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从怕积压到大脱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4-04
第2版()
专栏:

从怕积压到大脱销
不能正确对待商品一时多一时少的问题,归根结蒂,是片面地怕积压、怕企业赔钱、不顾大局的资本主义经营思想作怪;是对商品流通的认识,存在着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
去年六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百货商品供应会议上,不少地区喊“竹壳水瓶多了”。我们唐山百货批发站也是带着这种概念,组织一九六四年下半年货源的。但不过半年,销售旺季一到,使我们颇吃了一些苦头。
当时的情况是:市场上矮形竹壳水瓶出现以后,很受群众欢迎,高形竹壳水瓶的销售量相对减少。于是我们又犯了“习惯性的过敏症”,认为高形竹壳水瓶“过时了”。当时我们批发站库存高形竹壳水瓶六万七千多个,高形水瓶胆七千多个,矮形竹壳水瓶无货,却不加分析地认为库存太大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下半年只订购了六万多个(其中矮形竹壳水瓶一万一千多个,水瓶胆三千六百多个),仅占省下达进货计划的百分之五十二。
进货计划是根据市场需要量确定的,进货计划留下了百分之四十八的差额,市场需要如何保证呢?当时“竹壳水瓶过多”的概念,使我们忘掉了这个重要问题。结果到了一九六四年底,市场上矮形竹壳水瓶严重脱销,高形水瓶胆也脱销。各三级批发单位纷纷向我们催调和补充要货。怎么办呢?立即向保定批发站打电话,要了一车(七千个)矮形竹壳水瓶,并且是专人办理发运,火速发到。但很快就销光了。以后又连续要了两车,市场供应仍然是时断时续。高形水瓶胆下半年的订货已经没有了,只好要求张家口批发站提前将一九六五年第一季度的订货火速发来,市场供应也没有得到满足。
在我们过去的购销活动中,类似情形几乎是司空见惯的,经常是在今天喊多,明天喊少,今天喊积压,明天喊脱销的圈子里打转转。
为什么跳不出这个圈子呢?
我们从竹壳水瓶问题里面,找出了两条教训:一条是,商品本来不多,而笼统地、盲目地喊多。当时,把批发站的库存、下半年进货和市县批发单位的库存加在一起,全区仅有三万九千多个高形水瓶胆。一九六三年下半年全区销高形水瓶胆三万二千多个,即使市场销售完全停止在一九六三年的水平上,也肯定要使大部分批发单位吃掉库存,造成脱销。因此,笼统地说“水瓶多了”是没有根据的。另一条是,不能正确对待某些品种一时显多的问题。竹壳水瓶是人民生活必需品,从总的方面看,从长远发展方面看,不是多,而是少。在目前,河北省内生产的高形竹壳水瓶虽然比矮形水瓶多了一些,但首先应当大力推销,而我们却采取消极的态度。当时,基层销售单位的库存,也不是多而是少。据调查,迁安县有一个基层供销社的分销店,正当销售旺季,只有两个高形竹壳水瓶,其中一个还是残品。
所以不能正确对待商品一时多一时少的问题,归根结蒂,是缺乏为政治、为生产、为群众服务的三大观点。是单纯怕积压、怕企业赔钱、不顾大局的资本主义经营思想在作怪。对商品流通的认识上,存在着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
毛主席早就说过:“在客观上将会长期存在的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就需要人们时常经过国家计划去调节。”“有时因为主观安排不符合客观情况,发生矛盾,破坏平衡,这就叫做犯错误。”这些道理完全适用于我们商业工作。我们经营的成千上万种商品,都有它各自的运动规律,每天都处于由平衡到不平衡,由不平衡到新的平衡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不断组织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新的平衡,商业部门特别是我们批发环节,必须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积极推销,适当储备,充分发挥产销之间“蓄水池”的作用,调节供求矛盾。不这样作就会给生产和消费带来危害。
目前工农业生产新高潮正在形成,已经是彻底挖掉资本主义经营思想的根子,医好“冷热病”的时候了。
中国百货公司河北省唐山批发站 李善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