品本来是根据专业木工、建筑单位的需要制造的,我们卖货的对象,却是一家一户的农民。不考虑这个特点,就必然同农民的需要对不上头。如锯条齿小,条软,适合锯建筑用材的好松木。农民家庭用锯,主要是用来锯硬杂木,要齿宽和条硬一些的。薛庄的一个木工说:“这些洋锯条,咱们用不上。有的农民为了买锯,跑到河北涿县去,多耽误生产!”
我们不背篓、推车上山下乡,很难懂得农民的具体要求。有一次,我们在一个村里卖货,带了两打线头巾,两个多钟头,全部卖光了。最后剩下一块残次品,一个老大娘非买不可,只好减价卖给她了。下去以前,我们不知道头巾是农村妇女下地干活的必需品,更不知道她们要戴什么样的头巾。这次我们下到农村,发现妇女最喜欢线头巾,可以用来防寒、防风、防土,差不多春、秋、冬三季都用得上。房山县有五十万人口,今年第一季度实际只分配到四百二十打线头巾,显然不够,而基层供销社却有不少颜色鲜艳的毛织的头巾。这种头巾对劳动妇女不适用,自然销路不广。
农民最需要的是经济实惠的商品
我们往往喜欢谈什么“花色品种”、“高档、低档”、“样式”,等等,而农民考虑最多的却是经济实惠。我们这次带了一些国产半导体收音机,样式很好看,光一个外壳的造价,就要十几元。拿到农村,只卖了一个。农民说:“我们只要听到广播就行了,要那些提着、背着的带带干啥,咱们又不能提着它下地干活。”
无论山区或平原的农民,都很需要布,但是,由于经济情况和具体条件不同,要求也不同。山区费布,农民喜欢耐穿的劳动布、灯芯绒、高档卡其、华达呢和线格呢。平原农民要求供应经济耐穿的粗纱布,对灯芯绒和高档卡其不感兴趣。他们说:这些布不是我们下地干活穿的。我们带去的文化用品,纸都装订成本子;一角二分钱一枝的毛笔,要配一个一角八分钱的铜笔帽。豆店公社有的贫下中农对我们提出了意见。他们说,现在有很多贫下中农子女上学,有的一家有几个学生,都要纸、笔,买这种纸、笔很不经济。他们希望自己买纸订本子,也希望不要供应城市用的价格过高的铜笔帽。这些意见,对我们的“城市观点”,是一个很好的批评。农民对磨光斧头、挑花袜子、海绵乒乓球拍,等等,也有类似的意见。这说明我们还是用“城市观点”,而不是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看待商品的“花色品种”、“高档、低档”和“样式”的,这怎么能使我们的经营业务适合农村的需要呢?
不是商品呆滞,而是思想呆滞
这次我们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平时我们所谓的“呆滞商品”,很多人肯定在农村卖不掉,早已作为处理品处理了。如钉鞋用的鞋云子,有人说,现在人们都穿塑料鞋底了,鞋云子没有用了,不积极推销,结果积压了一百二十多吨,其中有一部分已经报废了。可是,我们这次仅在良乡城关,只三个小时,就卖了几十公斤,还是供不应求。又有人说,现在农民差不多都有暖水瓶了,因此也就不积极设法推销了,结果只好长期摆在柜台里。这次我们送货上山下乡,也卖了不少暖水瓶。其他如发卡、镜子、绢花、小羹匙、小板刷、汽球等等,都卖得比较快。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有些商品“呆滞”是由于我们的思想“呆滞”,也就是思想落后于实际,跟不上农村形势的发展,老用陈旧的死框框去套商品是不是多了,农村购买力是不是低了,没有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考虑问题。
要树立工业品“以农村市场为主体”的思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到农村去。这次我们只是一个开端,刚刚接触到一点边儿,究竟农村购买力的底在哪里,我们还很不清楚。有一次,我们在薛庄大队卖货,这个大队有一百多户人家,在三个多小时内,卖了六百多元。这个情况虽然不能概括一般,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商业工作者怎样更好地为农村服务,促进农业生产高潮?看来,首先必须克服城市观点,把工作切切实实地做到农村去。
北京市商业局 姚守信 北京市五金公司 陈昭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